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一:画不尽的乡愁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50025547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昌一又回上海了,他要为故乡的秋天画一片红叶。此前,在两届《亦师亦友》群展上看到他的油画作品,唯美的印象,浓浓的情怀,一下子唤醒人们对他的诸般记忆。
  蒋昌一的作品总是饱蓄着一股感人的力量,并通过人物的一颦一笑散发出浓浓的温情,这也许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1966年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来一直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在风雷激荡的日子里,他甚至被勉为其难地推上领导岗位,这使他不得不放下心爱的画笔去应付各种琐事俗务。他人缘好,讲真话,动真情,又善于换位思考,再难弄的“老九”们最后都成了他的朋友,支持他开展工作。改革开放后,他赴任油画雕塑院院长,并兼任了美术界和广告界的若干重要职务,不但有效地为画家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也使积累经年的不少矛盾一一化解。1992年,他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和政府津贴。
  后来,蒋昌一移居美国,在那个陌生的国度里他成了一名职业画家,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愿望。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参观一流的美术馆,看大师的原作,提升自己对油画的理解能力与审美水平。同时,他勤于创作,在中国人知天命的人生成熟阶段,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
  我至今记得,2007年蒋昌一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大型个人作品回顾展时,他的作品给上海画坛带来极大的惊喜,也给学界关于“如何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热门话题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蒋昌一的作品可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江南乡土风情”,主要由身穿民族服装的年轻女性来表达他的审美理想,承载他的乡思。他对中国工艺美术有过深入的研究,善于用刺绣、蓝印花布、青花瓷、彩灯、风筝等民间工艺来传递中国文化和真善美的情怀,借以表达中国人对幸福、美好、富足及和谐生活的向往。在异国他乡的清寂生活中,这一主题不断供给他灵感与动力。他表现江南风情中的新女性,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崭新形象,也让欧美人士加深了对当代中国的认识。
  二是“上海文化名人肖像”,这一题材当然不是蒋昌一的专利,但是他画出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不仅形似,而且于细微处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以及中国画一贯强调的精神气韵。他画的周碧初、巴金等,都是人们熟悉的标志性人物,但那种饱经风霜的形象、乐观向上的精神让人寓目后难以释怀,因为画家不仅揭示了对象与时代的关系,也注释了共和国的历史。
  三是“走入歷史·邻里之间”,这是蒋昌一最近几年涉笔最多的题材。身居异国他乡,对故园的思念却一天天加深。他每次回国,都会格外关注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市民生态,那些弄堂里的风情,经过岁月的沉淀,居然被他发掘出太多的故事和意味。于是他在《楼梯过道》《石库门》《传呼电话》等作品中,不仅再现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而且暗示着曾经有过的日常细节,寄寓了种种伤感和回望。那些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道和龙头,暗示着复杂又简单的人际关系,又诉说着其实很单纯的感情诉求,让观众会心一笑并陷入长久的怀念。还有那幅《厨房间》,与颜文樑的同类题材有异工同曲之妙,两个时代,两个场景,传递出的却是相同的中国情调和中国精神。那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煤气灶、铁锅、锅铲、自行车以及悬挂的电灯和油渍斑斑的小柜子,在静谧中讲述着抱团取暖、相濡以沫的人际故事,那股令人心动的暖色调,处处散发出人道主义的清辉。我以为,蒋昌一这一板块的作品,成功地解读了“一切景语皆为情语”的中国式诗学奥秘,对文艺作品如何传递中国情怀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其他文献
没想到“一泡童尿”竟然掀起激辩大潮,被升级为香港与内地两地民众的骂战。警方澄清,网上传说这是2岁女童,其实是男孩;男孩是小便,而不是香港一些主流媒体故意夸大说是大便;也不存在傅姓女子怒打前来制止的路人耳光的情节。  从视频中可看到,有路人指责孩子父母,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现场混乱。孩子母亲不停安抚哭闹的孩子,情绪激动,对向她指责的人群解释,称“自己的孩子都快尿裤子了,让我怎么办”。实际上,疯传的这
短短几年时间里这么快的“专业提升”,意味无穷。这一切需要问责吗?又怎么问责?  日前,中央纪委网站发布消息,河南省一官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此官是十八大后该省首个落马省部级官员、第二个落马的昔日省级公安一把手。诸多“腐败信息”,对于我这样的艺术行业人士早已反应麻木,倒是此官一项占据头版头条的“官职”和相关“业绩”的信息,因跟“艺术”有关——且是“金奖”级别,颇让我有议一议的兴趣。  
在被19名家长联名写信“赶出”学校后,李孟终于用自身的遭遇,唤起了社会对于自闭症群体的重视。而就在李孟事件被持续关注的同时,2012年9月14日,一名与李孟同在深圳市宝安区的自闭症儿童,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退学引发的血案  在纵身跃下五楼的窗口时,浩浩(化名)还穿着学校里统一的蓝白色校服,背着书包。施救的路人,在浩浩的作业本上找到了他的学校——宝安区冠华育才学校。在辗转联系到浩浩的家人,并
见到片桐,是在上海到南京的高铁列车上。当时他刚从澳大利亚回上海度假,此去南京,是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瘦削的他,裤兜里装着一大叠百元大钞,起码五千。在他的印象中,国内消费的支付方式,还停留在现金阶段。他有些受不了高铁的速度——上海到南京,一个小时!在车上,他不时地说:“啊,这么快!要这么快干嘛?”  片桐一家三口2003年从上海到阿德莱德,当时他是以技术移民的身份考过了雅思,到达澳大利亚时,儿子还
中秋节,学生送来一盒月饼(这不算腐败吧),饼盒上写着:“回家吃饭是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  朴素无华的一行字却使我感慨不已。社会似乎正在向正常的生活方式回归。  曾几何时,欢场、官场、商场——包括我们媒体舆论场,“回家吃饭”是一种落魄,所谓“席称鲍翅燕,饮必茅台酒,推盏多情色,劝侑皆红袖”——大约自1992年至2012年,既是媒体影响力的“黄金二十年”,也是“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奢靡二十年,笔者
日前,收到今年6月号《日中文化交流》杂志,其中有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毛里和子的论文,题为《为重构日中关系——超越排他性的民族主义》。她在文中指出,中日关系以2012年为界,呈现3个方面的不同。第一是中国GDP迅速增长。中国GDP从1990年仅占世界2%,将增长至2020年的15%。届时中国GDP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东亚政治力学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第二,中日围绕历史认识、人权等问题,在价值、国力、领
不管在自然科学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任何理论都会有过时的时候,因为环境在变,应用对象在变,比如说,即使是牛顿以来物理学的普世公理,在上世纪量子学兴起之后也都要重做一番考察。还有,史蒂芬·霍金前段时间承认,他的“黑洞”说看来是错的。人文科学更是如此,多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们的贡献已被证明无甚用处,或者已被修正。  学者都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并不是永恒的,在有生之年,就可能看到自己被否定和遗忘的命运。
8月2日,星期六,恰逢七夕佳节,一场惨烈的事故却不幸发生。7时35分许,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开发区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拋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目前认定,事故是由于车间内粉尘浓度超标,遇到火源发生爆炸,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  爆炸目前已导致75人死亡、185人受伤,伤员中,大部分人的烧伤面积超过80%,部分重伤者生死未卜。  记者8月2日下午抵达现场,通过查看事故现场,向事故企业员工
曼德拉还有许多空白点,越来越多的故事等待重新发掘和认识。  曼德拉离开我们有半年了,关于这位命运曲折而意志极其坚强的男人,我们似乎知道很多,其实还有许多空白点,越来越多的故事等待重新发掘和认识。  作为画家,李斌一直感佩曼德拉的精神,崇尚曼德拉的道德。李斌认为,他是唯一能赢得左中右各国领袖与全世界万众拥戴的大人物,因为他对人类文明的智慧有公正的判断力,他接受真理、修正错误。他利用、慎用暴力逼迫当局
他最好的行动是没有行动,他最大的贡献只能是碌碌无为当花瓶。   最近,英国王位继承人查尔斯王子的“黑蜘蛛备忘录”又上新闻头条,英国最高法院的七名大法官将联合出庭,对这些信函究竟能否向社会公开进行最后一次听证及判决。所谓“黑蜘蛛备忘录”,指的是查尔斯王子2004年9月到2005年4月间写给七个政府部门的三十封信件。   英国宪法规定,王室不能参政,一国之君不能表达任何政治观点和倾向性。这点,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