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全场域“立德树人”的德育实践与教育设计

来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w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学校最重要的职责职能。一所学校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全场域“立德树人”德育实践,决定了其育人的高度。兴义八中在办学实践中,坚持以德育教育为引领,突出校园文化全场域“立德树人”的德育实践和教育设计,并以此助推学校改革创新和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该校打造的全场域德育实践和立德领航教育,不仅成为该校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成为诸多学校学习的标杆。
其他文献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我们党化解危机、接续奋斗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强化其使命担当的重要契机和根本遵循.对青年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应坚持铸魂育人、实事求是、知史鉴今、实践感悟等基本原则,开展以突出英雄模范的伟大、体现革命精神的先进、凸显历史经验的引领、彰显历史功勋的优越等重大主题活动,让青年学生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达到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目标,进而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旨在通过三方面的叙述来对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英语教学实践能力的途径进行研究,首先简述了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英语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所面临的困境;随后罗列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英语教学实践能力的途径及措施应用;最后结束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在新课改持续深化的进程中,小学英语教育应当要侧重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注重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小学生在情景感悟、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地理解、掌握这门语言,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水平.从目前来看,小学英语课堂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小学英语课堂过去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变,不再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模式,而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充分地体验、理解英语课程知识,让学生真正地为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做主,做英语学习的主人.
为探究贵州南部农村儿童自尊发展特点以及自尊发展与人格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抽取2047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三的儿童,使用魏运华儿童自尊量表(CSE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自尊发展水平和人格结构测量,并运用差异检验法和多元回归方程模型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贵州南部农村儿童的自尊得分与城市儿童在各个年级中均存在显著差异,儿童人格结构的四个因子对自尊发展的预测作用均具有显著性。在儿童自尊发展与人格结构因子的关系中,性别在内外向因子中具有调节效应,民族因素在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和掩饰性因子中具有调节效应。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数学知识教育,还要在加强数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数学学习过程中,类比思维是数学思想方法中常见的一种,更加适应于高中数学知识抽象复杂的特点.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生的学习诉求,渗透数学类比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既能够掌握数学知识,也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传统村落富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研究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以黔南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探讨地形地势、坡向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黔南州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处于集聚状态,并且集中程度相对较高,从县市域的层面来看,传统村落分布规律呈现出相对不均衡的状态,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地区,集中分布于三都县。传统村落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大多坐落在地
根据语义特征,将水语个体量词分为形状量词、类别量词、专用量词和种类量词。水语个体量词的认知范畴层级较为明晰,本文主要描写类别量词、通用量词和形状量词内部区别特征。首先,量词■ai33、ta■k43把万物区分为人类与非人类两种;其次,在非人类事物中,量词t■31把动物从非人类事物中区分出来,分为动物与非动物两种;在非动物类的事物中,又按外观特征分为形状、规格和存在状态三类;外观特征根据突显与否分为特征突显和特征弱显类;特征突显类又可按维度分为
方块壮字反切造字法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且多为学界所接受和引用,但以前人列举的材料来看,还不足以证明方块壮字使用了反切造字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例字太少、缺乏统一评判标准、常与其他造字理据相混淆、偶然性大。要证明方块壮字使用反切造字法,需要寻找更多的例字材料,特别是“纯反切字”,以排除语音上“拼切”对应的偶然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特色小寨”发展模式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发展转型,是盘活乡村资产的有效路径。雷山西江苗寨的成功案例表明,“特色小寨”发展模式既有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乡村文化与生态保护,进而实现乡村价值共识、价值保全、价值再生、价值联动,契合乡村振兴战略亟需的产业发展配置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普通话普及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普通话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使用在不同年龄段有所差异,青年人群使用普通话的比例最高,老年人相对较低;普通话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公司和企业与政府部门相对较多,集贸市场相对较低;普通话的交流能力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与学历正相关;普通话的学习途径随着媒介种类的增多而呈现多样化;民从对普通话的学习期望越来越高,学习态度越来越积极。基于此,推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普通话的普及度呈上升趋势,这与经济发展、当地活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