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评价长脉冲1064 nm Nd: YAG激光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和特点。方法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接受1064 nm Nd :YAG激光治疗的资料完整的婴儿血管瘤病例共794例(900处血管瘤),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血管瘤发生时间、病程、类型、位置、面积、并发症及治疗结果。不同性别间的疗效比较采用两组秩和检验;不同疗效患儿的年龄和血管瘤的面积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
【机 构】
:
130021 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130021 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130021 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130021 长春,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长脉冲1064 nm Nd: YAG激光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和特点。
方法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接受1064 nm Nd :YAG激光治疗的资料完整的婴儿血管瘤病例共794例(900处血管瘤),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血管瘤发生时间、病程、类型、位置、面积、并发症及治疗结果。不同性别间的疗效比较采用两组秩和检验;不同疗效患儿的年龄和血管瘤的面积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多组秩和检验;不同血管瘤的位置和不同血管瘤分类间的疗效比较均采用多组秩和检验;影响血管瘤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方法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
结果794例患儿经1~ 5次激光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56%(788/900)。疗效与患儿的性别(Z=-7.18, P> 0.05)和血管瘤的位置(χ2=2.34, P> 0.05)无关,而主要与患儿的年龄(χ2= 103.131, P< 0.001)和血管瘤类型(χ2= 107.709, P< 0.001)相关。年龄越大,疗效越好(OR = 1.21, 95% CI 1.14~ 1.28, P< 0.001);同单纯血管瘤比较,混合型血管瘤疗效最差(OR = 0.22, 95% CI 0.17~ 0.29, P< 0.001),其次为深层血管瘤(OR = 0.30, 95% CI 0.10~ 0.93, P= 0.037)。不良反应包括术后水疱、萎缩性瘢痕、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皮肤质地改变,未见增生性瘢痕。
结论1064 nm Nd:YAG激光是治疗各种类型早期婴儿血管瘤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2(CCR2)抗体的靶向微泡在乳腺移植瘤模型中的超声成像效果。方法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连法制备CCR2靶向微泡及携同型抗体IgG的对照微泡,并对微泡粒径大小、分布和体外黏附情况进行研究。同时在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鼠体内进行超声造影实验,比较两种微泡在体内的靶向显影效果,并对肿瘤组织行CCR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CCR2靶向微泡形态规整,大小均一性好,分布均匀,与对照微泡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调整BI-RADS 4级乳腺病灶分级的可行性。方法对门诊普查筛查出的BI-RADS 4级乳腺病灶患者79例,肘静脉团注SonoVue造影剂,观察超声造影后肿块的形态变化及充盈特点,根据造影结果对病灶的BI-RADS分级进行调整,病灶最终切除或活检取得病理结果。结果79个乳腺结节病理结果良性病灶43个(54.4%),以各类型增生多见;恶性病灶36个(45.6%),以浸润性导管癌为
目的探讨加权评分法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对92例患者的113个甲状腺结节(41个恶性,72个良性)进行超声加权评分,评分项目包括低回声(2分)、边缘不光整(2分)、边界不清晰( 1分)、无均匀完整晕环(1分)、微钙化(2分)、边缘不光整并纵横比≥1(6分)、含直径>5 mm囊性成分(-6分)、后方回声增强(-2分)、淋巴结转移(6分)等9项;然后应用声触诊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参数评价颈部淋巴结的性质。方法对129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确定淋巴结的增强模式,应用SonoLiver软件进行后处理,ROC曲线分析找到相应截断值。所有淋巴结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取得病理结果。结果①反应性淋巴结多呈淋巴门均匀增强模式,转移性淋巴结多呈周边型不均匀增强或微弱增强,淋巴结淋巴瘤通常无固定增强模式。②三组淋巴结的上升时间(RT)、达峰时
目的探讨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定量评估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跟腱软硬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例FH患者和14例正常人跟腱进行检测。分别于跟腱近、中、远三段进行检查,常规超声显示跟腱的灰阶声像图,测量跟腱的厚度,SWE检测获得跟腱的弹性成像图,测量平均弹性模量值,比较正常对照组和FH组跟腱的厚度、平均弹性模量值的差异。结果正常组近、中、远段跟腱厚度分别为(4.51±0.63)mm、
目的了解中国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为进一步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2005—2014年全国13个监测机构报告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患者为调查对象,按照《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等7项国家标准(GB17149.1~ 7-1997),收集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变类型、化妆品种类等相关信息,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4年共报告13 534例化妆品不良反应患者,其中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