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懈追求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chu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载人航天的争论
  
  自人类首位飞天英雄加加林遨游太空以来,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地球的使者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距今也满40个年头;由美国、俄罗斯牵头、6方16国联手建造的、纵横百余米、重达400多吨的“国际空间站”,终将于年内竣工,投入运营。尽管载人航天取得进展,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丰碑,但是关于载人航天的目的和意义,关于应不应该开展载人航天的问题,在崇尚自由开放的美国,始终争论不断,时缓时剧。例如,1993年夏季。美国众议院一年一度讨论投票表决“国际空间站”(时称“a空间站”)1994年度预算时,仅以一票之极微多数,勉强通过,险遭否决。
  以已故的地球辐射带发现者范·艾伦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和部分国会议员反对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他们认为,凡是需要载人航天完成的科学任务完全可以由无人的航天器完成,没有必要派人去冒险;航天技术专家和一些政治家(包括历届美国总统和来自某些有航天企业的州的国会议员)则积极支持。尽管争论不断,但美国的载人航天在饱受批评和屡遭挫折中持续推进,其包括载人航天在内的航天能力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载人航天的目的何在?几十年来,国外发表的相关论述和报告,可谓汗牛充栋,不一赘述。我国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及有关航天院、所也曾经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进行过全面的论证,一致的结论是:载人航天是继人造卫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合乎逻辑的下一步,而且应以飞船起步。
  1992年是国际空间年。世界空间大会在美国华盛顿隆重举行。会议期间,笔者就载人航天的目的问题请教时任乔治·华盛顿大学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长、著名航天政策研究专家J.Logsdon。他的回答很简单、很直接:发展载人航天唯一目的就是政治需要。十几年以后,我国独立自主、圆满实现了多次载人航天飞行。这一成就举世瞩目,全球敬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从一个侧面证明了Logsdon所言不虚。
  
  麻工版《载人航天的未来》
  
  2008年12月,著名高等学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航天政策与社会研究组发表了一份题为《载人航天的未来》(以下称麻工版《载人航天的未来》)的研究报告,将美国发展载人航天的目标区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secondary targets,也可译为附带目标)两类。报告认为,作为载人航天主要目标的条件是:
  必须是没有人直接亲自参与就不能实现的(换言之。即非要有人参与才能实现的);
  效费比(产出投入比)应大于1;
  其意义重大,值得以人的安全、甚至生命作为代价。
  而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主要目标有三个:①探索;②民族自豪感;③国际威望及领导地位。
  次要目标是指那些“因派人亲临太空而产生的效益,但本身并不足以证明所花的投入或所冒的风险是合理的目标”。也就是说,为了次要目标去发展载人航天是不值得的、不合理的。这些目标包括:科学、经济发展与就业、技术创新、教育和激励作用等。
  报告认为,科学、发展经济、创新技术等必须考虑成本问题。如果为了发展经济或创新技术,完全可以直接投资经济或技术项目,而不必借助需要花费更大的投资、通过更大规模的载人航天去实现。例如,与其通过载人航天开发生命保障技术或月尘清除系统来产生地面应用效益,不如直接投资研制新型太阳能电池和新型生物材料;又如,载人航天大规模工程的实施可以增加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认同投资载人航天、载人登月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出路或最佳途径。
  麻工版《载人航天的未来》提出载人航天的第一主要目标是探索,并非首创或独创,而是旧调重弹。但是该报告被认为是近年来对美国载入航天进行的最全面的、独立的回顾与评述。据称已得到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决策班子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等领袖人物和学术机构的认同,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影响力。
  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的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国际影响的美国未来航天计划——《太空探索新构想》,由名称到内容部定格在对外层空间的载人和机器人探索,而不是其他。
  
  我们对航天目的的认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给出航天的定义是:“航天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可见,航天第一目的是探索。探索是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与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关于中国发展航天的事业宗旨为:①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②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③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上述两篇文献关于航天的主要宗旨和目的的叙述与麻工版《载人航天的未来》是一致的,都明确指出中国的航天(包括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领域)是以“探索外层空间”作为第一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在分析研究航天目的意义时,我们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把重点放在了白皮书所述“宗旨”的第三点。经过研究人员几番讨论,几度修改,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具有普适性的“五方十条”。
  政治方面: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经济方面: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
  科技方面:引导科技跃升,提高创新能力
  社会方面:增强民族凝聚,激发民族自豪
  军事方面:促进军事变革,保障国家安全
  
  探索是第一目的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胡锦涛主席指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懈追求。”“航天战线的同志要……努力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分别引自《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和《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
  关于“探索”的内涵,麻工版的解释是“由特定的文化,在特定的时间,出于特定的理由而开展的一种人类活动。它包含国家利益、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但不能由其中任何一项来定义。探索是把人类带入新的地方、新的局面和新的环境,扩展并重构人类在经验范畴内的活动。”
  “探索”是人类立足于战略的高度,面向更宽广的视野,着眼更长远的愿景,而进行的追求未知,揭露奥秘的活动。虽然探索的前景和效果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大部不能满足当前或近期的、一地或一国的直接利益和现实功效,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探索的功效是潜在的、深远的,可能为人类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机遇,带来新的希望,其功在全球人类,利在子孙后代。在经济、环境、安全等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探索外层空间的活动更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胸怀人类,面向未来。
  人类的活动空间,从陆地扩展到海洋,从海洋扩展到大气层,又从大气层扩展到太空,就是百万年来人类不断探索,不懈追求的结果。
  回顾历史,从屈原善《天问》而上下求索到万户燃起烟花作飞天尝试;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斯科特探险南极洲;从“探险者1号”意外发现地球辐射带到先驱者10号超计划成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人造物体。这些事迹无不体现着探索的精神,闪耀着探索的光辉,是人类追求未知、探索奥秘的伟大范例。
  正如情爱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探索是载人航天的持久目标,更是深空探测的不朽目标。
  今天,我们拥有比先人和前辈们强大不知多少万倍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们要利用先进的航天技术去探索包括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和物质结构三大基本科学问题在内的未知与奥秘。
  当前,航天系统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与深化航天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探索与开发、和用的关系,认识探索太空是开发和利用太空的前提和基础。在研究、论证航天的目的意义,特别是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二者的结合(如载人登月、载人火星航行等)的目的意义时。要突出探索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建议对原有的“五方十条”进行修正,增加一个方面,即“探索方面: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宇宙知识”,并将其放在首位。
  将探索列为航天的第一主要目的,不仅符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完整地落实《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三大宗旨。而且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对内,有利于开阔航天发展思路,扩大科学研究内容,联合更多合作伙伴;对外,高举探索与和平利用外空的旗帜,有利于消除误解,增进共识,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推进和加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其他文献
“静水流深,闻喧享静。空山呜响。见惯司空。”  20年前,首次聆听孙家栋讲话,他是正在台上作报告的航空航天部副部长。那是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周年纪念会上,旁边一位专家悄悄地说: “孙部长讲话底气不足,中国航天是长短腿,火箭发展比卫星快。”  10年前,国家给23位“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已是中科院院士的孙家栋位列其中。作为获奖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他当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期刊
2015年:俄罗斯将建成统一防空导弹系统    就在最新型S-400系统刚刚进入战斗阵地之时,俄金刚石一安泰中央设计局已开始研制30年后的S-500防空导弹系统。俄罗斯金刚石一安泰集团公司总经理宣称,俄罗斯将在2015年前构建统一防空导弹系统,包括生产s一500防空导弹系统。为此,金刚石-安泰集团公司计划扩大生产能力,建立两个新工厂生产防空导弹和地面防空武器。  现在,俄罗斯陆军和空军的防空导弹部
期刊
美国首次进行高超声速导弹挂载飞行试验    据防务评述网站2009年12月15日报道,美国空军完成了X-51 A高超声速导弹的首次系留挂载飞行试验。  试验中,携带X-51A的B一52H重型轰炸机从加利福尼亚的爱德华空军基地起飞,到达1 5 24千米高空,进行了1,4小时试验。在此过程中,美国空军对所挂载导弹对飞机操纵性的影响以及x一51 A与B一52电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试验。   预计下一次
期刊
2009年12月15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被一片白茫茫的冰雪覆盖着,长征四号丙火箭正静静的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这是长四丙火箭2009年度唯一一次任务,火箭射程是太阳同步轨道里历次发射中最高的一次——1200千米,加上是“一箭双星”,所以这次发射显得至关重要。  虽然长四丙火箭有过多次“踏雪出征”的成功记录,但是每一次冬季发射还是让“两总”感到“战战兢兢”。长四丙火箭总指挥翁伟樑告诉
期刊
海王星探测    1989年8月25日,旅行者-2探测器到达距海王星最近的地点,它在距海王星4827千米的最近点与海王星相会,从而使人类第一次看清了远在距离地球45亿千米之外的海王星面貌。这是人类首次用空间探测器探测海王星,因为这是旅行者-2所要飞近的最后一个主要行星,也就没有后续轨道限制了。它的轨道非常接近海卫一(它是太阳系质量最大的卫星),正如旅行者-1飞越土星和它的卫星土卫6时所选择的轨道那
期刊
这些年来,由上海市宇航学会开展的“大手拉小手”、 “会校挂钩”等丰富多彩的航天科普活动,使得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已成为这块科普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自从该学会1995年在上海市命名第一所航天特色学校以来,至今已经滚雪球般地发展到了近30所。目前航天特色学校已经成为上海教育系统中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市科委和市教育系统等上级领导也曾多次给予首肯。上海宇航学会还每年组织开展航天知识竞
期刊
监测全球变暖的尖兵——遥感卫星    受到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地形等影响,全球变暖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简单的全球气温均匀升高,它具有时空上的不均匀性。全球变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会引起冰川融化、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加等。而这些后果又会通过非线性反馈机制对全球变暖及人类和动物的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在地球上,不仅是气温,而且是整个气候系统都在发生变化,包括大气成分、海洋、土地覆盖、生物等。在这基
期刊
伊朗试射改进型泥石2中程导弹    伊朗成功试射了其自行研制的改进型泥石2中程导弹。泥石2中程导弹是伊朗最先进的两级地对地导弹,完全由固体燃料推进,射程超过2000千米。改进型泥石2中程导弹是伊朗加强边界防卫力量长期计划的一部分。该导弹拥有比流星3型导弹更远的射程和更精确的打击能力。流星3型系列中最先进的导弹应用固体和液体混合燃料,射程也达到2000千米。  针对此次试验,英国首相布朗表示,该导弹
期刊
天地融合的移动梦网    2009年7月,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为TerreStar网络公司研制的世界最重和最大的先进商用通信卫星Terre Star-1发射成功,标志着该网络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建设可靠安全、星地一体化的新型卫星移动多媒体通信网取得重大进展,它将为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机构、公共安保部门、农村社区和商业客户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移动多媒体通信服务。  Terre Star-1卫星采用多项
期刊
从火箭小组、北豪森研究所到88超秘科研所    1944年,苏联成功地得到了德国的超级秘密武器——V-2导弹的个别组件。根据曾遭受到V-2密集射击的英国人所提供的资料,以及苏联专家得出的初步结论说明,德国人已成功研制出了举世无双的武器。如果说苏联为齐射火力系统(“卡秋莎”)而研制的优秀固体火箭弹M-13|| ||的射程为11.8千米,则德国V-2导弹的飞行距离已超过其25倍,约300千米。同时它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