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eng888888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高血糖引起全身代谢紊乱,造成多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血管损害。通过血糖检测及时发现、治疗糖尿病,是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不少患者甚至一些医务人员只偏重于空腹血糖的检验,对餐后血糖值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早晨空腹血糖值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就不是糖尿病;进行健康查体时只检查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服用糖尿病药物后,早晨空腹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算达到了治疗目的。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深入研究,学者们逐渐关注餐后高血糖的防治。餐后高血糖分为空腹血糖正常的餐后高血糖和空腹血糖增高的餐后高血糖。前者见于糖耐量减低和轻型糖尿病,后者为糖尿病。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生糖尿病以前,均经过糖耐量减低的阶段。糖耐量减低的转归有三种:发展为糖尿病、维持原状、恢复正常。据资料报道,约30%~40%的糖耐量减低患者将发展为糖尿病。因此,对疑似病例或年龄在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查体时,除应检测空腹血糖外,也应检测餐后血糖,以便早期发现糖耐量减低的患者,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改变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运动),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性并发症的关键。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建议,空腹血糖良好控制的标准为小于6.0毫摩尔/升,至少低于7.8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8.0毫摩尔/升,至少不应高于10.0毫摩尔/升。因此,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不但要经常检测空腹血糖,也要同时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便使糖尿病得到最佳控制状态。
其他文献
为探讨营养因素与麻风发病的关系,我们对1975年以来全市新发现的70例麻风患者的家庭进行了营养状况的回顾性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