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向纵深发展,各国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体系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壁垒措施,国际标准壁垒等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正逐渐取代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面对愈演愈烈的新型壁垒,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者作用十分必要。
一、建立标准壁垒的预警机制
建立标准壁垒预警机制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对其标准进行修订,如果企业信息不畅,不能按照已经变化了的标准要求生产产品,在出口时就会遭遇壁垒。因此政府部门在建立标准壁垒的预警机制后,可以及时将收集到的国外标准措施通知给相关企业,并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国家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建立标准壁垒预警机制就要建立权威、高效、开放、便捷的标准壁垒情报网,进行信息收集和咨询服务。这就要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外标准壁垒体系,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标准壁垒的最新动态,建立标准壁垒数据库。研究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标准壁垒措施对我出口产品的影响,并向国内企业全面宣传,引导生产,并根据市场和产品的特点突破国外标准壁垒。
预警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有:WTO总部网站发布的有关成员方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标准动态的通报;WTO各成员方的官方出版物,如欧盟的“官方公报”;可能情况下,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向目标贸易对象国派出情报人员直接收集有关国家的预警信息;通过研究WTO成员已采取的措施,跟踪了解是否有其他成员借鉴后采取类似措施;搜索WTO个成员行业协会、重要企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及其用于标准贸易壁垒的动向。进口国采购商在外贸洽谈中提出的要求变化信息;从我国承担参加ISO、IEC和ITU等国际标准组织活动较多的企事业单位或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了解相关国际标准的发展动态等。
建立标准壁垒的咨询机构,特别要发挥驻外经商、科技参赞处等机构、经贸研究机构中心优势,建立快速信息反馈通道,及时传送到有关部门及企业,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深度的咨询服务。同时信息机构根据预警信息的影响程度,以预测、预报、预警等不同方式向企业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企业及时准确掌握国际上的标准壁垒变化。
预警系统还要建立与企业互动的体系,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对外出口中遇到标准壁垒问题时,可通过咨询服务网页在线窗口,请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官员给予解答,提供帮助。政府主管部门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出口情况实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出口方面遇到的标准壁垒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完善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在国际标准制定领域,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经验,几乎垄断了技术标准的制定,发展中国家则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仅是标准的被动接受方,而当今国际贸易从技术角度而言实质上是标准之战,作为“中心”的发达国家对于技术标准的控制实际是控制了贸易格局,发展中国家只能处于“外围”的附属地位。
国际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是指将国际标准的内容,经过分析研究和试验验证,等同或修改转化为我国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按我国标准审批发布程序审批发布。目前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太低。国家标准文本采标率仅为40%左右,实际上真正采标(等同等效采用)的只有24%,其中食品行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则只有14.63%。而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平均已达到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由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有多种方式。首先,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IEC等国际标准。这些是世界各国承认的通用标准,而且也能反映出最新标准动态。我们将眼光盯住这些标准,便能有效地突破标准壁垒。其次,采用“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在无适合的国际标准的情况下,积极采用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的某些国家标准。再次,针对出口流向,直接采用进口国标准。
从长远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的采用国际标准,而应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特别在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方面,并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使国际标准尽量能反映我国的要求和意见,并将我们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以解除贸易技术壁垒带来的麻烦,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平台,积极联合其他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增强话语权。我国应积极参与和承担ISO秘书处的工作,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力争把我国的标准化意图和标准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制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议中环境条款的谈判。争取更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保标准,或是在一些国际标准中附加对发展中国家以优惠的保障条款。
三、大力推行国际认证,取得国际市场“通行证”
我国应积极推行国际上权威的认证体系,如ISO14000、ISO9000和SA8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工作,这将有利于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突破国外标准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推进ISO9000系列标准有利于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获得良好的国际市场信誉。加强ISO14000的认证工作,也有利于企业有效抵御环保标准壁垒的影响,促进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方面达到要求。通过SA8000认证,有利于企业突破劳工标准壁垒。我们还应积极建立与国际和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实现双边认证,从而减少贸易摩擦。总之上述标准认证的推进,有利于改变我国出口主要依靠数量增长方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高技术水平、注重环保和改善劳动条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标准壁垒。
四、提升产业结构,突破标准壁垒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不高,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一些产品技术含量少,档次低,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质量、环保、技术等要求。突破标准壁垒的限制,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档次,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开拓国际市场。
为此,我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发展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用担保基金。
五、强化规则意识并充分利用WTO的特殊条款
我们要积极合理运用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以及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保障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平等待遇。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机制、非歧视原则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坚决反对发达国家不符合WTO协议的标准壁垒措施,以维护我国产品在出口国国家和地区享有的平等待遇。
总之,在我国应对标准壁垒的整体体系构建中,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是一个相互关联、密切配合、各有分工的有机整体。政府在应对标准壁垒的体系中作为公共管理者具有指导、总体政策制定和协调的功能。政府利用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的机制为企业跨越壁垒提供良好的体制和政策支持,构成企业跨越壁垒的强大的力量源泉。
一、建立标准壁垒的预警机制
建立标准壁垒预警机制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各国政府及其标准化机构经常对其标准进行修订,如果企业信息不畅,不能按照已经变化了的标准要求生产产品,在出口时就会遭遇壁垒。因此政府部门在建立标准壁垒的预警机制后,可以及时将收集到的国外标准措施通知给相关企业,并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国家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建立标准壁垒预警机制就要建立权威、高效、开放、便捷的标准壁垒情报网,进行信息收集和咨询服务。这就要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外标准壁垒体系,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标准壁垒的最新动态,建立标准壁垒数据库。研究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标准壁垒措施对我出口产品的影响,并向国内企业全面宣传,引导生产,并根据市场和产品的特点突破国外标准壁垒。
预警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有:WTO总部网站发布的有关成员方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的标准动态的通报;WTO各成员方的官方出版物,如欧盟的“官方公报”;可能情况下,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向目标贸易对象国派出情报人员直接收集有关国家的预警信息;通过研究WTO成员已采取的措施,跟踪了解是否有其他成员借鉴后采取类似措施;搜索WTO个成员行业协会、重要企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及其用于标准贸易壁垒的动向。进口国采购商在外贸洽谈中提出的要求变化信息;从我国承担参加ISO、IEC和ITU等国际标准组织活动较多的企事业单位或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了解相关国际标准的发展动态等。
建立标准壁垒的咨询机构,特别要发挥驻外经商、科技参赞处等机构、经贸研究机构中心优势,建立快速信息反馈通道,及时传送到有关部门及企业,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深度的咨询服务。同时信息机构根据预警信息的影响程度,以预测、预报、预警等不同方式向企业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企业及时准确掌握国际上的标准壁垒变化。
预警系统还要建立与企业互动的体系,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对外出口中遇到标准壁垒问题时,可通过咨询服务网页在线窗口,请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官员给予解答,提供帮助。政府主管部门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出口情况实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出口方面遇到的标准壁垒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完善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在国际标准制定领域,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经验,几乎垄断了技术标准的制定,发展中国家则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仅是标准的被动接受方,而当今国际贸易从技术角度而言实质上是标准之战,作为“中心”的发达国家对于技术标准的控制实际是控制了贸易格局,发展中国家只能处于“外围”的附属地位。
国际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是指将国际标准的内容,经过分析研究和试验验证,等同或修改转化为我国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按我国标准审批发布程序审批发布。目前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太低。国家标准文本采标率仅为40%左右,实际上真正采标(等同等效采用)的只有24%,其中食品行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则只有14.63%。而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平均已达到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由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有多种方式。首先,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IEC等国际标准。这些是世界各国承认的通用标准,而且也能反映出最新标准动态。我们将眼光盯住这些标准,便能有效地突破标准壁垒。其次,采用“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在无适合的国际标准的情况下,积极采用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的某些国家标准。再次,针对出口流向,直接采用进口国标准。
从长远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的采用国际标准,而应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特别在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方面,并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使国际标准尽量能反映我国的要求和意见,并将我们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以解除贸易技术壁垒带来的麻烦,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平台,积极联合其他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增强话语权。我国应积极参与和承担ISO秘书处的工作,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力争把我国的标准化意图和标准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制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议中环境条款的谈判。争取更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保标准,或是在一些国际标准中附加对发展中国家以优惠的保障条款。
三、大力推行国际认证,取得国际市场“通行证”
我国应积极推行国际上权威的认证体系,如ISO14000、ISO9000和SA8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工作,这将有利于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突破国外标准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推进ISO9000系列标准有利于促进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获得良好的国际市场信誉。加强ISO14000的认证工作,也有利于企业有效抵御环保标准壁垒的影响,促进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方面达到要求。通过SA8000认证,有利于企业突破劳工标准壁垒。我们还应积极建立与国际和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实现双边认证,从而减少贸易摩擦。总之上述标准认证的推进,有利于改变我国出口主要依靠数量增长方式,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高技术水平、注重环保和改善劳动条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标准壁垒。
四、提升产业结构,突破标准壁垒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不高,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一些产品技术含量少,档次低,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质量、环保、技术等要求。突破标准壁垒的限制,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档次,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开拓国际市场。
为此,我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发展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用担保基金。
五、强化规则意识并充分利用WTO的特殊条款
我们要积极合理运用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以及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保障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平等待遇。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机制、非歧视原则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坚决反对发达国家不符合WTO协议的标准壁垒措施,以维护我国产品在出口国国家和地区享有的平等待遇。
总之,在我国应对标准壁垒的整体体系构建中,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是一个相互关联、密切配合、各有分工的有机整体。政府在应对标准壁垒的体系中作为公共管理者具有指导、总体政策制定和协调的功能。政府利用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的机制为企业跨越壁垒提供良好的体制和政策支持,构成企业跨越壁垒的强大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