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德育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_ee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尤显突出和重要,这是由中学德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只有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学德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学科资源,促进学生品德自我发展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更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品德需求,调动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发挥学科优势,了解学生认知、身心和思想发展水平,制定德育目标。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任何一个教师从事教学时,都不只是用教材的内容来教育和影响学生,都必须从已有的知识阅历中筛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东西,把它们与学生的知识阅历相沟通,与教材内容揉和,从而使教师独有的知识阅历掺合进学生的知识阅历而转化为难得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服务。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但相同的是,自身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材料。任课教师需要根据本学科自身的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合理、贴切地渗透德育。高中各科教学中都有德育渗透点。如: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民族的精神,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在学习课文《哀江南》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人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价值区分,消除全盘西化、唯西方至上等不正确观点;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注重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等等。因此,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更是学生关照社会、关照时代、关照人生、关照自我的窗口,对学生品德的自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德育环境,加速学生品德内化
  
  现代德育强调德育是个内化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创造德育条件,加速学生品德内化。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这个环境度过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其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精心构建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德育意识。如;学校可将泰州地区梅兰芳的戏曲文化和人格魅力与郑板桥的书画人品融入校园文化中,用泰兴作家陆文夫的“小巷文学”与黄蓓佳的文学心路历程来烛照学生的德育方向;在教学楼、走廊、楼梯墙面用师生书画作品装饰点缀,努力做到每一块墙面都能发挥教育功能;教室内张贴名人名言,熏陶感染,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构建一个道德认知和求知治学的场所。
  良好的校风也是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它作为校园中普遍流行的风尚和习惯,一方面以物化形式,依存于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又以观念形态,存在于个体身上,体现在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上,即校风的人格化。校风、班风对个体的德育要求不是具体、明确的,而是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经常参与的各种环境要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从表面上看,这些要求是内隐的,事实上却是通过集体舆论、暗示、从众等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特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教师要积极倡导“勤奋、刻苦、多思、进取”的学风和“严谨、扎实、生动、创新”的教风。好的教风学风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规范人的行为,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出现良性循环,从而加速学生品德的内化。
  
  三、提供德育活动舞台,形成个性化品德
  
  现代教育认为,德育不仅在于知,更重要的在于行。只有当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有各种情感体验而且深信他所了解的行为规范是正确合理的,这些活动和行为才会转化成他的个性品德特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和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德育活动的舞台,在活动中形成其个性化品德。如;开展角色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鼓励他们的敢想、敢说、敢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趣味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做一名热爱生活的学生。适时的趣味性活动,能够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可以说,学生所具备的良好的品德大都是在教师为他们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享受了情感体验,发展了品德认识,培养了品德行为。
  在德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活动的主题要明确且富有教育意义,重视正面教育,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正视社会现实,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组织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中学生的个性化道德品质。通过活动,既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整个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美的情操。
  
  四、提高教师自身道德品质,影响学生道德品德
  
  教师的个性化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化品德的形成。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可塑性极大,正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阶段,教师的人格修养、知识水平、教学艺术、语言、服饰等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正如加里宁曾指出的:“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全体学生”。因此,教师的个性化品德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应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直接榜样。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可见,中学教育尤其是德育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所讲道理的正确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个性化道德示范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另外,教育教学的艺术,是教师特有的一门艺术。要使教师形象更加完美,教师要十分注意言谈举止。教师的语言是否美,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决定有否教育效果的关键。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所说“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烈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语言是人际交往、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进。
  总之,在现代中学德育过程中,中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更多地还是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中学德育过程,既是一个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的过程,又是真正考验教师德育水平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德育方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作者单位: 225400江苏省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从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品尝了酸甜苦辣的滋味,然而体会却是美好而深刻的。  记得刚踏上讲台的那年,碰上了让我好不难堪的事情,我阴差阳错地担任了我侄儿的班主任。侄子生性顽劣,加之我两个哥哥的孩子中只有他是个男孩子,家里娇生惯养,事事宠着他,使他变得霸道刁蛮。一次,他把一个学生打得头破血流。我一气之下,当众给了他一巴掌,恶狠狠地训斥了他几句。谁知他竟和我顶撞起来。我带着受伤的学生看完医生时,他却逃
期刊
一、农村初中女学生的现状    由于近年来,农村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尤其是初中学生家长外出的比例最大,这样,就导致了孩子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无人关心,无人管理的现状。  初中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发育日趋完善。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有的女生因皮下脂肪增厚,体重增加,肌肉力量相对减弱而对完成体育课的相关动作缺乏信心;二、有的因腼腆害羞或个人趣味爱好不合而不愿意参加活动;三、由于部分农村小学不注重体育课,有的错
期刊
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充满学生活泼健康成长的气息。但当我听了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后,我有一种较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透露出一种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如何正确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呢?下面就此谈我的困惑和思考。    思考之一:自主不
期刊
和谐的社会少不了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和谐的班级,和谐的班级体现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包含十分丰富的社会、伦理、教育和心理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
期刊
如何“培优补差”,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这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事情,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体验,拟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精讲巧练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思路,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培优补差”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大凡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往往都在激发学习兴趣上大下功夫。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语文,要紧的
期刊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个性应当在作文中充分展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小学生的习作重在个性的表达,这是时代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在作文中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作文个性飞扬。这就需要教师的个性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用笔描写自我观察到的一种生活,一种发现,一种现象;抒写自已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种随想,一种感悟,一种情愫。那么教师应当如何指
期刊
为了适应全球的发展,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品质,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新课程走到了校园,走进了课堂,新的教材就需要教师有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吃老本、走老路的教育教学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就要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面对新课程,面对学生。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首要的条件    以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新
期刊
地理信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地图,通过阅读地图,可以提取到大量教材以外的信息知识。同时,地图又是地理一门很重要的地理“语言”,它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能很形象鲜明地反映任何区域的地理区位空间特征,而这是教材所不能及的。关键问题是采取怎样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知识,这就涉及到有关地图技能技巧,而学生在这方面能力往往较弱。地图考查既是高考地理中的热点,又是一个难点,它是学生在高考地理能否取得理想成绩的瓶颈。地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门情感艺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了必然趋势。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
期刊
所谓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落后,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优生则相反。而介于优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 由于中后进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后进生更后进。  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竞是少数,中后进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