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感悟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为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学是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营造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究,认识自然界。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引发学生好奇心,从而提高探究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
  
  教师只有全方位地进行预设,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例如:《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第4节《光和颜色》要求探究“阳光下树林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教学时,我在上课前一天给两个班的学生布置了一个活动:选一张边长为3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纸片中央用小剪刀剪出一个小三角形,在中午时刻放在阳光下,观察地上所形成的像。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对学生观察到的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针对这一结果,我提问学生:“在硬纸上的形状同为三角形,但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为何会不同呢?”接着,我引导学生设计了实验方案,方案如下:
  1、让太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菱形)的小孔(直径约为0.2-0.3cm),观察所得的像。
  2、太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菱形)的大孔(直径约为1-1.5cm),观察所得的像。
  3、让有小三角形的纸片离地面比较近(距离小于20cm),观察所得的像。
  4、让有小三角形的纸片离地面比较远(距离大于20cm),观察所得的像。
  按照这一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1)当小孔较小的纸片离地面较远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圆形的,当小孔较小的纸片离地面较近时或小孔较大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小孔形状。(2)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捕捉有益信息
  
  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例如:在进行《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呢》一课的教学时,我用唐伯虎的故事引入,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据说唐伯虎的画画技巧很高,有一次一个画家不服气,向他提出了挑战,两个人在相同的时间里面,都完成了两幅非常好看的画,栩栩如生。正当大家争执不下谁画得好的时候,两只蝴蝶飞了过来,都围着唐伯虎的百花争艳图飞,还时不时地停上去。比赛的结果就出来了,唐伯虎的画骗过了蝴蝶的眼睛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赢家。你们知道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吗?
  生1:可能是唐伯虎的画画得像真的一样!(很多学生都支持这个观点)
  生2:可能是唐伯虎画画用的墨水很香,吸引了蝴蝶!(有学生补充,可能是唐伯虎在墨水里面加入了一些香料来故意吸引蝴蝶)
  生3:可能是蝴蝶的视觉不好瞎撞上去的。(全班大笑,该生也是一脸难堪)
  师:这个也有可能,我们知道蝴蝶有眼睛,但不知道它的视力怎么样,此外,那蝴蝶的嗅觉、味觉、听觉如何呢?(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蝴蝶有视觉、嗅觉、味觉,但没有听觉)、
  这一教学中,由于我捕捉了信息并果断整合信息,整堂课的学习气氛相当不错i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我对学生的大胆思维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进行积极的引导,提炼其有用成分并进行剪切和放大,为后续的探究指明了方向。
  
  三、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设置探索性问题-通过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教师应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如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这一内容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拿出2个鸡蛋(一个生蛋一个熟蛋),请一学生上台,把鸡蛋横放在桌面上旋转。学生发现,熟蛋旋转的速度快、时间长;生蛋旋转的速度慢、时间短。接着,又请一学生上台,在桌面上竖着旋转两个鸡蛋,结果是熟蛋在竖放的情况也能旋转,而生蛋在学生放手后,马上变横。这一差异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方式获得答案,在下一堂课中解释其中奥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结论:原来熟蛋已变成一个实心整体,在蛋壳旋转的同时,蛋白、蛋黄一起转动。而生蛋却因为内部是液态,蛋壳旋转时,蛋白、蛋黄不能立刻转动,它的惯性作用阻碍了蛋壳的旋转,蛋白、蛋黄在这里起着“刹车”作用。
  
  四、巧妙设置疑问
  
  教师应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和寻找与此中心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后,我增加一个观察实验:在实验桌上放一个金鱼缸,里面有两条大小相同的金鱼,其中一条为红色,一条为白色,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很兴奋,此时,我设置一个个疑问,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你们看到金鱼缸里有什么?
  生:有两条金鱼在游动。
  师:你们看到两条金鱼是什么颜色?
  生:一条红色,一条白色。
  师:为什么我们看上去是一条红色’一条白色的呢?
  生:红色的物体只反射红光,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师:你们看到两条金鱼一样大吗?
  (一部分学生认为“红的大,白的小”,另一部分学生认为“红的小,白的大”。教师请一学生捞出两条金鱼放表面皿上)
  生:哇!原来大小一样的!
  师:为什么两条金鱼在鱼缸里大、小会不同,胖、瘦会改变呢?
  生:整个金鱼缸相当于凸透镜,金鱼经凸透镜折射形成不同的像。
  师:若把实验桌上的玻璃棒插入水中会看到什么?
  生:玻璃棒在水中被折断,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的原因。
  总之,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性行为的前提。中学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渴望创新,并不断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介绍了航天炉汽包系统的工艺流程,分析了汽包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总结了改进后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汽包系统运行平稳,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不断开展,在水利工程项目、工程技术以及工程范围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水利工程项目不同
化学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其固有的特性如爆炸性、燃烧性、腐蚀性、毒害性、氧化性、放射性和反应性,等等,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原先国家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
为探讨液化石油气(LPG)对女工健康的影响,我们采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验组合(NCTB),对LPG接触女工的行为功能进行了测试.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不但要满足电力企业运营走向市场化的要求。更应该满足电力系统的安全,能够稳定高效的满足市场需要。电力通信的发展十分迅速。电力远动系统是
本文阐述了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空调检测与维修》工学结合课程整体设计的过程。从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入手,介绍了课程的性质及作用、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