澳大利亚人博物馆的土著风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fical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坐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澳大利亚人博物馆(Australian Museum)则位于澳大利亚著名的海滨城市悉尼。澳大利亚人博物馆是一所世界知名的自然和综合性博物馆,具有180年建馆史,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虽然古老,却承担着澳大利亚前沿的科研、采集、展示和教育的重任。
  
  一座非凡博物馆
  1827年,澳大利亚人博物馆在一所旧邮局里——也有人说,是在殖民地秘书的办公室里——诞生,建馆目的是为了“采集自然历史中那些稀少而珍奇的标本”。最初,该博物馆被命名为悉尼博物馆(Sydney Museum)或殖民博物馆(Colonial Museum);1836年,改成现在的名字。1846年,古色古香、欧式风格的博物馆大楼在海德公园边的新址上开始建造;大楼于1857年对公众开放。最初,澳大利亚人博物馆只有一个展馆;经过多年扩建和改造,现在的博物馆已是具有分属人类学、动物学、古生物学、环境科学以及矿物学研究基地和展览大楼,年访问量40万人次规模的大型博物馆。
  从空中鸟瞰,澳大利亚人博物馆的整座建筑像贝壳的螺旋,又像紧握的拳眼,围绕着名为“澳大利亚梦”的中心花园设计而成。整座建筑线条简洁明快,外墙装饰却明艳照人,五颜六色,极富创意,令人耳目一新。难怪这座博物馆曾获得世界最佳公共建筑奖——蓝图建筑风格奖。
  笔者到悉尼时,正值澳大利亚国庆节前的澳大利亚艺术节。不过,大概由于澳大利亚人口稀少,很难感受到艺术节应有的热闹气氛。在澳大利亚人博物馆边上的海德公园里,虽然有一些艺术演出,但人气也不是很足。不由让人感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当初那些先民们该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啊。
  澳大利亚人博物馆恰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一部自然进化史
  6500万年前的恐龙世界真的发生过一次血雨腥风的大灭绝吗?恐龙是如何捕食,怎样长大的?在澳大利亚人博物馆里,你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澳大利亚人博物馆分为3层:第一层是骸骨和土著展,第二层是矿物矿石展,第三层有在澳大利亚生存和灭绝的动物画廊以及儿童空间和流动展厅等。在这里,可以看到恐龙、蛇、鱼、禽等动物的化石,看到五光十色的宝石,看到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树袋熊、袋鼠、跳鼠等的模型。
肉食恐龙骨架

  作为“世界十家最顶级的展馆”之一,澳大利亚人博物馆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馆,以注重自然史闻名于世。馆内收藏标本约875万件,在古生物学的收藏方面颇具特色,有许多全球独一无二的珍品,为研究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变迁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价值。这里也是澳大利亚最佳旅游景点之一。
  澳大利亚人博物馆的陈列内容主要包括,
  澳大利亚的特殊自然景观和动物、澳大利亚土著以及大洋洲太平洋诸岛自然与人文资料等。博物馆共有8个展室,包括1座“灵屋”。其中,大洋洲艺术展室的展品有史前石器、陶器、祭器、原始雕刻造型和原始装饰工艺品;澳大利亚沙漠展室描绘了沙漠自然景观、动物和土著及移民在干旱环境中的生活;哺乳动物展室展示了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以树袋熊、袋鼠和跳鼠等有袋类动物最为精彩;海洋动物展室主要展出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热带海洋动物;矿物展室展出5000种以上矿石标本,其中有珍贵的猫眼石。此外,还有鸟类、昆虫和骨骼展室。
  在澳大利亚人博物馆的恐龙展馆里,可以看到2.28亿年前的翼龙骨架——如鸟般展翅欲飞,还有9米长的食草恐龙,如实物大小的鳞甲龙模型以及各种恐龙的骨骸。
  不只是恐龙,澳大利亚古生物的发展史也在这里完整呈现。澳大利亚人博物馆的与众不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洋洲大陆的封闭。因此,这里相对全面地保留了古生物进化的过程。在澳大利亚人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观察到一段完整的生物演变史。
  馆内藏有澳大利亚特有的飞鸟、鱼类、昆虫、贝壳化石等各种动植物标本,古生物藏品从天入地,无奇不有。最珍贵的藏品是澳大利亚东部袋鼠的骨架,一条有力的尾巴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它在跳跃时保持平衡的武器。这种袋鼠也是澳大利亚最有名的有袋类哺乳动物之一。
  在骨架室,千万不要错过观赏“艾瑞克”的机会,那是一只1.1亿年前的蛇颈龙,是一种蛋白石似的海洋爬行类生物。进入沙漠展室,可以看到壮观的澳大利亚沙漠自然景观以及在干旱环境里生活的动物痕迹。海洋动物展室也非常有趣,藏有许多珍贵的海洋生物化石,简直就是一部古代海洋生活进化史;可以想象,在古代大堡礁周围,那些热带海洋动物似乎还在自由游弋。还有一座列车模样的展厅,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古灵精怪的古代生物。每当遇到疑问,游客可以轻松地通过装满各种资料的“博物馆箱子”查询答案。
  如果旋转“命运之轮”,还可以看到哪些动物在大灭亡里生存下来。如果觉得不过瘾,还可以观看到如真实场景般大小的幻灯片播放,体验澳大利亚恐龙逃亡的场景,甚至可以从博物馆提供的手提实验用具感受恐龙骨骼。不仅如此,博物馆还给孩子们提供自己动手制作恐龙模型的机会,作为来此参观的纪念。
一件意味深长的展品

  一股扑面土著风   尽管澳大利人博物馆的自然史陈列极为出色,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重点要谈的还是这家博物馆的土著风。
  土著文化是澳大利亚文化中特有并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后来的殖民者所带入的西方文化、移民迁入的各种文化一起,形成了澳大利亚特别的多元文化。澳大利亚人博物馆虽说是一座自然博物馆,但极其具有特点,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展示就是其亮点之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研究这一关系最好的角度是反省人类自身的发展史,特别是久远的古代,先人们是怎样和大自然相处,怎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收获自然的馈赠,躲避自然灾难,并一代代延续下来。
  博物馆大厅里有一件意味深长的展品:一个坐在沙发里的人体骷髅正在灯下看报思考,边上趴着一只骷髅狗,墙上则挂着一具鸟的骨骼标本。审视今天,人类创造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但和大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我们更需要研究早期人类的生活状态。可惜的是,古代太遥远,留下的可供解读的资料很少,今人很大程度上只好猜猜猜。澳大利亚
  在这方面却得天独厚——因为他们有土著。
  对待土著,现代人容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他们,或不屑,或猎奇,或怜悯,或施暴,或麻木,或改造,缺乏足够的尊重。早期的殖民者更是仰仗着先进的武器肆意掠夺、驱赶、霸占和残害土著人,对土著文化的发展和延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然而,正是土著人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古代先人的生活状态,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个活化石般的原始生活样本,教会我们如何处理和大自然的关系。好在今天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土著文化的保护也日趋重视。澳大利亚人博物馆里的展示也说明了这一点。
  澳大利亚人博物馆从几个方面展示了对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探索:一是生活环境状态,二是劳动和生活用具,三是人和动植物的关系,四是装饰品、艺术品和图腾等精神作品。特别是土著艺术,游客可以从中明显感觉到,那就是澳大利亚土著人生活、劳作、环境和精神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动人的美感。
  一个独特文化源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土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块,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欧洲人在17世纪初叶发现这块土地时,误以为它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故而得名Australia,即由拉丁文Terra Australis(南方的土地)变化简称而来。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相对单一,但自然资源相当丰富,自然景观多样,有热带雨林,有别称为“红色中心”的沙漠,也有绵长的海岸线。
  澳大利亚土著人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他们属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分散在整个澳大利亚,在欧洲人占领澳大利亚之前,共有500多个部落,人数达75万之多。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他们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完全隔绝,以很原始的打猎和采集方式为生。这里的土著人一直过着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平静悠然的日子,直到西方殖民者入侵。不断被蚕食领地又处于劣势的土著人,只能退居在角落里苟活,文化也慢慢衰落。还好,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土著人作为多元文化一分子的重要性,土著人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发展天地,只是要真正兴旺发达,还要待以时日。
  在博物馆,你会发现土著人的劳动工具大都是木制品,上面雕刻着土著那种特有的花纹。著名的飞去来器是一种弯弧形的飞镖,可以飞旋着扔出去狩猎,现在已成为澳大利亚标志性的工艺品,大大小小的仿制品在澳大利亚全国旅游商店都有销售。
  澳大利亚土著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悠久、迄今仍充满活力的文化之一。其中,土著艺术是其精华所在。一方面,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表现;另一方面,艺术也是人在与大自然的共处中试图和自然及超自然对话的语言。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生活与大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其艺术多姿多彩。在澳大利亚人博物馆里,你可以欣赏到澳大利亚土著人奇特的手工艺装饰品,也可以看到土著人制作的“艺术鱼”、夸张变形的人脸模具以及和宗教及信仰有关的各种图腾。
  除此以外,澳大利亚人博物馆还有一个展室,专门用于展出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那带有热烈圈点特性的图案十分有意思,也很迷人。它们表现出一种原始粗犷、充满激情的韵律,和当今一些西方现代艺术的风格十分相近。的确,一切艺术都来自于人类灵魂深处对美与自由的无法自控的向往。在美与自由的旗帜下,不同源流、不同形式的艺术殊途同归。
  【责任编辑】赵
其他文献
横道河子镇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著名的中东铁路的中转枢纽,作为具有浓厚俄罗斯风情的百年古镇,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火车“拉”来的小镇  1896年3月28日,法国邮轮“爱纳斯脱西蒙”号从上海起航,载着迟暮之年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前往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其日记中记载,慈禧太后在李鸿章出洋前曾对其有过两次召见,相谈“至半日之久,一切联俄密
毒蛇为何不会被蛇毒所伤  在现生的蛇类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种类是毒蛇。毒蛇出现的历史要比无毒蛇短得多。  毒蛇的头部大多呈三角形,而无毒蛇的头部一般呈椭圆形,但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毒蛇有毒牙。其实,毒蛇的牙齿并没有毒,蛇毒是毒蛇特化的口腔腺——毒腺的分泌物,而毒腺的开口正好在牙的齿沟里,只有当蛇在用力咬东西时,经颞肌收缩压挤,才使毒液沿毒腺导管释放出来。  新鲜毒液为黏稠状的液体,化学成分复杂,不同
人工合成染色体  由美、英、法等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宣布,他们成功合成了第一条能正常工作的酵母染色体,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合成完整的真核生物染色体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前者的细胞内含有细胞核。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历时7年成功构造了源于酿酒酵母的被称为synIII的染色体,尽管合成的仅仅是酿酒酵母16条染色体中最小的一条,但这是向合成人造微生物等生命体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
在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多次勇闯龙宫。那龙宫是用奇珍异宝建成的,装饰有各种玉石和珊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晶莹剔透的水晶。它们将龙宫装扮得极其富丽堂皇,龙宫因此又被称为“水晶宫”。  水晶究竟是何物呢?在古人眼里,水晶是“千年之冰所化”“水之精灵”,故而又有“水玉”“水精”之别称。透明的水晶自古以来就被人奉为“纯洁、正直和善良”的象征。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赋
真菌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极为广泛,可以说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真菌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是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包括细菌)能够把大量的动、植物残骸分解,一方面将这些分解产物作为养料予以吸收;另一方面,也在保持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真菌的分解作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残骸就会堆积如山,最
四肢发达,头脑不简单  人们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运动员,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优秀的职业运动员,甚至就连一些业余运动员的认知功能都比普通大学生发展得更好,因为他们具有“超焦”能力。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描述一系列在三维空间移动的场景,如开车、横穿马路或是体育运动,尽管这与真正的运动没有关系,但是职业运动员在具有干扰项的环境下对大量移动目标的注意能力,以及追踪大视场、高速运动的物体的能力和感知
4月中旬以来,中印边界骤然升温,两国边界出现“帐篷对峙”。进入5月以来,随着印度外长的访华,以及李克强总理亲赴印度等相关国家访问,紧张的边界对峙又开始降温,边界地区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至今,中国已成功解决了与周边12个国家的陆地边界问题,只剩中印和中不(丹)两国存有争议,解决尚须时日。中印边界问题的现状,是建立在几十年的历史恩怨基础上的,同时也折射了中国的边界争端解决之复杂。  历史的恩怨情仇  中
1.大沙螽  新西兰大沙螽得名于当地毛利语,英文意思是“丑事之神”。大沙螽虽丑,但却有令人感兴趣的进化历史:科学家认为大沙螽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在欧洲定居者将老鼠带入新西兰以前,它们没有天敌。新西兰有超过70个大沙螽种类,其中16个已经濒临灭绝或生存面临威胁。大沙螽是世界上最重的昆虫之一:它们的体长最多可以达到8厘米左右,体重达到40多克。  2.鹿角虫  鹿角虫又名锹形虫。人们可以通过雄性鹿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流感大流行预警分为6个级别。  第一级,流感病毒在动物中传播,但没有人因此感染。  第二级,已知的家畜或野生动物中流行的病毒传染了人类,存在潜在的大流行威胁。  第三级,动物病毒或人类与动物的流感重组病毒在人群中造成零星病例或小规模传染,但并未造成大面积传播。  第四级,确认动物病毒或人类与动物的流感重组病毒的人际传播已能够导致“社区层面爆发”。在一个社区中若存在疾病持续爆发的
联合国人口司的报告说,全世界离开祖国移民国外的人口,从1990年的1.54亿人、2000年的1.75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2.32亿人。超过半数移民集中在10个国家,其中以美国最受青睐,2013年移民已达4600万人。移民美国前四位分别为:约1300万人来自墨西哥;约220万出生在中国大陆;210万来自印度,以及200万来自菲律宾。第二大移入国为俄罗斯,2013年已有1100万移民,之后依序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