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趣味教法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做法。它能刺激学生积极去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也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1.母语激趣法。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笔者都会利用早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
  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笔者班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2.魅力激趣法。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3.情景熏陶法。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乳交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4.设疑刺激法。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5.双关类比法。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的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如教《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檫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地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6.角色意境法。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从中感染学生,加深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采用演唱的手段,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7.行为激励法。通过设疑、设题等手段,以小活动形式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兴趣。如教《人类的语言》时,让学生收集整理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使学生回忆、采访等,体会课文,同时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深层次体会课文语言的寓义。
  总之,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有很多的,不论采用什么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教出味来,必须水乳交融,不可做作附会,必须坚持不断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认真去总结、不断地探索。
  (山西省交口县二中)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教参,就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从一
期刊
政治课在很多学生心目中,他们总认为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宣传说教,因而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总认为只要读读背背就能应付,因而不注意、不研究具体的学习方法。所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政治课教学更有意义,而更有难度,但惟有努力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
期刊
摘要:国家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给我们语文教学的变革创新送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味,教师教学有成功感,课堂效率更高呢?笔者认为:一、实施语文审美化教育;二、强调学习方法,培养能力;三、创造精美板书;四、开发语文教材;五、语文教学“生活化”;六、适当使用多媒体。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学生    国家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给我们语文教学的变革创新送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在教学过程中,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界,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已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为适应时代潮流,在幼儿园中,电教媒体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让幼儿学习动态的电化语言知识,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下面就我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实践和体会作一下简要概述。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前儿童由于年龄小,因此他们学习知识很大程度
期刊
摘要:在“力学”教学中,采用学导式和知识、方法多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重显理论原有的神奇和无穷魅力。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是:一教“学”,二教“问”,三归总,四教“用”。  关键词:物理 力学 教学 培养 能力     在“力学”教学中,继承和应用是主流,实施创新教育、能力教育难度较大。我于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导式和知识、方法多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重显理论原有的神奇和无穷魅力。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三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
期刊
内容摘要:人的素质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就要建立公平合理全面客观地评价体系,并形成一种发展性评价制度,从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独立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 素质 评价    实践告诫人们,素质在一个人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中是何等的至关重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划了跨世
期刊
作家王宏甲在报告文学《中国新教育风暴》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原武汉某大学李琨放弃副教授职位而选择到新西兰打工,理由只是“为了孩子”。  李琨的女儿叫汪秋安,在国内时,她常常因功课跟不上而不断受到批评。她的考试成绩也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她,她就是比很多同学笨。于是,她童年的笑容没有了,她的自信也消失了。  可是,到新西兰之后,她还是她,却因功课上的表现出色一次次受到表扬,自信心,成功感,一天天在她的心中
期刊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是否曾经实践过!多年以来,本位性的高考一直束缚了我们的手脚,限定了我们的想象,规范了我们的思维,在对高中这一学习阶段的认识陷入了单行性定位,这三年成了一个跳板,而非桥梁,成了一块笨重的砖块,而非一个彩色的纽带,忽视了其过渡性的特质,缺少了为大学学习所进行的必要的思维、人格、知识的准备。  面对这一现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期刊
现在,语文教师最欠缺的两点是:不读书,不写作。除了讲课似乎就没有多少别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只会讲课,就越来越失去吸引力。教师要有才情,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样才能拥有教师的个人魅力,长久地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朱自清、叶圣陶、茅盾等文学大家都做过中学语文教员,他们酷爱读书、写作,才有很深的造诣和学养,为我们今天的教师作出了典范.  说到读书,建议老师们不要只看教育类的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