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氏、雀巢、亿滋全球三大食品巨头“跑”到天猫碗里来

来源 :中外食品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to_Dragonb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9日,玛氏公司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是近3个月来,与阿里达成战略合作的第三个全球食品快消巨头。
  4月,玛氏旗下的“饿货克星”士力架凭借TFBoys粉丝经济效应,在高考备考季一举夺得零食品类销售“状元”头衔,创造了“仅用3天就实现2015全年销量”的惊人纪录;
  5月,“扭扭、舔舔、泡泡”的亿滋品牌奥利奥又出新玩法,邀请200名粉丝共同参加“天猫超级品牌日”全球最大饼干盒填色涂鸦的吉尼斯大挑战;
  6 月,来自瑞士的雀巢将自己的150周年“生日派对”,打造成牵手阿里巴巴集团战略的联姻“喜宴”……
  种种迹象表明,三大快消巨头、50个年销售额逾10亿美元的超级品牌,正通过整合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以及超市、海外、农村等业务,试图以全新的线上策略,玩转中国市场的内容运营和粉丝经济。
  西欧市场 5 年下行 昔日巨头谋求嬗变
  国际食品快消巨头一直在寻找中国市场正确的打开姿势。过去30年在中国经历的跌宕起伏,从一杯速溶咖啡的际遇可见一斑。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冲一杯咖啡成为小康生活的标识,近年来消费者更加追求口味和体验,速溶咖啡也面临转型升级。
  此外,全球食品巨头的本土市场出现下行趋势。欧睿国际发布的2015全球糖果销售数据表明,占全球糖果市场较大比重的西欧市场销量大幅下滑。自2011年开始至今,除了家庭洗护偶有反弹,其余105个快消产品品类全部呈现下行趋势。
  昔日巨头们,正在密切寻找下一个增长点,他们将视线锁定东方。中国的中产阶级在快速增长,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7%。
  庞大的中国市场能否成为食品快消巨头们扭转颓势的制胜点?如何成功俘获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心,巩固未来发展态势?
  对于摆在面前的问题,亿滋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艾琳·罗森菲尔德(Irene Rosenfeld)给了华尔街一个答案,那就是电商。在像中国、巴西这样的市场,为数字化营销而投入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消费者好这口。“这给了亿滋信心继续把投入转到数字化领域,这将取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艾琳说。
  “天猫是品牌的数字阵地,以此建立并营销自己的品牌,获得并运营用户。”这也是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对天猫的全新定位。
  大数据吸引年轻粉 品牌投入产出比高 20 倍
  尝到甜头的巨头,更加积极大手笔转型。就在今年上半年,包括雀巢、亿滋、玛氏等在内的食品快消巨头先后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制定了全新的内容运营、粉丝经济等策略,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成功试水经验。
  “年轻一代正成长为中国市场新的消费主力军,他们既重视网购,也强调对产品与品牌背后的企业是否有信任感。”瑪氏箭牌中国区副总裁及董事总经理李红女士表示, “与中国电商领跑者阿里巴巴集团进行战略合作,是我们践行玛氏公司‘质量’和‘互惠’原则的新举措,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3 天做了一年的销量,收获了90后死忠粉,玛氏已经拥有了成功的初探。士力架在高考季来临前为消费者推出了TFBoys限量版产品,创作了一系列年轻人钟爱的二次元漫画“备考饿货降妖记”,并用明星周边产品等方法吸引粉丝群体,不仅三天收获几乎可比肩2015全年的可观销量,基于阿里大数据分析对备考人群进行的定向投放,更为品牌赢得了高于明星店铺平均水准近20倍的投资回报率。
  研究发现,大量年轻消费者通过淘宝、天猫客户端主动搜索品牌官方旗舰店,进了店铺直接下单。粉丝们蜂拥而至,是因为拥有约300万年龄集中分布在14~17岁超级粉丝的TFBoys,成为士力架征服年轻消费者的最新代言人。传统营销活动中,代言人往往在品牌形象方面发挥作用;而在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下,代言人更能与产品直接发生强关联。
  链接用户和品牌 天猫成全球品牌数字阵地
  追求个性、愿意为品质买单的新中产阶层在快速增长,中国消费者的数字化参与度远比其他国家要高,快消巨头们意识到了这一点。
  2015年,雀巢在华电商销售增长超过一倍以上。雀巢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亚洲、大洋洲和非洲总裁龚万仁说,“看到这个比例,我应该感到高兴,但是在中国电商快速增长面前,即使增长是双位数也不够。”
  “快到碗里来”的M&M’s在美国拥有众多年轻人喜爱的周边产品。去年双11晚会《纸牌屋》原班人马创作的视频中,出现了“总统定制款”M&M’s巧克力豆,这个彩蛋让粉丝们印象深刻。2015年双11期间,不少拥有海外成长经历的消费者,通过M&M’s天猫官方旗舰店抢购到了原本只在“M豆巧克力世界”出售的“豆人机”。
  据悉, 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也可以像“总统”那样,通过天猫平台“定制”印有自己头像或名字的专属M&M’s巧克力豆,甚至还能在线测试你今天的心情是什么颜色的,跟哪位“豆人”更合拍。
其他文献
近年来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一再下降,饮用水、果蔬汁、功能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则进一步发展填补了这一市场份额。果蔬汁市场的崛起得益于消费者对天然健康成分的热衷。  全球食品与饮料知名咨询公司ZenithInternational近期公布了一份果蔬汁市场分析报告,指出在未来五年中,全球果蔬汁饮料将以年均5%的增长率实现快速增长。  报告指出,果蔬汁目前销量增长集中在非洲、中东地区、亚太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等地
期刊
方便食品一直饱受诟病,通过科学技术,尽最大可能地修补方便食品的营养缺陷,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方便食品不断扩容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方便食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幸运的是,提升方便面的营养品质,具有可行的路径——营养强化。  发展放缓 受自身营养品质制约  行业发展令人不安的迹象出现在2011年,虽然方便面的销量仍在增长,但增速逐年下降,2014年更是掉头向下,首现负增长(-0.50%
期刊
随着强化食品、饮料和食品补充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膳食纤维的健康益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膳食纤维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43.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3.2%。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日常饮食的创新方案以及食品材料的供应更加关注,所以全球膳食纤维食品市场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功能食品是使用膳食纤维最多的领域,相关生产商也抓住了商机,不断扩展自己的业务规模。  法国Nexira
期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大健康时代迎面而来。酸奶、饮料、粉剂、奶粉等各类益生菌产品层出不穷,令人目不遐接。目前,益生菌市场年均增长已超15%,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企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基础研究深度拓展和消费者认知不断提高,益生菌市场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全球益生菌产业规模约达400亿美元  大部分益生菌产品在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
期刊
当你想到塔可钟的玉米片奶酪时,或许会想象到橙黄色,其实这种颜色只能在实验室被制造出来,就是6号柠檬黄染料用来改变了食物外观。目前,快餐业正计划取缔人工和合成配料的使用,因此这种情况将很快得到改变。  这种革新被众多快速休闲餐厅及知名食品品牌所接受。卡夫食品、金宝汤公司以及许多其他企业已经公开承诺,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在大多数产品中不使用人工合成配料及防腐剂,将使用天然的替代品。  这一改变源于消费者
期刊
全球香料香精行业增长稳定,亚太地区潜力大。  随着生活品质提高,人们对香料香精的消费量越来越大。据统计,全球香精1990年的销售额为78亿美元,2013年进一步增长到23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2016年,预计市场总额有望达到265亿美元。  在这265亿美元中,北美地区占30%,亚太地区占30%,西欧地区占24%,其他地区占16%。欧洲、美国和日本,由于本土市场日渐饱和,其在本土的销售额
期刊
在经历连续18年、年均20% 以上的快速增長之后,中国方便面产业出现消费市场空间收窄的趋势。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方便面业的产量逐步下降,其中2008年下降10%,2009年下降3.9%,2010年下降3.5%,时至今日,2015年方便面销量再下降12.5%。方便食品面临危机,自我重塑迫在眉睫。怎解?  方便食品代表——方便面,几度被与“垃圾食品”画上了等号。持续的“热点”曝光对方便面行业
期刊
随着消费持续升级,中国人越来越愿意为健康买单:拒绝含有不健康成分的食品,转而购买纯天然、有机产品。这也为食品生产商和经销商们带来了商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消费者们在饮食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特殊的需求,包括要求食物有机、低脂、低碳水化合物、不含过敏原,以及其他个人偏好。  尼尔森健康与食品成分意见调查显示,大约有70%的受访者有特定的饮食需求,他们会控制或拒绝摄取某些食物或食材成分,这一比
期刊
从海关数据看,2016年,除了进口烈酒自限制“三公消费”后一蹶不振外,进口葡萄酒、进口啤酒依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长——1-8月份进口量同比增长70.3%、进口额同比增长22.89%。其中,葡萄酒进口量增长18.1%、进口额增长24.19%,进口额增速大于进口量说明均价在提高;啤酒进口量增长26.4%、进口额增长18.92%,进口额增速小于进口量说明均价在降低。  结合市场上的一些最新表现,笔者认为进口
期刊
纯手工牛轧糖、西北人家自制黄馍馍、四川秘制牛肉辣酱、私家厨房榴莲蛋糕以及外卖平台上菜色丰富的“私家菜”……网络让世界变小了,让“吃货们”与美食的距离更短,这些近几年在网络上售卖的自制食品一度备受追捧,网上下单,不出门能吃到新鲜制作的美食,何况这些美食都打着“纯手工、无添加、纯绿色”的健康大旗,试问你我怎能不受诱惑?  而享受的背后,安全隐忧也随之而来,网上售卖的自制食品不断出现负面消息。在互联网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