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让语文课更精彩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on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倾听,是用心地聆听,用心地感觉,是师生的心灵之约,学习,不只是知识的传递与掌握过程,更是师生的心灵约定。语文,因为承载着悠悠文化的美妙信息,所以更具其不可言说的无穷魅力。语文课上用心倾听,它不仅仅是听明白一句话的意思,更指用心在感悟一句话一段话里的深层意蕴,捕捉字里行间的文化信息,感受声声语言里的生命情感和人生真谛。没有倾听的学习是肤浅的学习,是功利的学习,是外面于生命感悟的学习。只有融入倾听,学习才成为耳目和心灵共同参与的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让孩子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正是语文老师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在语文课中,给倾听创设一定的情境,在一定的氛围中,给孩子一定倾听的时空,让他们明了倾听的价值。让语文课因为有了倾听的存在而更像语文课,更有文化的气息,更有生命的灵性。这样,倾听会产生更多的魅力,让语文课因倾听而精彩。
  
  一、在倾听中快乐想象
  
  倾听,不仅是耳朵的事,更是心灵的事。倾听中,孩子的心灵会随着语言的飘动而飞舞起来,他们的心灵会透过书本透过课文,飞出教室,飞出校园,飞上蓝天,飞到天涯,对孩子来说,在倾听中想象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因此在语文课中,经常会让孩子们闭眼倾听,意在让学生能全然投入,在倾听中展开想象,让思维无障碍地飞扬,能更好地让孩子们用心去想象文本留下的空白,从而让倾听在语文课中把“阅读体验”转为“审美想象”。
  如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时,就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老师朗读的句子,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什么?
  (师配乐朗诵:介绍卢沟桥原来是繁华的商埠,有“卢沟晓月”等胜景。)
  师:美吗?这么美的景就在咱们北京!在这么美妙、祥和的意境当中,这些狮子在干什么呢?你能不能帮作者再想象下去?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配乐映示形态各异的狮子图片。)
  生:有的小狮子拥在一起,玩耍打闹。
  生:有的小狮子抬头望着天,好像在数天上的白云。张牙舞爪,很威武的样子。
  生:有的小狮子趴在大狮子的耳朵上,好像正在说悄悄话。
  生:有的小狮子在舔小狮子的身体,好像正在给小狮子洗澡。
  ……
  师:这么多可爱的狮子,在和平、祥和的气氛当中,它们为卢沟桥的美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就是倾听产生的效果,比起用现代的课件直观展示这种美景,这种教学更简便、朴素,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来说则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教学《望天门山》一诗:
  在理解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句后。师配乐(长江水声)反复吟诵这两句诗,生闭眼倾听想象。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长江水汹涌而来,来势汹汹啊!
  生:我仿佛听到了长江水哗哗的声音,真是一路高歌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江水一浪高过一浪,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声音震耳欲聋。
  生:我仿佛听到了长江水对着天门山大声地吼叫:我来了,我来了,你们快快让开!否则我就要冲开一切。
  生:我仿佛听到了天门山爷爷在说:别闹了,别闹了,你是过不了这关的,回去吧,回去吧。
  生:我仿佛看到了长江水和天门山在互相撞击,互想吵架,热闹极了!
  师:这不是热闹,这是长江气势磅礴,水之汹涌,山之奇险啊的壮观景象啊。
  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这种“过电影”的方法,让个人的审美体验与文本实现了“无缝对接”,享受着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幸福。它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体验转化成为审美想象,帮助学生体会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这种快乐有可能使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种快乐能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森林”。
  
  二、在倾听中提升朗读
  
  听和读是紧密联系的一对姐妹。倾听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他们对语言敏锐的判断分析能力,同时提高的便是他们对语言基调的把握,即朗读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师生的倾听能力非常重要。唯有学会倾听,方能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朗读很空灵,也很难把握。因为它没有对错,只有好与不好,而且加上每人的感受不同,往往同一个意思传递的感觉就不一样。指导学生朗读很重要,但也很困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倾听。
  如“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这一句的朗读指导。怎样读好这段话,达到让学生能用朗读传递出文本句子中隐藏的浓浓的爱意。
  先由师动情范读,让生认真倾听,首先在脑子中有个基本的感觉。然后让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让学生仔细倾听,做出相应的评价。其中一生读得很流利,但缺少感情。师:你读的字字正确,也很流利,但你忘了这里面的文字都带着浓浓的情意。只有用心去读,你才会体会。这次倾听意在让学生感觉到有感情和无感情之分。学生再次练后,注意了感情的读,但只考虑了机械上的停顿,如:爱/是给——显得有点呆板。师:爱这里是要停顿,但这里的停顿讲究的是“声断气不断”。这是朗读的一种技巧。师演绎两种读法,让学生再次倾听中有个明显的比较。生再读有了很好的“声断气不断”的停顿,有了很大的进步。师:“座位”“一杯茶”“温暖的双手”实际上指的就是什么啊?生:是给别人的一份爱!师:是啊,你要对这些文字有心灵的敏感,透过它们看到什么?你才能借它们读出含着的意思。
  那么怎样读出这些文字的意蕴呢?就要注意朗读中的“虚读和实读”。师分别演绎两种读法,让学生在倾听中明白地感觉到不同的传递。生读得很到位。而且有种恍然大悟的兴奋感。
  不管怎样,我们应有个共同的意识就是要让孩子明白能用朗读传递情感,要用心灵去朗读。而只有让学生在倾听中对比,学会倾听不同的朗读技巧带来的效果,像“声断气不断”、“实读和虚读”等技巧,只有在老师的对比演绎,学生的用心倾听后方能有恍然大悟的感受。朗读注重的是练,更注重的是倾听。只有在学会倾听中才会不断地提升朗读的意境,让朗读真正成为孩子精神世界中的一个向外传递的窗口。
  
  三、在倾听中体验文本
  
  文本始终是我们教学的基点,但阅读文本不仅靠学生自己的阅读,更需要倾听。教学中,关注文本时除了考虑学生的朗读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外,更要关注文本倾听的内容,挖掘文本中能够让学生倾听的元素,让倾听成为课堂中精彩的瞬间。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考虑到导致小村庄悲惨下场的是一棵棵树的倒下。这是能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文本言说的关键之处。而这个体验就可以借助倾听来实现。于是,抓住文本中树倒下的声音,借助课件让学生倾听一棵棵树倒下的声音。并创设了两次倾听的情境:第一次是当人们用斧头砍下一棵棵树让生活变得富裕起来时,让学生用心倾听树倒下的声音,这时候在小村庄的人们听来,树倒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孩子们说: 1.这是悦耳的声音。2.一种带来富裕的声音。3.一种能带来快乐的声音。4.一种美妙的声音。5.交响乐!)第二次创设的情境是目睹了小村庄的毁灭后,再来听树倒下的声音,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声音?用心的倾听让他们的感觉非常敏锐:( 1.刺耳的声音!2.树木哭泣的声音。3.灾难来临时的声音。4.自我毁灭的声音。5.让人听了毛骨耸然的声音。)在倾听中他们有了不同的感受,同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这是用任何语言都无法告知的,这就是倾听的魅力。
  再如教学《神笔马良》一文时,抓住最后海水咆哮的声音,借助课件让此声真切地响在孩子们耳边,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倾听这海浪声,这仅仅是风声和海浪声吗?在孩子们反复倾听后,说:这是穷人心中仇恨的声音,这是穷人心中呐喊的声音,这也是穷人对好日子的呼唤。还有孩子说这是送大官们归去的“交响乐”。是倾听让孩子更真地体验了文本,更深地理解了文本。
  我们让学生倾听文本中隐藏的一些声音,意在培养孩子对文本文字的敏感性,有种能被文字打动的情怀。文字需要好好朗读,好好品味,也需要好好倾听啊!
  
  四、在倾听中回归心灵
  
  说到底,倾听是通过耳朵抵达心灵的一种姿势。倾听他人的声音,感悟的是自己的心灵之语。因为外在的声音有时只是参照,自己的内心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如果一味倾听他人,而不知感悟自我的心灵世界,那么他会成为他人的奴隶。因此,倾听最高的层次是会倾听自己发自内心的话语。能静下心来经常倾听自己心灵之语的人是精神丰富的人,而且能在不断地倾听中让自己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升自己,从而让自己拥有高贵的“精神的底子”。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更应该让孩子们经常倾听他们内心的语言。让文本的言说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如教《神笔马良》一文时,到课尾讨论世上有没有神笔时,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倾听自己心中的话:我爱身边的人吗?我能更好地去爱别人吗?我接受过别人的爱吗?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神笔在。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激扬的号召,没有语重心长的教诲,有的只是孩子们心里语言的碰撞,孩子们倾听的沉静。
  再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从感受了“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了“我俩”的好好儿活后;我让孩子们走出文本,仔细倾听这个文本给你的心灵留下了什么声音?孩子们说:“好好活”三个字一直响在耳边,响在心里。有的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好好活。有的说:人生肯定会有很多的挫折,但我让自己记住要好好活。有的说:史铁生都能好好活,我一个健全的人没有理由不好好活啊!短暂的心灵倾听使他们更好地思考了他们的好好儿活。
  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时刻不忘记让孩子们去倾听自己心中的话,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孩子们精神自我构建的过程,这是人意念上的倾听。有了这个习惯,能让孩子们有在“场”的意识。没有“场”,只是一种知识、技能的语文课,让自己在场,我听故我在,才能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
  我们呼唤“积极发言的课堂”,更呼唤“用心倾听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更在关注的是让孩子们倾听什么,如何倾听。我们要努力给孩子一个有倾听价值的声音,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不断发展。让语文课因为有了倾听的存在而更像语文课,更有文化的气息,更有生命的灵性,更有无边的动人魅力。
其他文献
本文以传统中药材川芎作为研究对象,对川芎挥发油成分的提取方法进行了对比,在测定丙草胺对水稻幼苗药害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川芎提取物对水稻丙草胺药害的缓解作用,并对川芎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已由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潜在个性的挖掘与开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更新观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虽然新课改已全面推开,但我们对照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颜色、声音、动作等会极大地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境,就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交际通过英语的能力,并结合实际编写了各种开展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话材料,通过语言意识的交际活动,把语法教学融于技能训练之中。针对这一特点,我校外语教学通过“问答”技能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外语教学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思想上的若干共识  1.抓好“问答训练”是加强外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  随着新教材的普遍使用,我校教师仔细考察研究了实际教学过程,一致认识到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并分析了甘肃省1995年至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利用平稳性检验、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生
当前,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广大的农村中学,由于历史、地域等的原因,新课改并未给乡村教育带来预期的效果。那么,农村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