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和观念与美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SJXXL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海粟的油画作品《太湖工人疗养院之雪》在用色上既延续了中国画“随类赋彩”之要义,不以色碍墨,又借西方近现代色彩学、心理学、物理学知识,以东方笔触,表西方印象派画面造型,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器、物、观念与美的体验在其作品中的集中体现。绘画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有象之器”,与物结合,在观念的适性引领下,形成了一种自然和谐,而对“美”的认识的不同,也决定着画面的风格面貌。
   关键词:刘海粟;绘画作品;器;物;观念与美
  中图分类号:J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107-03
  一、由刘海粟的绘画作品谈起
  刘海粟的油画作品《太湖工人疗养院之雪》创作于1957年,这幅作品以笔驭色、色彩苍茫厚郁,加强了笔调的质感度和体积的厚重感。红、绿、白为主色,活泼运用,又以湖蓝、青莲这样的冷色来强调雪景的寒意,颇有郭熙的:“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的画意”。此画被后期研究者称为是刘海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的经典之作,此画与同年创作的《复兴中路雪霁》等作品,标志着刘海粟油画民族化内涵的全面确立。
   在刘海粟的这幅油画作品及其很多前、后期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器、物、观念与美的体验在其作品中的集中体现。
   刘海粟的绘画作品,以一种近乎于毛泽东在评价鲁迅杂文所说,“象投枪、象匕首一样,直刺入黑暗的势力”[1],把绘画作为一种宣扬其艺术理念和中国绘画精神的一把“文化武器”。实际上,他也确实这样做了。在他近百年的艺术生涯中,他都始终认为“中国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也坚信以石涛、八大为代表的近现代绘画艺术,都比肩甚至还高于世界之林,对于当时日本在欧洲“力事宣扬日本现代艺术,俨然以东方唯一之最高地位自居”,他很多时候都表现出一种愤愤不平,故1935年他在《欧游随笔》中说:“查中国前代艺术之价值,外人知之已捻,论及东方艺术,必推中国为巨擘,此早成定论矣。近年来日本政府乘中国多故,乘机预拨巨款,至欧人一般,亦视中国为过去,对于现代,只知有日本,而不知有中国也。海粟目击之下,思所以弥补之,故决定以上之策划”[2]。
   所以,从“文化武器”的意义来说,刘海粟的繪画作品就是一个与“象”对应的“器”的概念,但是这个“器”的功能性更加强大,它解决的是看不着、摸不到的精神意义的问题,是一个宣传其艺术思想和中国狂放文人特有的家国情怀的“放大器”。他通过绘画作品这种“器”性,要让世人看到,中国艺术的魅力。
  二、绘画作品作为“器”的特殊性
   绘画作品作为“器”的属性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常识中“器”的概念。在日常概念中,“器”,通常指具有实物之形的象,所谓“器”者,仍物之象,何谓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所以说,“器”是通过观物取象制作而成的,这些“器”往往具有实用性,如斧子可以劈柴;具有功能性,如钱币,虽不能当吃穿,但却可以用来购物;具有象征性,如红色的旗帜,可以代表着一种胜利,有着狰狞恐怖饕餮纹的青铜器,则象征着王权的神威,代表着不可侵犯性。这都是有“象之器”,但绘画作品作为特殊的“有象之器”,又是一种不定形的“可变之器”,即一个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绘画作品,来表现他的思想、传达他的情感、抒发他的喜怒哀乐。也因此,绘画作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都不可避免地作为一种 “精神食粮”“文化武器”,发挥着“器”的实用性功能。所以,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张彦远也在《历代名画记》首篇,即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无论是有形之“器”还是“可变之器”,都具有两面属性,如斧既可以劈柴,又可以行凶害人。因此,“器”的形式和内容的良与否、多与寡,皆要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产生负面效应。对于“器”物的负面性,中国古代先哲实际上早有察觉,老子说:“……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在老子看来,“器”的大量出现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与道德堕落。无独有偶,庄子对“器”的看法与老子相似,他也反对机械器具,他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3]。
   所以,“器”的适合度很重要。如何避免“器”陷于这种负面作用中,就是“器”“物”通过“观念”,达到与“道”的和谐统一。
  三、物、观念与自然“道”的和谐关系
   物在汉典中有两种字义:一是,存在于天地间一切人、事、物的通称,如《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列子·黄帝》:“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二是,指“我”以外的人、事、境界,如“物我两忘”,《史记·卷二四·乐书》:“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由是观之,“器”是包含在“物”的概念之中的,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物,尤其是“自然”之物,又常常与“自然”“道”联系在一起,如儒、释、道都主张在自然山川之中,修身养性,从而达到“圆满”“和谐”“顿悟”的境界。所以,当物上升为形而上的“道”时,“有物生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
   万物是否和谐,是否能达到理想中的“道”,其实还是由“器物”包含的人的观念来决定的。观念,一般认为是指: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与意识、精神、思想等相同,但观念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实际上是一种原则判断,有什么样的观念决定了主体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决策[4]。所以,观念的不同决定了这种和谐的方式的不同。老子的和谐观是回到“小国寡民”的自然状态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4],庄子则通过技,使“器”作为中介,由“技进乎道”,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匠人运斤”等,通过熟练的技术,最终上升到“天人合一、道我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化解了“器物”尤其是 “器”的暴戾性,最终归于“自然物性”的“返璞归真”。所以,《庄子·秋水》中说,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绘画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器物”,也是如此,观念决定了绘画作品所呈现的表现方式,如深受康有为写实主义影响的徐悲鸿,其主张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改造中国传统绘画,表现在绘画作品上,是强调西方绘画的写实性和科学性,而刘海粟,却执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说:“我国有数千年之优秀文化,每一时代有伟大创造,所以其民族亦为一优秀伟大之民族。吾人应认清吾国乃一伟大优秀之民族”[5]。对中国文人绘画的重视和观念自信,使他的绘画作品呈现出了全然不同于徐悲鸿的绘画面貌,在他的《太湖工人疗养院之雪》中,簇簇树丛,用笔点簇,设色中西结合,色暗相融,既有中国笔韵,又有油画的厚重,淳古狂放。整个画面没有采用西方“透视学”的方法来塑造空间,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平远全景式构图”,前、中、后三段层层推移,形成郭煕的“平远之愈,冲融而缭缥渺渺”的画面效果。
  四、审美决定风格,而审美之本,实则由美产生“器物”的表现形式是由观念决定的,但表现风格却是由审美决定的,而审美之本,实则由美产生。
   “美”的概念,西方经历了一个由物本质“美”的属性研究到审美主体 “审美”体验研究的一个过程,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美学概念中的 “美”自伊始,就强调了美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美”的起源,有 “羊大为美”的味觉美的解释;有源于“羊”叫声的听觉美;有源于羊装饰、羽饰之美的视觉美;有源于生殖之美、图腾美,这些“美”字的起源,其实都是审美主体的个体经验和感受。在西方研究把“美”归于对“器物”的对象属性时,中国的“美”实际就是带有实义动词的“审美”主体体验,其早已经摆脱了形而上的哲学概念,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出现到审美个体的实体体验中。
   对于艺术家,“美”在艺术世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家审美的趣味和绘画作品的表现风格。如徐悲鸿在审美上,他认为“温和、华美、明快、典雅等艺术格调和审美趣味,才是画家最重要的艺术追求”。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丑、陋、狂、放,则与他的审美观有着激烈的冲突,为此,在1929年全国第一次美展时,他和徐志摩之间爆发了“两徐之争”。而同样曾经留学欧美的徐志摩,在深入研究了潮起潮落的西方诸流派艺术的流变后,对于“美”的观点则与徐悲鸿不同,他说:“我们不该因为一张画或一尊像技术的、外相的粗糙或生硬而忽略它所表现的生命与气魄[6],刘海粟作为徐志摩的挚友,他与徐志摩“艺术批评审美观”是高度一致的。刘海粟绘画作品呈现的审美风格,正是被徐志摩所热爱推崇的印象派、野兽派等后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刘海粟认为是与中国传统文人画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精神,自1915年起,他所创作的作品多以自由之物作为表现对象,画风自然随性、奇肆怪厉。这其实很符合中国文人画的山川流水、小桥古藤、雪景寒林、烟诸冻浦的“畅游悦性”审美观。
   五、结 语
   绘画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有象之器”,与物结合,在观念的适性引领下,形成了一种天地和谐,而对“美”的认识的不同,也自然决定着画面的风格面貌。
   但从本质上来讲,“器物”都无所谓优劣良恶之别,“美”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观念作为“判断”的评判物,保持适性原则,自能避“器物”之劣性、表审美之独特。也正因如此,作为自然属性的人,才拥有一个极其誘人、欲说还休的物我世界。所以从这点来说,鲜少画人物画的刘海粟与多以人、畜为表现对象的徐悲鸿一样,在器、物、观念与美的表现上,也是各有千秋,确实也没有必要厚此薄彼。同样都是主张“中西结合”“贯通中外”“融合中西”的艺术理念,徐悲鸿绘画精谨写实,刘海粟作品的“深红惨绿”,也都体现了两位宗师的伟大称颂之处。
  参考文献:
   [1]黎莉.读书:读什么,如何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21.
   [2]刘海粟.关于宣扬中国艺术方面[M]//欧游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35.
   [3]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140-141.
   [4]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345+280.
   [5]刘海粟.文化问题[A].沈虎选编.刘海粟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83.
   [6]徐志摩.我也惑[A].美展汇刊[J].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编辑组发行,1929-04-22.
  [责任编辑:杨楚珺]
其他文献
摘要:健康传播关涉国民身心健康发展,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专业、权威、严肃的色彩。新媒体时代在技术上为健康传播提供了便利,却也破坏了其原有传播秩序。当健康传播范式“知-信-行”的单向、线性局限性遭到批判与冲击,新的传播范式与观念尚未建立起来之时,健康传播正在全新的语境下兀自发展,并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以医生微博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希冀对未来健康传播观念与范式的建立有所启发。  
期刊
摘要: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凭借着强大的网络号召力,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作为网络舆论场中的中转环节,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传播责任。本文以网络意见领袖“新世相”为典型案例,以社会责任理论为主要切口,通过对“新世相”发布在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文章进行内容分析,来研究在信息快速多元传播的背景下,网络意见领袖到底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以促进网络传播伦理的建构完善,避免网络舆论环境过
期刊
摘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9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络游戏》显示,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达4.49亿,占网民总体的57.8%。21世纪的网络传播成为了游戏的盛宴[1],纷繁众多的游戏海洋中,“橙光游戏”作为在线游戏网站吸引了无数玩家的注意,并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模式。本文集中探讨以“橙光游戏”为代表的文字剧情类互动游戏网站,在网络时代下生存发展的传播策略。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副刊能否撑起都市报的“半边天”?不少都市报都在尝试和突破。本文从《华西都市报》副刊《宽窄巷》的实际编辑工作出发,提出了应从主题矩阵化、选题系统化、类型兼容化、生产社会化4个方面重构都市报副刊“四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都市报;副刊;“四化”建设;《华西都市报》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2-0074-03  
期刊
摘要:电视剧《破冰行动》取材于2013年广东“雷霆扫毒”专项行动,该剧凭借其影像的真实还原力度与“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赢得了收视与口碑双丰收。本文将从主角英雄式成长、多面人性群像塑造角度剖析《破冰行动》的艺术创作内核,同时触及剧中所承载的大国意识与宗族社会景观,从多重视角解析该现实主义力作。   关键词:《破冰行动》;现实主义;人性;宗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在线音频平台已经成为使用最普遍的场景应用工具。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达4.89亿,占全国网民用户规模的一半以上,预计2020年在线音频行业用户规模将达5.42亿[1]。庞大的用户流量和“耳朵经济”背后呈现出网络音频平台发展的新生态。据报道,2020年1月,“荔枝”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第一个上市的在线音频平台,被人们称为“中国在线音频第一股”。本文将以荔
期刊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的日渐深入,一个全新的全媒体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在新闻战线风起云涌变革的当下,出版领域也悄然推进着融合的进程。本文从诗人薛保勤新著《风从千年来》入手,分析诗歌通过网络传播成为爆款的核心要素,探究全媒体时代诗与歌灵动交融的可能,从而试图为未来诗歌出版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新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薛保勤;诗与歌  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要:低俗化现象是影响短视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短视频的低俗化发展广泛,研究受众面临低俗化的态度是研究短视频低俗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随机抽取抖音平台的短视频作为样本,研究短视频低俗化、短视频用户评论态度、网络意见领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受泛娱乐化和“信息茧房”的影响,短视频用户更倾向于赞成态度,低俗化倾向并不会对用户赞成或反对态度的评论倾向产生影响;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发挥传
期刊
摘要:国庆70周年是我国重大的历史事件,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这其中也不乏來自拉美国家的目光,总体看来,拉美国家主要的新闻媒体呈现的中国形象较为客观。此外,由于拉美媒体总体上对西方信源的依赖、拉美各个国家与中国关系的远近不一和各个媒体对华态度的巨大差异,使得不同媒体对中国国庆70周年的报道在文章数量上差距悬殊,质量上良莠不齐,呈现出的中国形象也可谓“参差不一”。  关键词:国家形象;拉丁美洲;国庆7
期刊
摘要:历史民俗小镇积淀着古建筑群的历史底蕴,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历史民俗小镇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其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历史民俗小镇可以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其发展又能极大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本文在整合与梳理长临河老街故事挖掘和价值开发资料的基础上,把长临河古镇作为历史民俗小镇中的一个具体案例进行探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以期对中国历史民俗小镇的未来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