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西藏农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西藏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西藏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牧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在西藏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西藏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西藏农区文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西藏;农区;文化建设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激发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不同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心态。这对西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西藏地区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影响了部分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观不一致。例如,西藏地区传统一向重农牧、轻工商、商品经济意识淡薄,这就与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相违背。其次,伴随着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由于人们价值观变化导致的"文化堕落"现象也日益明显,一些西藏部分地区落后的思想文化给西藏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急需一种具有参考标准的价值取向为导向,引领社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标准,才能逐步建立起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标准,农区文化的发展才能保持在安定有序的状态中,不同文化的发展才能形成共同繁荣的正确方向,这也正是当今西藏农区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必须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对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引领作用。
二、培育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是指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对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落后意识和观念要坚决地消除。培育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首先,要坚持"和而不同"地发展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和而不同"是指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善于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只有坚持"和而不同",才能使本民族文化的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其次,增加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度。西藏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西藏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及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要紧密结合西藏地区的实际,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此举不但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坚持与时俱进,加强自主创新
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西藏地区的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首先,西藏农区文化发展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西藏地区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方面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落后文化已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大发展的今天,西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助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其次,西藏农区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转变。西藏地区由以农业、牧业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转向以工业、农牧业、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多种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西藏农区的文化发展应与时俱进,不断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不断推动西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自主创新是增强西藏农区文化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靠的就是不断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中华文化就失去了其根本的生命力。"因此,文化的创新可以不断巩固力量之源,也是增强西藏农区文化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因不断的创新,重新焕发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创新不是对其他文化的拿来主义,更不是对已有成果的冷饭热炒。创新是充分汲取新时代的优秀文化元素,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个性化创造。"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是立足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培育新的文化基因,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命力。
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要加大对西藏农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促进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及地方资金的投入,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西藏农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也提高了很多,但西藏地方财政资金无法满足文化事业的发展需求,而且长期的文化资金短缺造成了文化事业经费基数较小,即使加大投入比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根本问题,同时,西藏农区文化事业的软件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文化事业人才严重短缺,这些因素制约着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西藏农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资金利用、管理体制,加大专业人才引进,才能有效地补救、挖掘濒危的民族文化,促进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其次,要树立品牌意识,合理开发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明显的地域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包容性。民族农区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打造文化品牌。现阶段西藏农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一些地方为拉动经济的发展,以"文化商品化"为手段,不惜将地方的民族风俗改造成盈利项目,不惜一切代价迎合市场,取悦游客,使一些民族风俗低级化、庸俗化,导致民族文化品牌贬值。因此,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应保护好原有的文化品牌,并树立文化资源开发的长远意识,合理开发文化资源,纠正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低俗化开发现象。
参考文献
[1]阴法唐.西藏工作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杜永刚.西藏文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4]黄小军.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D].博士论文.昆明:云南大学,2012.
关键词:西藏;农区;文化建设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激发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不同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心态。这对西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西藏地区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影响了部分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观不一致。例如,西藏地区传统一向重农牧、轻工商、商品经济意识淡薄,这就与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相违背。其次,伴随着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由于人们价值观变化导致的"文化堕落"现象也日益明显,一些西藏部分地区落后的思想文化给西藏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急需一种具有参考标准的价值取向为导向,引领社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标准,才能逐步建立起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标准,农区文化的发展才能保持在安定有序的状态中,不同文化的发展才能形成共同繁荣的正确方向,这也正是当今西藏农区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必须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对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引领作用。
二、培育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是指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对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落后意识和观念要坚决地消除。培育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首先,要坚持"和而不同"地发展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和而不同"是指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善于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只有坚持"和而不同",才能使本民族文化的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其次,增加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度。西藏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西藏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及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要紧密结合西藏地区的实际,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此举不但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坚持与时俱进,加强自主创新
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西藏地区的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首先,西藏农区文化发展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西藏地区传统文化对本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方面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落后文化已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大发展的今天,西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助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其次,西藏农区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转变。西藏地区由以农业、牧业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转向以工业、农牧业、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多种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西藏农区的文化发展应与时俱进,不断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不断推动西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自主创新是增强西藏农区文化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靠的就是不断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中华文化就失去了其根本的生命力。"因此,文化的创新可以不断巩固力量之源,也是增强西藏农区文化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因不断的创新,重新焕发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创新不是对其他文化的拿来主义,更不是对已有成果的冷饭热炒。创新是充分汲取新时代的优秀文化元素,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个性化创造。"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是立足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培育新的文化基因,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命力。
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要加大对西藏农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促进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及地方资金的投入,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西藏农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也提高了很多,但西藏地方财政资金无法满足文化事业的发展需求,而且长期的文化资金短缺造成了文化事业经费基数较小,即使加大投入比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根本问题,同时,西藏农区文化事业的软件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严重不足,特别是基层文化事业人才严重短缺,这些因素制约着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西藏农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资金利用、管理体制,加大专业人才引进,才能有效地补救、挖掘濒危的民族文化,促进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其次,要树立品牌意识,合理开发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明显的地域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包容性。民族农区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打造文化品牌。现阶段西藏农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一些地方为拉动经济的发展,以"文化商品化"为手段,不惜将地方的民族风俗改造成盈利项目,不惜一切代价迎合市场,取悦游客,使一些民族风俗低级化、庸俗化,导致民族文化品牌贬值。因此,西藏农区文化的发展应保护好原有的文化品牌,并树立文化资源开发的长远意识,合理开发文化资源,纠正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低俗化开发现象。
参考文献
[1]阴法唐.西藏工作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杜永刚.西藏文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4]黄小军.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D].博士论文.昆明:云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