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爱国情怀体现在救国,现今的爱国情怀就是要强国”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5069352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迁校62年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毕业生25万余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工作,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培养出的33位院士中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西安交大入选全國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2017年11月30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西安交通大学史维祥、潘季、胡奈赛、朱继洲等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表达了西安交大将继承和发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继续扎根西部,为西部大开发输出一流人才和一流成果的决心。
  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写信的主旨,就是希望中国知识分子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奋斗。”西安交大原党委书记潘季说,“当年西迁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都不觉得苦,都积极投身到学校建设和发展上,作为知识分子就是要有这样的爱国情怀,将国家命运与自身相联系,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交大是为救国而建立,西安交大是为爱国而西迁,听党指挥跟党走,这就是交大人的爱国情怀。爱国奉献一直是交大的优良传统,当年的爱国情怀体现在救国,现今的爱国情怀就是要强国。”
  参与写信的胡奈赛教授说:“在新中国成立前,我的师辈们办学就是为了救国,到了我们这一代,包括下一代人,办学是为了建国。现在的学生,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强国。不管是救国、建国,还是强国,都是爱国,咱们都是为了国家,这就是我们的爱国情怀。”
  参与写信的朱继洲教授曾多次被年轻人追问:你们西迁过来的那代人牺牲了那么多的幸福,后悔吗?“我的回答是,无怨无悔!因为虽然牺牲了许多物质方面的幸福生活,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在这片黄土地上建成了一所这么好的大学,我们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用无私奉献换来了辉煌的成绩,内心是欣慰的。”
  “我们之所以能上大学,完全是靠国家的助学金,是国家的培养。我们从苦难中走来,怀着报效祖国的热忱,这是责任,也是使命。”朱继洲说。
其他文献
孤独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越来越能引起人类共鸣的话题。诗人说,“孤独不过仍是与世界共度的时光”。借此与孤独的现代人共勉。  孤独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越来越能引起人类共鸣的话题,但我们很少看到一种共性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描述和体会。有人因孤独而烦躁,有人因孤独而成长,有人将其比作“一个人的狂欢”,也有人为了不孤独而不断参加集体聚会。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孤独更是一种特立独行。我们的文化更倾向于集
期刊
甘薯这一朴实无华的物种,却身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晚归的人们行色匆匆地奔走在都市的街巷。突然,一缕混合着烟熏味的甜香不经意间从路口飘散过来,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循着愈来愈浓的香气而去,一个硕大的铁桶出现在眼前,土黄色的块根在大铁桶上冒着热气,块根边缘流出的蜜汁在昏黄的路灯下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拿到手上轻轻一捏,微烫的块根柔软而富有弹性,掰开后黄色略显透明的瓤使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放入嘴里,即
期刊
一次次刷新人类认知极限的物理大师杨振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隐姓埋名数十年的“两弹一星”功勋,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上天入地的“天宫二号”“蛟龙号”的科学家,  还有离开上海扎根大西北数十年的“西迁”教授们……除了创新、探索未知,  他们身怀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  敢于自信、敢于堅守、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着青年一代奋勇前进。
期刊
2015年,《物理》杂志专访了杜祥琬院士。在这篇《我心目中的于敏先生——对话杜祥琬院士》的文章中,杜祥琬回忆了与于敏相处的细节、氢弹实验现场场景,也谈到了他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以下为对话的摘录。  1965 年初,整个核武器研究院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突破氢弹原理。我正好1964年底从莫斯科回来,加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  1966 年12 月28 日的首次氢弹原理试验,我在现场。12 月是
期刊
南仁东老师逝世后,同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学者陈学雷发文悼念,以下为文章节选。  我相信FAST团组的同事们一定会讲出很多关于南老师和FAST的故事。这里,我只想追忆一下我和南老师的几次接触。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南老师是在2005年,FAST那时还没立项,但在天文界已赫赫有名。当时我刚回国到国家天文台工作不久,南老师邀我去他办公室聊聊,在走廊里离他办公室还老远,就能闻到从他屋里传出的烟味(他
期刊
2017年,朱枞鹏在《我是演说家》节目中深情讲述了他与天宫二号的不解之缘以及中国航天业坚实的脚印,以下是演讲摘录。  我有一个孩子,它已经离开我一年零23天了,我花了5年时间孕育它,但我从来没有抚摸过它,甚至跟它连一张合影都没有,这个孩子就是天宫二号。  从1993年我来到航天五院,我和我的团队一直有个梦想——就是争八保九(争取1998年,最晚不超过1999年),把中国的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这是我们
期刊
许多了解黄大年的人早就在担心他的身体。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不情不愿地办了住院手续。  2016年12月9日早晨,黄大年到医院做检查。妻子张艳和他的博士生王泰涵、周文月陪着他。“那天你问我的问题,我给你讲解下。”黄大年在病床上盘起腿,不顾静脈上还插着预留针,拿起笔记本就开始为王泰涵讲课。  2016年12月10日,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黄大年的病情被证实—胆管癌。他平均每年要出差130多
期刊
裹着科学外衣的流言,不能信,也别再传播了。  “微波炉加热的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多吃主食死得快”“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去年这些流言是否也出现在你的朋友圈?  1月29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在京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宝国揭晓了网友投票选出的“2017十大‘科学’流言”,1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这些流言进行了解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流
期刊
采访屠呦呦有多难,相信每个试图尝试的人都深有体会。“得奖是过去的事,采访已经说得很多了,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搞研究,不是接受采访。”老人的拒绝往往坚决而不讲情面。  我们这次的采访也是一样。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展板上,我们看到青蒿的图片和说明。为了采访,我们也查阅了很多关于青蒿、青蒿素的资料。  在与屠呦呦团队的互动和沟通中,我们逐渐对青蒿、屠呦呦、青蒿素、屠呦呦团队和青蒿素精神有了更
期刊
2017年3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6329米,成为继“蛟龙号”作业类潜水器下潜7062米、“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下潜10767米之后的又一项新纪录。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海斗号”水下机器人,则于2016年夏天进行的深渊科考中成功应用,最大潜深达到10767米,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我国自主研制的“海角号”和“天涯号”深渊着陆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