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父母”如何让父母之爱不缺席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城市生活压力增大,出于工作、生存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些年轻父母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周末父母”的行列。他们周一到周五忙于工作,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或把孩子送去全托,“工作日父母、保姆、老师带,周末自己养”,也只有在周末或节日,一家三口才能小聚。
  
  “周末父母”可以专心自己的工作,可以享受二人世界,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隐忧。身为爸妈,该如何破解困局、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享受亲子时光,陪伴孩子成长?
  “周末父母”群体不小
  “女儿果果现在1岁3个月,从她半岁起,父母就从苏州过来帮忙照看孩子。2017年年底我跳槽到一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加班是常态。我早上出门女儿还没醒,晚上9点之后到家她已经睡了,偶尔回家早一点,自己却已累得筋疲力尽。我先生从事IT行业,经常出差。所以,虽然孩子和我们住在一起,但也只有周末和节假日能陪陪孩子,我们也算是‘周末父母’吧。”苗珍珍表示,和自己类似的年轻父母在她身边比较普遍。
  在北京某医院做护士的叶琛琛和先生原本打算当丁克,然而,迫于公公婆婆的压力,他们还是选择了怀孕生子。如今儿子鹏鹏已经4岁了,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去年上幼儿园以后也由爷爷奶奶接送。“我隔三差五上夜班,根本不可能把儿子带在身边。公婆也实现了他们当初的诺言——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不让我们小两口分心。我们每周末把孩子接回家,有时带孩子出去玩。”叶琛琛说。
  外企高管夏之岚34岁做了妈妈,当人们羡慕她体面的工作、不菲的薪水、美满的家庭时,难题也摆在了她的眼前:是做全职妈妈,还是重返职场?“最后,迫于生活压力以及每月高额的房贷,我只好委屈女儿了,把她送回天津父母家。”她说。
  夏之岚讲述道:“我父母都65岁了,但他们表示,年轻人有事业心,老人应该支持,帮子女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我特别感激他们。每个周末,我和先生都从北京赶回去探望女兒,总感觉周末两天过得特别快,对女儿有愧疚感,毕竟没有履行好做父母的责任。”
  
  “周末父母”大部分透露出一种无奈,但也有少数小夫妻选择做“周末父母”,是因为“并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心理准备”,或“不想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他们或迫于长辈的压力,或在计划外做了父母,但仍希望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这种想法在一些“90后”年轻父母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孙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30%的儿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里抚养照顾。3岁以后,大部分儿童上幼儿园,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才会下降。
  孩子被“全托”有隐患
  或许是习惯了两个人的生活,一些“周末父母”在陪孩子时也不够专注,经常看微信、打电话,或干些自己的事。年近六旬的刘女士介绍,儿子儿媳带孩子缺乏耐心,讲故事、做游戏,教孩子识字、识数、画画,孩子反应慢一点,他们就着急。对于孙子在兴趣班学习的轮滑,儿子儿媳更是没有兴趣带他到公园里好好滑一下。相比之下,儿媳妇有时还会带孙子去一些好玩的地方,所以,孩子跟爷爷奶奶最亲,其次是妈妈,对爸爸无所谓,因为爸爸几乎不陪他玩。
  “周末父母”因为与孩子聚少离多,孩子缺少了与父母的肌肤接触、言语接触、情感接触,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而养育环境、养育人的变化也都会扰乱孩子的成长环境。夏之岚打算,明年女儿3岁半上幼儿园时把她接回来,“我父母也表示,如果需要,他们可以过来帮忙,让女儿和我们团聚”。
  多数“周末父母”出于补偿心理,更多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女儿上小学二年级的某企业高管曹女士直言,“周末带孩子比跟老总汇报工作还紧张,我找不到她感兴趣的话题,我问一句她说一句,有时还沉默。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跟女儿相处,生怕‘伺候’得不如意,回去女儿向老人告状,只能要什么给什么”。一些“周末父母”面对孩子时确实会遇到不少烦恼:孩子不听话,和父母对着干,叛逆、敏感等现象十分常见。
  梅荷是一位资深的幼儿园老师,也是5岁孩子的妈妈。在她看来,孩子成长需要爸爸妈妈的持续关注,特别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希望得到父母的建议和支持,而家长一直陪伴孩子,有助于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孩子的动态是什么,以提供良好的指导。这些,“周末父母”不一定能够做到,有些事情孩子可能也不愿意和家长说。她认为,采取“周末父母”的形式来带孩子,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轻易选择。父母多为孩子的生活习惯与身心成长考虑,更有益于亲子关系的建立。
  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
  婴幼儿阶段是孩子的情感奠基阶段,也是父母和孩子关系最亲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的陪伴,会对孩子的情感发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息时代,交流的渠道越来越方便了。即便是“周末父母”,每天晚上也要尽量安排半个小时的交流时间,通过电话视频和孩子聊聊天,分享他的心情、心事,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这样周末见面时也不会有疏远的感觉。
  父母也可以把孩子喜欢的故事书进行录音,每晚睡前由老人放给孩子听,让他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也可以在孩子的床头摆放一家三口的照片,让孩子感觉父母就在身边,他们是爱自己的。
  周末相聚,爸爸妈妈为孩子创设一个“玩”的环境,家长参与其中,跟着孩子的主意和方法一起开心地玩,一起交流和互动,给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温暖和安全感,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其逐渐学习表达情绪,并尝试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能力选择和孩子一起交流的项目,例如,爸爸可以陪孩子玩游戏,妈妈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做手工等。
  父母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些话题,以增进与孩子的沟通。但家长不能因为心存愧疚,不加以判断和选择就满足其所有要求,如此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讲师潘晓红认为,“周末父母”折射出了一个存在于职场人士身上的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便是认为自我发展比抚养孩子更为重要,这无疑彰显出了责任担当意识的严重缺失。其实,有智慧的职场父母总会在工作与孩子之间找到“平衡点”,采用“高质量”的育儿方式来缓解其中的矛盾。哪怕是每天半小时的视频亲子活动,也胜于5天空白期的周末教育。从小建立起温馨融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梅荷老师看来,任何事情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感情、教育也同理,父母只有通过一定量的时间陪伴,才能慢慢了解孩子,知道借助什么方式,将陪伴变得高质量。
  (摘自中国女网2018年5月14日)
其他文献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上一辈人的观念。如今,离婚现象早已变得稀松平常。笔者盘点了安徽今年的离婚案例后发现,绝大多数人的离婚理由是性格不合以及感情破裂。  孩子出生后兩人再未同过房  英俊、帅气、稳重,这是汪洁对丈夫林刚的第一印象。2011年,三十岁的汪洁经人介绍认识了大她两岁的林刚。由于工作原因,两人仅仅相处了半年时间,见了三次面就领证结婚了。  婚后,他们的生活很幸福。不久后,两人有了一个
继“你和中年危饥之间,就差一个泡着枸杞的保温杯”后,前不久,朋友圈再次掀起一波对中年人的群嘲,起因是冯唐的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文中總结了10条“油腻”标准。其中,“不要成为胖子”“不要呆着不动”“不要脏兮兮”这3条要求,十分直观地表达出中年人对身体出现“油腻”状态的排斥。其实,从健康角度来看,“油腻”不仅会让人看上去脏兮兮的,有时也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头发油需清淡饮食 
在中国的城市里,无论是身在餐厅、咖啡馆还是火车站,环顾一下,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乎每个人都在忙着玩手机,或自拍,或玩游戏,更多是在百无聊赖地刷动态、评论朋友圈。  这样的场景不仅存在于中国,也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一方面,高科技和社交网络提升了我们生活的效率,让办事更加方便,交流更加及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资讯的了解也更加容易。另一方面,我们却好像丢失了幸福,变得更加孤独。  这让我想起瑞士心理学
人活着,总要有些期许。等一个人,等一个过程,或等待花开。  花开让人欢喜。“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这是沈從文在小说《雨后》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四狗等到了她,“黑色的皮肤,红红的嘴,大大的眼睛与长长的眉毛”,那份质朴而原始的爱,开了花,结了果。沈先生作这篇小说的后一年,1929年,受胡适之邀任教于中国公学,遇到同样皮肤黑黑的聪明美丽的张兆和,三年的追求,自称“乡下人”的他品尝到了那杯甜酒,等到了他
能把云彩吹来吹去,没有比风更高的了;即使是蝼蚁的巢穴也要做到足量供应,没有比风更低的了。  风是借力打力、纵横捭阖的高手。和火联手,和水联手,和坚硬锐利的东西联手,风就有了无坚不摧、锐利无比的力量。不过,最大的力量是,风和人的大脑联手;最大的动静是,风和民心联手。  风有一副硬心肠:让病弱者后背薄凉,咳嗽加剧,将衰敝者横刀斩落,摧枯拉朽;风有一副软心肠:给燠热难耐者送来一丝清凉,给路的尽头送来暮鼓
人物名片:吴松 男 30岁 公务员  “我不想让我妈太伤心,可我真是有点受不了了!”吴松说话很克制。孝顺的他尽管几次恋情都被母亲“拦腰斩断”,可在倾诉的最后还是叮嘱记者:“别把我妈写得太坏,她是盼着我好。”  我妈嫌我初恋个子矮  从小我的成绩就不错,我妈很为我自豪。我也有过叛逆的念头,大概是初二,我和两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同学走得近了,母亲知道了,天天接送我放学。我不肯,她就绝食。我求她原谅我,她也
床,在人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曾经,在闽南古厝里,一张拥有三面遮风、装饰华丽的眠床,无疑是家中最豪华的家具,每一张眠床也承载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家族记忆。在石狮民间,眠床制作技艺曾盛极一时。近日,记者通过走访,去探寻石狮人心中渐行渐远的眠床记忆。远近闻名的“洪尾德”  说起眠床制作,便要提到“洪尾德”。在蚶江镇水头村洪尾自然村,现仍存有一座特别的土楼,始建于1941年,改造于1968年,既有客家风格的清
“安静下来时,孤独与压力一股脑袭来。我哭了整整一年,一回宿舍就开始流眼泪,直到第二天早上擦干眼泪去上课。”这是一名曾经的小留学生对当年留学时面临的心理问题的真实回忆。在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孩子踏上出国求学之路,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值得我们关注。留学生,你在他乡还好吗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临床心理健康与辅导助理教授刘玙在接受专访时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者并不少见。正因为
头戴鸭舌帽、身着红色T恤衫的罗伯特·哈特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位三轮车夫,每天蹬着他那辆装有黑色遮阳篷的脚踏三轮车(pedicab),驮着观光客,在华盛顿的各大著名景点、酒店、餐馆之间穿梭。  罗伯特服务于一家名为Nonpartisan Pedicab的三轮车公司。这是一个提供三轮车观光服务的平台,接受乘客的网上和电话预约,车夫接到订单后会到达乘客指定的地点接人。  我坐上罗伯特的车,很快到了美国财
“城市发展的目的是让年轻人有更多飞翔的空间,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力,而不是迫使他们背弃梦想,被动选择。”  再加上高攀不起的房价,不敢自由呼吸的空气,快速提高的生活成本……越来越成为年轻人逃离大城市的重要因素。多重因素叠加催生城市病  “城市病”产生的原因有多重,人口过度集聚是“城市病”产生的直接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由于中心城市功能过于集中造成的,背后核心是经济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第一,中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