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与金伯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feng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论年纪,李伯和祖父相仿,我该叫他李嗲。学校里老老少少叫他李伯,打小我便跟着李伯李伯地叫,长大了也没改口。学校里没人喊金伯,都喊金瞎子或金眼镜,起初我也跟着喊,父亲听到白了我一眼:“没大没小,喊金伯。”从此我便改了口。一个李伯,一个金伯,两人隔了二十来岁。
  金伯的眼睛近视得有点瞎,有的说五百度,有的说七百度,反正镜片厚得像块酒瓶底。有一天金伯睡午觉,我偷偷摘了架在他鼻梁上的眼镜。金伯醒来伸着两手东摸西摸,半天没有摸着房门。
  那年月近视眼少,我记得,学校里戴眼镜的只有金伯一个。金伯长得又瘦又高,像根晾衣的竹竿子,长长的马脸上戴了一副近乎黑色的玳瑁眼镜。金伯时常举着一本书,凑在眼镜前边走边读。读得入迷时,不是撞上走廊的廊柱,便是和迎面走来的撞个满怀。一回撞上了胖胖墩墩的谢扒皮,眼镜摔在地上断了一条腿。高高瘦瘦的金伯扯着矮矮胖胖的谢扒皮赔眼镜:“民國货呢!看你到哪里去配?”谢扒皮一副蛮不在乎的样子:“民国货?卵国货呢?一个伙夫戴副眼镜装斯文,老子告你私藏民国货!”金伯气得嘴唇发紫,却也不肯示弱:“伙夫怎么呢?伙夫也比你强!你要真有狠,校长会收了你的教鞭让你管伙食?!”
  金伯真是学校的伙夫,几十名教工的一日三餐都靠金伯烧菜煮饭;谢扒皮也真是被哄下了讲台,校长只好停了他的课,分派他管伙食。金伯素来看不上没学问的先生,恼火校长派个被学生哄下讲台的人来管伙房;谢扒皮丢了教鞭原本窝火,偏偏他管的这个伙夫还不肯服管,两人你来我往死命掐,有时一天能掐两三回。谢扒皮上课不行,吵架却在行,主席语录、乡下民谚、加上市井痞话,谢扒皮糅合得水乳交融,骂起人来洪水滔滔。骂到刁钻刻薄处,一张嘴巴能把对手剥下三层皮来。金伯虽然抵挡不住,但真被惹火了,便围裙一扯,锅铲一扔,躺在伙房外的柳荫下读书去。谢扒皮再能骂,这时也急傻了眼,如果学校吃饭铃一敲,饭菜还没有熟,校长只会找他的哆嗦。
  谢扒皮先是狗脸一取人脸一挂,堆着笑脸给金伯赔不是,将先前骂金伯的话拾回来,一字不落地骂自己。金伯只当没这个人,照旧头也不抬读他的书。谢扒皮转身回到伙房,请坐在灶门口烧火的李伯说句话。李伯捧着旱烟袋,不急不慢地往铜烟锅里装烟末,将烟锅伸到灶塘里把烟点燃,有一口没一口慢慢悠悠地抽,等到谢扒皮低三下四求到第三遍,便将烟锅在灶台上磕一磕,站起身来走到柳荫下,拿烟锅敲敲金伯跷着的木马腿:“吵归吵,饭还是要做的。”金伯便合上手头的书,一声不吭地走回伙房将围裙围上。
  二
  金伯叫李伯师傅,李伯却从来没有应答。个中是否有故事,学校没人说得清白。
  李伯是解放那年到的学校,同来的还有刚刚上任的史县长。李伯个子瘦小,看上去一把捏住不见头尾,加上脸上脖子上黑黝黝的,怎么看都不像个授业解惑的先生。县长一眼看透了校长的心事,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上不了讲台还煮不熟饭呵?”
  李伯还当真上不了讲坛也煮不熟饭。勉强煮了几顿饭,不是夹生便是烧焦了。饭菜虽是没法吃,校长和老师却不好说什么,毕竟,李伯是县长亲自送来的。据说县长当年干地下党,和李伯一起放排行船跑过码头。有两回县长被人认出,都是李伯救的命。还有人说别看李伯又瘦又矮,却有一身好武艺,当年从洪江、浦市放排到汉口,一路码头打过来,没人不识李老四……
  没过几天,中午开饭的时间校长走进饭堂,面前竟是一桌喷香的菜肴,其形其色让人直咽口水,锅里的米饭也不煳不生软硬适度。校长正在纳闷,李伯推了一个戴眼镜的白面书生到眼前。李伯没说一句话,书生没说一句话,校长也没来得及说一句话,老师们已敲着碗筷围着校长,你一言我一语地叫嚷:“留下来吧,要得!要得!”金伯就这样当了学校的伙夫。没人问金伯从哪里来,也没人问李伯从哪里把金伯找来。
  李伯被称师傅,干的却是徒弟的活:择菜、淘米、挑水、烧火,没一样是师傅该沾手的;金伯自称徒弟,做的却是师傅的事:发馒头、蒸包子、炒青菜、炖鱼肉,没一样是徒弟敢揽上手的。李伯看上去比金伯长了一辈,挑起水来却健步如飞,比起金伯挑水时晃荡晃荡的样子,李伯更像个青皮后生。起先老师们也看不惯,觉得金伯耍滑偷懒,后来看见金伯切菜时的麻利、炒菜时的讲究,便认定师徒俩确实术业各有专工,徒弟顶不了师傅的缺,师傅也干不了徒弟的活。只是大家心里不解,金伯拜李伯为师,究竟跟他学什么呢?难不成是挑水烧火?
  金伯炒的是大锅菜,工艺却比小锅菜还过细考究。金伯做水煮青鱼,先将青鱼去鳞洗净,然后开膛破肚,一把将内脏掏出来,横着两刀剔下脊骨,和血将鱼肉剁成拇指头大小的鱼块,顺势把鱼块往烧开的滚水里一倒,用勺子顺时针方向搅三转,逆时针方向搅三转,立马用漏勺起锅,浸在装了凉水的缸钵里。再将烫过鱼块的热水倒掉,用冷水涮三次锅,将锅上沾的鱼腥味完全洗掉,倒入冷水加火烧,烧到锅里冒出小气泡,放少许海盐、一勺猪油,然后从凉水里捞出鱼块倒进锅里,煮到锅里的鱼汤沸腾,用木瓢连汤带鱼舀出来,装入洗净去腥的缸钵里,先洒姜末、蒜米,再洒葱花。如此做出的青鱼,鱼汤清淡鲜美而不腥,鱼肉嫩滑微甜而不腻,葱姜清香而不掩鱼味。小镇梦溪素称鱼米之乡,做鱼是每家主妇的拿手戏,然而只要喝过金伯煮的青鱼汤,再吃谁做的鱼都没有味。
  金伯蒸排骨,先将猪肋骨抽成条,再剁成长约一寸的骨块,每一块都用刀背将骨头敲裂,让骨髓慢慢浸出来。然后放海盐、料酒、芡粉、姜末、蒜粒、腊八豆和红曲腐乳汁,拌匀腌五分钟,装入垫了新鲜荷叶的小饭钵。每钵只放十块排骨,再将荷叶扣拢包严,放入烧开了水的蒸笼,猛火蒸八分钟起锅。蒸出的排骨不仅骨脱肉嫩,汁浓味鲜,还有一股淡淡的荷叶香,冲淡了猪肉的荤腥味。
  金伯的菜做得好,也只能听人说好,要是谁对他的菜说长道短指手画脚,他便会把勺一丢刀一拍:“你来做看?!”其实金伯做菜用不着提意见,每份菜做出来,他都会装在一个小碗里尝一尝,若是真的失了手,他是不会端出伙房让人指指点点的。   李伯爱喝一点酒,一日三餐都会咪上几口。李伯喝酒不要菜,端个酒碗咪几口,袖子把嘴巴一抹,就算喝了一顿酒。金伯看不下去,给他开小灶炒两三个菜奉上,他也懒得动筷子:“喝酒就是喝酒,吃菜就没了酒味!”
  金伯也喝一点酒,通常只在干完一天活后的傍晚。喝酒时金伯是不吃大锅菜的,他得用小锅给自己炒上四个菜,多是一碟油爆花生或水发黄豆、一碗时令小菜、一条煎得又酥又香的鲫鱼、三四块蒸得不肥不腻的风吹肉。春天出鳝鱼时也会换上干煸带骨黄鳝,秋天吃鸭子的季节则会换上酸萝卜炒鸭杂。碗碟都很小,一张方凳便摆得下。金伯把方凳摆在伙房外面的柳树下,坐在一张矮矮的小板凳上,面朝即将下山的夕阳,一口菜一口酒细酌慢饮。晚风徐来,柳丝轻拂,晚霞淡下去,月亮升上来,金伯似乎全然没有理会天色的变化,沉浸在酒与菜的味道里,直到微微的醉意上来,才折回房间倒头睡下……
  三
  这种李伯烧火、金伯炒菜的安宁日子,几个月后被一群外乡来的红卫兵打破了。差不多是开午饭的时候,七八个操湖北口音、挂红袖标的年轻人堵住谢扒皮,说是来抓历史反革命钱之谦的。谢扒皮先是一愣,之后胡乱一指,转身走开了。外乡人冲进伙房,一把按住金伯,掏出绳子便捆。李伯似乎也不惊讶,一声不响地从灶门口站起来,走出伙房便喊:“湖北红卫兵来抢金眼镜了!湖北红卫兵来抢金眼镜了!”“文革”中常有外地红卫兵抢人的事,学生们听见李伯一喊,便冲出教室和会堂往伙房跑,上百人围住正准备押走金伯的外乡人。领头的外乡人拿出一张盖有红色大印的文件挥舞,说他们抓的是历史反革命钱之谦。学生们听说金伯是历史反革命,而且不叫金老五叫钱之谦,一下哑住了,谁也没想到苦大仇深的金伯竟然是隐藏在身边的历史反革命!“是历史反革命也该我们自己揪斗!”李伯高喊一声。李伯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们又呐喊骚动起来,团团围住外乡人推推搡搡。伙房原本空间小,地上又油渍渍的,有的人被推到案板上,一把按在菜刀上鲜血直流,有的人滑倒在地下被人踩得喊救命。看见流血的喊杀人了,听见救命的呼踩死人了。伙房里想挤出去的出不去,伙房外要冲进来的进不来,上百人挤在伙房里两三个小时,汗流干了,力用尽了,肚子饿得肚皮贴了脊梁。“金眼镜跑了!”又听了李伯一声喊,大家这才注意到金伯真的不见了。
  本地人和外乡人追出校门,连金伯的影子都没见到。回到伙房找李伯,李伯坐在伙房外的柳树下一个人喝酒。问他金伯从哪里逃跑的,李伯指了指学校的后门,头也没抬一下。
  外乡人和本地人在战斗中结成了联盟,镇上、乡下和县城到处找,找了十多天连金伯的毛都没找到一根。本地红卫兵建议把李伯抓了,外乡人说抓不得,李伯苦大仇深,十九岁就入了地下党,而且一点历史问题都没有,是真正的老革命。本地红卫兵中也有人说:“报告金眼镜逃跑的是李伯,你什么理由抓人家?”虽然金眼镜算条反革命的大鱼,找去找来找不到,也就只好作罢。
  先是外乡人散了,说是还有别的革命要闹,接着本地红卫兵面临了吃饭的实际问题。李伯愿意烧饭,可烧的饭不能吃。有人建议老师轮流做,轮了一个月轮不下去。吃惯了金伯做的饭菜,嘴都吃刁了,谁做都不可口。只要一坐在饭堂里,师生便不约而同地怀念起金伯来,有人说只要金眼镜回来好好做饭,什么啰嗦都不找他;有人说都是狗肏的湖北人,还不知道他们说的是真是假;也有人说怪就怪谢扒皮,要是他不出卖金眼镜,金眼镜就不會被逼逃跑……谢扒皮原本出身富农,管伙食又常往家里提菜油和木耳、干笋之类,被学生老师看见过。有人提议革了谢扒皮的命,红卫兵竟一致通过。绑谢扒皮批斗时,台下有人喊:“绑紧点,就是他出卖的金眼镜!”
  四
  “金眼镜家里真是沙市的大资本家,金眼镜当年真是一个花花公子。”这话是父亲逃跑回来后,李伯跟他一起喝酒时说的。父亲从湖北回来时,学校已复课,革命虽还在闹,烈度已大不如前。谢扒皮被打倒了,学校便让父亲来管伙食。李伯给父亲建议从乡下请个人来做饭,推荐了附近生产队的陈瑛。陈瑛三十来岁,老公在部队,过去常在学校收潲水。父亲和队里商量,队上管事的是父亲教过的学生,自然是爽快答应。陈瑛果然做得一手好饭菜,虽不能和金伯比,但她做出来的在乡下绝对是一等一的好茶饭。
  李伯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那时没人管这些事,加上李伯孤身一人,退了休也是住在学校,退与不退没什么区别。李伯依然每天择菜、淘米、烧火、喝酒,只是过去喝酒他一个人咪,如今喜欢叫上我父亲。或许是金伯不在,或许是人真的老了,李伯喝了酒便有些感伤,惯常不爱说话的他,话也多了起来。李伯说自己原本不姓李,姓麻,叫麻老三,家在麻阳的老山里,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苗家寨子。从小跟寨子上一个跑码头的人拜师习武,十一岁便跟师傅上了木排。十九岁那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泊在麻溪铺的木排上来几个陌生人,其中一个便是后来的史县长。来人说些什么党啊团的李伯听不懂,只是到了最后那为头的问师傅:“麻老三算一个不?”师傅点了点头。那人说改个名字吧,就叫李老四,从此世上没了麻老三,多了李老四。没几年师傅落滩被漩涡卷走了,李伯便接了师傅的班底放排下沅水,过洞庭,一年四季水上漂。该打码头打码头,该喝烧酒喝烧酒,该找相好找相好,并不掺和史县长他们的事。有一回木排泊在常德下南门码头,史县长慌慌忙忙跑上排来说有人追他。李伯递给他一根尺把长的竹管子,让他靠着木排潜进江里。随后果然追来一群带枪的,上排东翻西找,又朝木排下的江水打了几枪,悻悻地走了。史县长并没藏在木排下,衔了李伯给的竹管子,潜水到下游上了岸。同样的情况在岳阳还发生过一回。
  李伯认识金伯,是在沙市的大码头。一条九江上来的大船想靠岸,嫌李伯的木排占了码头,五六个船牯佬跳到木排上,抡起斧头便砍捆绑木排的竹缆。江上的木排都是用竹缆将原木一根根捆绑起来的,砍了竹缆,木排便会散成一根根原木。“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九江佬。”江上河上讨饭吃的都知道九江佬彪悍枭勇,既然打上了木排,一场恶战便在所难免。李伯持一根丈二竹篙,舞成一团闪闪的光影,看不见竹篙的挥舞,只听见呼呼的风声。九江佬久历江湖,一看便知道遇到了高手,没有一个人敢扑上去近身搏击,只将手中的斧头狠狠地砸向李伯。李伯的竹篙舞得针插不过水泼不进,斧头砍过去便像砍在石墙上弹了回来,没等九江佬拾起斧头再砍,李伯横篙一扫,五六个人悉数落进了江里。李伯再将竹篙往木排上轻轻一点,一个鹞子翻身,稳稳地落在九江佬的木船上,篙头顶在船老板的咽喉。对方两腿一跪,双手一拱,并说望江楼上摆酒,向老大赔罪。   金伯那时叫钱之谦,正好在自家开在码头边的望江楼上,站在窗口目睹了九江船牯佬和麻阳排客的械斗。待到船老板和李伯一行在望江楼上落座,金伯对着李伯纳头便拜,三叩大礼行过,连称师傅师傅。李伯似乎见惯了这种场合,淡定地说:“我自己没出师,师傅便落滩死了,我哪有资格收徒弟呢?”金伯也不管李伯答不答应,每天脚跟脚手跟手,李伯上岸他上岸,李伯下排他下排,人前人后师傅不改口。钱家在江边不仅开有望江楼,还有旅馆、烟馆、妓院和大片的仓库。金伯是钱家的独子,其父本欲送他留洋,金伯硬是不从,读完中学便跟着望江楼的大师傅混,迷上了掌勺烧菜。起先父亲绑着他打过几回,但一放出来又上了望江楼。父亲再气也不能将儿子打死,只得由了金伯。后来见金伯手艺果真是好,索性交了望江楼给他。
  不管金伯怎么敬、怎么喊,李伯反正不答应,也不教他武艺。日子一久,金伯也不再提习武这桩事,只是缠着李伯白天上酒楼,夜里下妓院,李伯放排下汉口,金伯也跟着吃睡在木排上。这不师不徒、不兄不弟、形影相随的两个人,混在沿江各码头,倒也自得其乐。
  五
  金伯后来闯了祸。金伯喜欢上了中学里一个上海转学来的女生,恰好地面上青帮的老大也在托人说媒,想收作四房。女中学生当然喜欢有家世又年轻的钱家公子,便回绝了老大那边,每天和金伯双进双出。老大那边放出狠话来,要把金伯砍了喂鱼。金伯自幼在码头上混,不是一两句狠话吓得住的。再说钱家在长江边上也不是等闲人家,红黑两道,军政两界,谁又不给钱家少爷一点面子?李伯倒是劝金伯:“女人哪里没有,妓院里要么得样子有么得样子的,何必为个女学生去惹事?”金伯只识李伯不懂爱情,照样每天和女生粘在一起。一天夜里,金伯和女生从望江楼出门,被十几个青皮后生围住,一顿拳打刀砍,李伯赶来时,金伯手上臂上已挨了几刀,背上砍出三道三四寸长的口子,鲜血流了一街。李伯将金伯从人群中抢出来,连夜扔了木排,让排客们轮流抬着金伯,走旱路到了茅草街,然后买了一条木船,逆水而上回了麻阳。金伯惦记女生,嚷着要回沙市,李伯吩咐手下日夜守着。后来听说女人还是做了老大的四房,金伯大哭一场,捏着玳瑁眼镜久久发呆。
  不久听说解放军进城,青帮老大被抓来毙了,金伯和李伯便放了架木排回沙市。排到常德,听说金伯的父亲也被镇压了,江边的产业一例被充公,家中老少坐牢的坐牢、逃命的逃命,据说部队还在四处打探金伯的下落。李伯待金伯哭干了眼泪,递了一碗烧酒给金伯:“换个姓名吧,就叫金老五,先跟我在排上混着……”
  六
  父亲问李伯,为何不教金伯武艺,李伯咪了一口酒,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武艺有什么用?我師父武艺那么好,还不是被漩涡卷走了。人的本事再大,干不过洪水呢!就是我当年教了金眼镜武艺,碰上今天的洪水漩涡,他还是只能躲,不躲还不是要卷进去。那天红卫兵捉你,我不让你跑,不知道要遭多大的罪!人生在世,视水性比会武艺有用,打得赢不如绕得过!人打得过人,打不过时局打不过洪水漩涡呢!”父亲那次逃走,的确是李伯打开后门推他上的路。父亲又问李伯忆苦思甜时为何乱说一气?李伯把碗里剩下的酒一口喝了:“我不乱说,莫不成天天去忆苦呵?史县长让我当干部我都没当,发癫了去当个红卫兵?哪天又会倒回来呢!”
  史县长平反复出后,又来学校看了李伯。县长没让车子进学校,自己提了两瓶酒到伙房。两人在伙房外的柳树下,就着一碟花生喝了一瓶酒。临行把校长找来说:“李伯和金眼镜都是对革命有功的人,学校要善待他们。”学校老师怎么也弄不明白,潜逃在外的历史反革命金眼镜,怎么又成了当年的老革命?
  金伯回来时,除了黑一些,并无其他变化。鼻梁上还是架着那副玳瑁眼镜,只是右边的那条镜腿用铜皮包着,看上去左右不太协调。金伯回来便进了伙房,接了陈瑛的勺子炒菜,陈瑛便接了李伯淘米择菜、烧火挑水的班。李伯算是正式退休了,每天驼着背在校园里走几转,然后叫上我父亲,在柳荫下咪几口酒。
  七
  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的伙房,三年后又热闹了一回。也是要开中饭的时候,金伯和陈瑛在案板边分菜,一个穿了旧军装的中年男人带来七八个后生,手上拿着扁担和镰刀,气势汹汹冲进伙房。父亲拦住他们:“要干什么?!”穿军装的说:“金瞎子搞了我老婆,老子今天打死他!”旁边的后生也怒气冲冲:“他敢破坏军婚,打死他!”说着举起扁担朝金伯头上劈下去。就在扁担要劈在金伯头上的一瞬,李伯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用旱烟杆挡住扁担,往后轻轻一拨,打人的后生便摔到了地上。后生们挥刀舞棒一哄而上,李伯左腿往下一蹲,右腿就势一扫,后生们纷纷倒地。
  李伯用烟杆点了一下穿军装汉子的右耳穴,疼得他一脸胀成猪肝色。“你是军婚?你都退伍几年了还是什么军婚?你在家老婆都偷人,你自己卵没用吧?”李伯平常不说话,更不说痞话,这回竟痞话连篇:“你卵没用你老婆还不偷人呵?不偷人活守寡?她等你那么多年守活寡,你回来啦不中用,还要她守呵?我要是你,就把卵割下来喂狗算了!”穿军装的痛得直哼哼,根本无法还口,后生们倒在地上,半天才爬起来,谁也不敢再出手。李伯从口袋里掏出三百块钱,扔给穿军装的人,“赔你三百块钱,这事扯平了!”穿军装的捡了钱,转头便走了,之后再没来过学校。
  穿军装的那个人,是陈瑛的老公。
  八
  李伯是老死的。
  先天晚上,李伯还和我父亲在柳树下喝酒,说中午见我到饭堂打饭,都长成大人了,是不是大学毕业了?父亲告诉李伯,是大学毕业了,分到大学教书,报了到前两天才回来的。李伯咪了一口酒,透过摇曳的柳条望着满天红彤彤的火烧云,自言自语地说:“快呵!人真快呵!真快……”第二天开完早饭,金伯见李伯没来吃饭,便去房间看。李伯仍旧躺在床上,脸色安详得像是睡熟了,只是一摸没了气息。
  李伯的追悼会开得隆重,棺木摆在学校的大礼堂中央,师生都前去吊唁默哀。退了休的史县长赶来送了花圈,一遍又一遍念着父亲撰写的挽联:“一个人来一个人去一身武功付江流,一半为徒一半为师一腔仁义屹山岳。”金伯从发现李伯死了便跪在床边哭,两天两夜粒米未沾。陈瑛把饭菜端到手上,金伯一掌便打掉了。发丧起棺的那一刻,抱着李伯遗像的金伯发疯似的扑上去,一头撞在棺木上,玳瑁镜架撞断了,碎了的镜片划破额头,鲜血顺着鼻梁往下流,一滴一滴滴在李伯的遗像上……
  葬完李伯,金伯便办了退休手续。学校本想挽留,金伯一直摇头。离校时,金伯只背了当年来校时的一个包袱,里面包了他常读的几本书,李伯平常喝酒的酒碗和旱烟杆,还有那副撞碎了的玳瑁眼镜。
  只有父亲知道,那副眼镜是当年女中学生送给金伯的。
  没有人知道金伯去了哪里。有人说金伯回了沙市,说沙市政府退还了部分钱家的产业,金伯回去继承家业了;有人说金伯去了李伯麻阳的老家,因为金伯两次躲难都住在那个偏远的寨子里。猜测归猜测,反正没人在哪里见过金伯。一年清明,父亲邀我一起去给李伯上坟,坟上已有人挂了花环,坟前也供了香烛和水果。父亲告诉我:“每年清明我来挂青,都有一个人已经上过坟,我老在想,这人应该就是金眼镜……”
  责任编辑:朱亚南
  作者简介:
  毛子,原名龚曙光,评论家、作家、出版家。现任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曾荣获中国出版人物奖,入选2011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出版著作、发表作品逾150万字。
其他文献
引 言  从其发生而言,“当代文学”有着明确的国家性质和政治意涵。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承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遗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反帝反封建的遗产,被纳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划之中,即便是某些“潜在写作”和“抽屉文学”,也是作为依附性和对话性的形态而存在。在这样的“顶层设计”当中,“民族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连带着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主体的表述与确立以及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
期刊
油泼面哲学  1  近日追剧《白鹿原》。陈忠实先生的原著沉雄厚重,自不必说。但再好的文学经典到了影视行当就被念歪,也算是一种常态,尤其是这样史诗级的作品。毕竟影视是外在表达,且是多方力量合作,有其必然的艺术规律。所以想要既不失原著本味又有特别创新,难度可想而知。但这电视剧版的《白鹿原》居然做到了。凛然如山的白嘉轩,温良如水的仙草,无赖且蠢萌的鹿子霖……我只能边看边感叹:业界良心,不负众望啊。  —
期刊
画家老古死于他五十岁生日那天夜里。他一直是个健康的男人,起码看上去一直如此,除了感冒拉肚子,他几乎没得过什么病,没去过医院,偶尔不适自己买几片药就解决了。谁知道他那么快就走了,“走得坚决而又狠心,”刘畅说,“没有一点预兆。”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呼吸。  老古虽然在国画界有些名气,但他是一个没有单位的人,一个自由职业者,或者说得好听点儿,他是一个职业画家,一个完全靠自己的手艺吃饭的人,所以并没
期刊
民族是诗人之“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具体的认知对象与审美意蕴。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一个诗人,一个真正有出息的诗人,他必须植根于他的土地和他的民族”。①在“多民族文学”理论视野的“多民族”书写中,“多民族”诗人(现代诗歌当中的民族书写具有多民族性,本文论及的“多民族”诗人包括汉族诗人在内)意蕴深远、充满创造力的“民族”书写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诗歌创作可能。“新诗”诞生百年,“多民族”诗人的“民族表达”
期刊
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百年中国女性,留下了许多历史叹息,也留下了许多难言的教训,但可以借鉴的精神资源并不算多,要找出一个十分认同的女性精神形象,也不容易。所以,当陈布文出现在视野中时,我真是为之一振。从眼前一亮,到越来越明亮。  我走近她的过程有一点迂回。首先是从《萧军日记》中读到一个有点讨厌的陈布文,由此去百度陈布文,却发现了王蒙奉为“女神”的陈布文——陈布文( 1920—1985) ,著名艺术家张
期刊
据说每一条江的尽头,都连着一根脐带;每一根脐带的主人,都有他独特的模样。我踮起脚尖,却什么也看不到——我的目光没有那么长。  我说的是珠江。傍晚。  在星海音乐厅的音乐会还没开始,拾掇得太过齐整的我反而有点不知该把自己往哪儿放了。闺蜜说,不如找家咖啡店消磨时间?我打开手机,一阵戳,定位显示离我们心仪的咖啡店只有数百米之遥,抬头一看,却隔着一条江。惟有苦笑,难不成还得滴滴打船?闺蜜说,罢罢罢,就在江
期刊
1  巨流镇是一个四面环水的镇子,在丛林地带,河流在这里汇集成一个巨大的湖泊。镇子就在湖中央,与外界联络仅靠一东一南两个码头。这么说显得我们镇子很小,然而这只是地图上的视觉差异,其实巨流镇和外面的镇子没什么两样。  镇子的北面和西面是山,被栎树、落叶松及山毛榉所覆盖,看上去黑魆魆一片,阴森恐怖,有的山崖十分险峻,上面什么也没有,那里是老鹰的故乡。南面和东面是起伏不大的丘陵,有着泛光的小型水田和袖珍
期刊
我第一次见到大山深处绝美的自然景观。  徒步团走往沱巴山区腹地。机耕小路羊肠一样弯曲,爬山,下坡,有时横着延伸。团长通过计算告诉大伙:离开沱巴镇子六公里了。团长多次带队来过沱巴,却第一次走这条线路。“那个村庄叫洛格西,是我们的目的地。”团长让大家看地图。他手机里的卫星地图显示洛格西周边特别绿,意味着那儿的地势很高。小路两边挂了不少瀑布,大一点的瀑布传出洪亮的落水声。林子很厚,有浓烈的大自然芳香。我
期刊
给世宾  有可能,蜻蜓的羽翼  扇动的时候,另一个  时间之中,冒着白烟的  火车正穿过哥尼斯堡;  那人始终没有回头,  此刻,芦苇正长得茂盛  仿佛是另一座绿桥——  鱼形的身影无规律地走动;  其实,欢乐是廉价的——  只有剛刚爬上来的蜗牛,  伸着触角,理性地审视着  湖面上绵绵涌动的波纹;  也许,可以用诗去谈论  信仰以及自由的可能性——  就像拿起一根枯树枝  敲打空气,有着悠久的回
期刊
早过了不惑之年的广厦梦,在这个春雨潇潇的早晨,举着一把油纸伞,缓缓地走进了湘楚书画院的小院子。满眼的花树红湿绿重,芳草小径飘着凄迷的水汽。  忽有一个人影,飞快地闪到面前来,说:“广院长,你应该通知我们行政科,我可以开车来接你。呵呀呀,你的裤脚都湿了,会着凉的。”  “小吴,谢谢你。家住不远,步行不过二十分钟,要车做什么?”  小吴利索地接过广厦梦的油纸伞,收拢了。再把手上宽大的油布伞撑开来,移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