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愈加严峻,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持续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灾难频发.为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主要经济体陆续提出本地区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国正处在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期、努力争取2060年前碳中和的起步期.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压力巨大.要顺利完成这一挑战,能源领域必须进行综合性变革.无论是借鉴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路径图,还是参考研究机构对我国未来能源格局的预测判断,推进能源革命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亟需厘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革命带来的挑战与要求,全力保障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与能源资源安全,与时俱进高质量推进能源革命与能源合作.
其他文献
《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气候治理历史上第一个普遍适用的全球性治理体系,要求所有的缔约方都必须提出国家自主贡献,以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2021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估来看,全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这个结论向全球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提醒各国要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时代背景,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赋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职责.
期刊
中国的国际观是对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自处"的系统认知,既包括对国际秩序的理解与愿景,也包括对自身定位与追求的明确主张.在对比传统中国"家国同构、天下无外"的国际观与西方文明塑造的现代国际秩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中国国际观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的国际观既体现出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连贯性,又在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后呈现出有所区别的国家自我定位以及对国际秩序的不同理解和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国际观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旗帜,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