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发改委工业行业管理和信息化的有关职责、原国防科工委除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以及原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中,曾被称为“小国务院”的发改委,是本轮改革的焦点,其相当部分的实质权力被剥离。
据李毅中介绍,如下职责已从发改委正式划入工信部——“研究提出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的拟订和组织实施;组织领导和协调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编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规划,协调相关政策;工业日常运行监测;工业、通信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稀土行业发展、盐业行政管理、国家医药储备管理的工作;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职责。”
笔者另获悉,据不完全统计,从发改委划入工信部的规划、立项和审批权限,每财政年度直接涉及金额就达数百亿元人民币。
1、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2、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产业政策、规范和标准。
3、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运行态势,协调解决行业有关问题,负责应急管理。
4、提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安排建议,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相关投资项目。
5、拟订相关高技术产业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重大科技专项。
6、组织拟订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规划、政策,协调有关重大专项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7、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技术推广应用。
8、推进工业、通信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9、负责中小企业发展宏观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10、统筹推进信息化,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协调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
11、依法监督管理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负责通信资源分配管理,保障重要通信。
12、配置和管理无线电频谱资源,负责无线电监测、检测、干扰查处,维护电波秩序。
13、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部门、行业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工作。
14、开展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15、承办国务院交办其他事项。
在上述15项主要职责中,第十条明确提出,“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也即“三网融合”。但是,从设置层次看,前半部分多涉及宏观战略,后半部分更多为具体细分领域的执行。涉及“三网融合”的条款处于中后位置,也许意味着其并非本届政府及工信部成立伊始的工作重点。
李毅中表示,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确定部内设24个司局。其中,综合司局10个,工业行业管理为主的专业司局5个,履行国防工业管理相关职能的司局1个(军民结合推进司),信息产业行业管理、信息化推进司局8个。
☆在综合司局中,产业政策司、运行监测协调局和中小企业司从国家发改委划入,其他七个司都应增加工业的职责;
☆专门成立财务司,加强财务、资金的管理和审计;
☆人事教育司增加了管理原国防科工委直属七所高校的职责。
☆工业专业司局中,将相关工业行业分为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和消费品工业三大类组建三个司,没有按行业设置,体现了职能转变,是机构设置的亮点。
☆工业行业管理特别关注了节能、环保和安全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防工业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国家国防科工局的作用,部内只设置军民结合推进司,实现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功能,这是各方面共同协商一致的结果。
☆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管理方面,适当整合资源,新成立了软件服务业司,涉及今后发展的重点;设立通信发展司,强化通信业管理;设立通信保障局,加强了网络信息安全监管。
实际上,避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实现“一事一部门”,形成“大市场、小政府”的现代行政体系架构,是本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从工信部内设24个司局的编排来看,淡化了“产品管理”的概念,并强调各司局职责边界的理清,是一大进步。
但是,接下来的方案落实也存在相当考验。如何处理好综合司局和专业司局的关系,各司局如何落实处室设置方案,都相当关键。
对此,李毅中表态,“综合司局主要是归口综合协调,推进职能融合;在改革初期更要注重发挥专业司局的作用”;“处室设置方案要尽快启动,有‘大部委’、‘大司局’,也就相应引申出“大处室”。处室设置要理顺关系、优化结构、精简数量、提高效能,对现有行政资源整合,该大则大,该精则精。”
根据“三定”方案,工信部机关职能部门编制599名,加上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两委人员、援派机动人员编制,部机关总的行政编制为731名。“三定”规定对部级和司局级领导职数也作了明确规定。另外,中纪委派出的纪检组(监察局),定员16人。
原信息产业部在31个省区市设置的通信管理局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实行垂直管理,行政编制500名。其他部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定。
总的来看,此次给工信部的人员编制偏紧,离履行职责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李毅中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
李毅中提出,“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效应明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必须结合实际,选准切入点。”
李毅中着重提到了六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的切入点”——
1、工业相关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
2、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企业和行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合理化;
4、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建立工业现代流通体系;
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
6、推进工业经济的延伸发展,创建新兴产业。
据李毅中介绍,如下职责已从发改委正式划入工信部——“研究提出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的拟订和组织实施;组织领导和协调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编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规划,协调相关政策;工业日常运行监测;工业、通信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稀土行业发展、盐业行政管理、国家医药储备管理的工作;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职责。”
笔者另获悉,据不完全统计,从发改委划入工信部的规划、立项和审批权限,每财政年度直接涉及金额就达数百亿元人民币。
1、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2、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产业政策、规范和标准。
3、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运行态势,协调解决行业有关问题,负责应急管理。
4、提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安排建议,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相关投资项目。
5、拟订相关高技术产业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重大科技专项。
6、组织拟订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规划、政策,协调有关重大专项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7、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技术推广应用。
8、推进工业、通信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9、负责中小企业发展宏观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10、统筹推进信息化,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协调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
11、依法监督管理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负责通信资源分配管理,保障重要通信。
12、配置和管理无线电频谱资源,负责无线电监测、检测、干扰查处,维护电波秩序。
13、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部门、行业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工作。
14、开展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15、承办国务院交办其他事项。
在上述15项主要职责中,第十条明确提出,“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也即“三网融合”。但是,从设置层次看,前半部分多涉及宏观战略,后半部分更多为具体细分领域的执行。涉及“三网融合”的条款处于中后位置,也许意味着其并非本届政府及工信部成立伊始的工作重点。
李毅中表示,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确定部内设24个司局。其中,综合司局10个,工业行业管理为主的专业司局5个,履行国防工业管理相关职能的司局1个(军民结合推进司),信息产业行业管理、信息化推进司局8个。
☆在综合司局中,产业政策司、运行监测协调局和中小企业司从国家发改委划入,其他七个司都应增加工业的职责;
☆专门成立财务司,加强财务、资金的管理和审计;
☆人事教育司增加了管理原国防科工委直属七所高校的职责。
☆工业专业司局中,将相关工业行业分为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和消费品工业三大类组建三个司,没有按行业设置,体现了职能转变,是机构设置的亮点。
☆工业行业管理特别关注了节能、环保和安全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防工业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国家国防科工局的作用,部内只设置军民结合推进司,实现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功能,这是各方面共同协商一致的结果。
☆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管理方面,适当整合资源,新成立了软件服务业司,涉及今后发展的重点;设立通信发展司,强化通信业管理;设立通信保障局,加强了网络信息安全监管。
实际上,避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实现“一事一部门”,形成“大市场、小政府”的现代行政体系架构,是本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从工信部内设24个司局的编排来看,淡化了“产品管理”的概念,并强调各司局职责边界的理清,是一大进步。
但是,接下来的方案落实也存在相当考验。如何处理好综合司局和专业司局的关系,各司局如何落实处室设置方案,都相当关键。
对此,李毅中表态,“综合司局主要是归口综合协调,推进职能融合;在改革初期更要注重发挥专业司局的作用”;“处室设置方案要尽快启动,有‘大部委’、‘大司局’,也就相应引申出“大处室”。处室设置要理顺关系、优化结构、精简数量、提高效能,对现有行政资源整合,该大则大,该精则精。”
根据“三定”方案,工信部机关职能部门编制599名,加上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两委人员、援派机动人员编制,部机关总的行政编制为731名。“三定”规定对部级和司局级领导职数也作了明确规定。另外,中纪委派出的纪检组(监察局),定员16人。
原信息产业部在31个省区市设置的通信管理局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实行垂直管理,行政编制500名。其他部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定。
总的来看,此次给工信部的人员编制偏紧,离履行职责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李毅中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
李毅中提出,“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效应明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必须结合实际,选准切入点。”
李毅中着重提到了六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的切入点”——
1、工业相关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
2、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企业和行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合理化;
4、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建立工业现代流通体系;
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
6、推进工业经济的延伸发展,创建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