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峰:一归兰路不知年,兔子花开三万遍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许峰,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社会人口学的概念来看,这段时间特指我国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八零后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近些年以来,“兔子”这一形象的根植深入,是许峰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之一,而“兔子”的符号确立和图像输出,无疑成为其艺术具有一定辨识度的语言载体。
  “兔子花开三万遍”出自于元代诗人杨维桢(1296-1370)七言律诗《修月匠歌》:一归兰路不知年,兔子花开三万遍。“兔子花开三万遍”意指“兔子”本体,而“花开三万遍”则亦指我们喜欢的“花”(或泛指某一类物)所盛开和绽放的初现频率,是为对特定物多重情感的一种表述。一方面体现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生灵的一种敏感嗅觉力,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寄予“兔子”形象朝向个体内在情绪的意志观省。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与自然的距离逐渐被拉远。这种与自然性的共处达致,并不是城市楼宇中构建的一座座温室花园的人为景观。在我看来,应是建立一个处于自然景观和动生物互为生存的双向式的地域环境——“乡间或田野式的交互景观”。如果说许峰八年前的艺术创作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关于直面人性欲望与挣扎的话,那么他近几年的创作无疑是从青春的迷茫、彷徨转移至家庭生活的温情和期盼之情的重要转折。
  就像我们从许峰创作的绘画中看到在田野间恣意生长的不同颜色的“蘑菇”一样,这些蘑菇的“选秀”不仅是自然物在季节变化下产生的一种生命形态,艺术家还以其影射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环境中的角色扮演,选与秀,是我们生活中历经的一次次现场直播。同样,这场直播的范围及影响力,也时刻充斥于我们的心理感官和身体机能……
  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地域”的形成,皆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条件。正如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恩斯特·德波在《景观社会》里所说: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聚集,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轉化为一个表象。
  不过在德波看来,“景观社会”并不是仅仅强调图片的重要性的问题,他对图像背后的语言逻辑、深层生产关系与意识形态性的理解发人深省:第一这种虚拟的景观已经代替并超越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具有“超真实”性,因而谁控制了景观就控制了现实。景观的本质在于,“景观已经将过去意识形态那看不见的隐性霸权变成了看得见的虚假影像世界强制,通过制造人之欲望、通过向我们施以无处不在的对象性诱惑,景观不可思议地实现了在深层无意识层面上对人的直接控制”。
  在东方,“兔”象征着长寿,亦被视为吉祥之瑞兽。“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它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景向往,也与人类的生命密切相关。时至今日,“兔子”的形象已经成为许峰的IP。一只无处不在的“兔子”,以一种自我凝视和个体观照的视角,注目着万物众生。正如许峰所说:人生忙忙碌碌,我希望人们看我画的时候,能够看见自己。
  从中国明代周之冕的绘画《松兔图》到西方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行为作品,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两位艺术大师运用“兔子”这一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反复呈现。除了“兔子”本身的可爱甜美、温顺乖巧等气质以外,更重要的便是艺术家以此来探讨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自然的内外部平衡关系。
其他文献
恩师欧阳中石先生走了,离开了讲席,离开了书房,离开了砚池,也离开了京剧舞台。悲痛稍纾,如潮的追忆却又让我觉得,就像先生所经常说的“有始无终”一样,他的精神会一直引导我们。  “书面文心”是先生198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书法学科时提出的理念,后来发展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表面看来,这不过是教学理念的丰富,但事情并不这么簡单。  “书面文心”概念主要强调的是笔墨与内在精神的关
期刊
摘要:赫哲族鱼纹饰是美丽而神秘的存在,本文以图像学的视角,从鱼纹饰的应用与视觉因素结合的角度分析东北赫哲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鱼纹饰图像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并进行图像比较,总结提炼出赫哲族鱼纹饰的独特美学特征。  关键词:图像学 赫哲族 鱼纹饰 图像比较  1.图像学概述  图像学是对图像进行研究与解释的一门方法和学科。针对图像的解释可以分为三层:首先对图像本身的外形结构、外在意义进行解释分析;其
期刊
摘要:渐江作为明清画坛巨匠,上承元季四家,而后开创新安画派;其在山水画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山水画艺术形态的发展。笔者以渐江山水画中的构图法为研究对象,对渐江的山水画构图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剖析和研究,进而探讨渐江山水画构图法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和今天的山水画艺术创作有哪些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渐江 山水画 四僧 构图法 艺术特点  渐江存世的山水画作品,主要分为手卷、图
期刊
我认识方鸣君已经多年了,知道他是侨界的一个大文人。他早年写诗,记得他跟我说过,他上大学时曾把一组抒情诗拿给艾青看,艾青阅后只说了两句话:诗写得很好,诗人很会写诗。大学毕业后,方鸣研习西方哲学,写康德、狄尔泰和雅斯贝尔斯,又成为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哲学家。方鸣先在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日報社任职了二十多年,是一个知名的文化精英,后来又步入侨界,到中国侨联的出版社担任了十几年的社长兼总编辑,把华侨出版做得风生
期刊
摘要:在当今的展厅时代,“二王”逐渐成为了取法的主流,从理论上看“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取法“二王”即“取法乎上”存在逻辑上的自恰,但实际上抱守“二王”存在极强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千人一面”,所以取法“二王”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冲突。从正面看,取法“二王”是正途,可以有效避免“野狐禅”,有助于深入理解书法传统;从反面看取法“二王”难度极大且并不能带来个人面貌。取法“二王”是“取法乎上”
期刊
摘要:梅山文化是湘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是梅山乡土产品设计可以承载和整合的价值来源。本文首先探究了梅山民间艺术中几种典型的文化符号,提出了梅山典型文化符合在乡土产品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地域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协同创新原则。文章着重从具体形象的提取和变化、符号意义的筛选及其结构重组、符号造型平面化、抽象化、简洁化及传统色彩的提炼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梅山典型文化符号在乡土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  关
期刊
昨天去了恩师中石先生的灵堂,算是见了先生最后一面,面对先生遗像,久久不忍离开。这些天,回忆从先生问学三年,毕业后又多次看望、请教先生,诸多往事历历在目。  差点不让进门  2008年,我从湖南师大宗教学专业硕士毕业,以36岁“高龄”考入首都师大,跟随欧阳中石先生与叶培贵教授攻读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我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终于可以把爱好变为专业了,而且跟随的是这样的名导师,除了暗自庆幸之外,也给自
期刊
荀子《儒效》有: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荀况又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仲尼、子弓者,毕竟千古人杰,然凡人与圣君又非遥不可及。千古如一昼,儒者并未走远,就在我们身边,如春风如清泉。  因此,近取诸身,生活中有这样的人:或许缘于各种变故,他们人生没能在更广大舞台得以施展才华,但这又何尝不是
期刊
学画记  1988年我同内人一起跟来自广西的画家周氏兄弟学画。在这之前,我虽然对绘画很有兴趣,却一直敬而远之。原因是我从小学开始,美术就是最差的一门课,每次劳作都做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想这辈子大概只能像我对音乐一样,站在旁边做一个欣赏者了。  在开始学画之前不久,台湾的诗人画家楚戈来芝加哥我家作客,谈到学画的问题时,他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只要肯学,谁都能画,他自己就是一个好例子。这给了我很大的鼓
期刊
绪论  亲自用在地天然媒材做颜料、制纸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洪晧伦,深刻体认到走进土地自然、回到古代的智慧与道德方向,或许是现代生活中万家争鸣、彼此间没有共同的美感认同的一种解方。多年来洪晧伦的绘画从自然材料起头,独立试着去把过去艺术家的材料工艺精神性给找回来,并以传统道德价值观与现代精神去反复检视,以互相能够认识与欣赏的自然系艺术创作生活实践,以亲身实证去探索一条师法自然的大地原色艺术生活之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