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b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创造了3种就业方式,但尤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最为根本性和全局性,并阐述了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他们创造出多种就业方式。具体概括为:发展劳务经济,这里通常理解为,外出打工,打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打工经济成为农民普遍接受的就业方式,也成为农民致富的普遍观念。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二次革命。它解决了约1.5亿农民的就业,造就了一批农民企业家,培养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现代工业精神。然而,这两种就业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新世纪遇到了挑战。
  打工潮造成了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农民自身的素质限制,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限制,农民打工的热情已经大为降低。乡镇企业由于自身基础的薄弱,又大都位于农村,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落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大企业集团的整合和强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大都纷纷衰落,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够随着市场经济的步伐,不断调整自己,跟上时代。面对就业的压力和经济形势的挑战,农民把就业方式的重点,转向了农业内部。他们结合本地农业资源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经过20多年的农村改革,一直向城市,向工业,要收入,要就业的农村,开始深刻地认识到,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得在自身矛盾运动中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把解决方法寄托到外在条件上。目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但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更具有根本性,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提供了稳定和长期的保障。
  
  一、打工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20世纪的农民打工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我们从不否认,打工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巨大提高,打工开阔了农民的眼界,打工带来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打工在中国农民创业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是,打工潮也暴露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存在的一些问题。
  农村出外打工的都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是发展农村的主力军。这批人离开农村,造成以下结果:
  (一)农村人力资源严重流失,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有近一半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一大半是家务缠身的妇女。这样,直接影响到的就是农业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社区的整合和维系都需要知识和文化,留在家里的老人、儿童、妇女种地,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根本不具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愿望。结果农业单产量下降,耕地粗放经营,耕地撂荒等,农业资源浪费和流失。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落后,造成越是产粮地区越贫穷。现在尽管取消了农业税,并为种粮农民补贴。但很多农民,仅是领取补贴而已,没有投入到生产条件改善中去。下放到各家各户的补贴,单纯成了一种对种粮农户的安慰和关心,不能集中起来,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在调查的农户中发现,其实这点微薄的粮补,对农民致富仅是杯水车薪,但对国家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实现现代化,意味着现代化的工业要与现代化的农业并行。目前我们处于总体小康阶段,粮食问题的解决,只是农业最基本的要求,完成这一基本问题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将更为复杂,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要求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收入的提高,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条件,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农业完成它的最基本功能后,应该如何向现代化进军,这只是破题而已。因此,如何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力,农村需要大批的现代农民,农业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大量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文化和政治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
  文化和政治建设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体现,它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自动生成的,他同样需要建设。而农村大量有文化的劳动力者出外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儿童、妇女根本谈不上文化政治建设。甚至一些未成年的中学生,也产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中途辍学,影响了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劳动力的外出,造成农村的荒疏,很多村子村容村貌无人规划,影响了农村建设的进行。在中国工业化时期,出现了农村的荒芜,这些警示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分割会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好事。
  (三)农民收入下滑
  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简单的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他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今天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大大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民比较收入不低于工业,甚至高于工业,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而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非常缓慢,农业技术水平很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大大低于工业,农民收入就低。进入“九五”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连年下滑。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农民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收入的绝对额在下降,全国仍有40%以上的农民属于纯农户,这部分家庭来自非农业收入不到10%,这意味着来自农业收入的减少等于纯农户的收入出现负增长。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下降的情况下,全国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关键就在于农民外出流动打工就业的收入在增长。因此农民收入下滑,农民工收入维持农民收入的增长,没有打工收入,很多纯农户家庭就非常贫困。因此打工经济的迅速增长,纯农民的收入就会很难提高,农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说打工经济,在迅速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明显的暴露出来,但不能促使“三农”问题的全面根本解决。况且当打工农民的收入提高,很多农民增长见识后,在寻求自身发展根本之道时,又把自己的创业根基放在了的农村。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农民就业的最终理性选择。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保证。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可以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所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以本地农业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按照市场原则,遵循价值规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对农业内部重新进行选择、优化,使其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其实质是对农业各种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需要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形成现代农业。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能保护和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人口、资源、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还农村青山绿水,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民从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会迅速提高,而且这种提高带有普遍性和长期性。越是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成功的地方,大批的农业劳动力被吸收,农民致富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随着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农村生产和建设出现良性循环,农民收入就有了长效机制。因此,农业、农村和农民统筹发展, 就会形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可以把农村劳务经济引向深入
  劳务经济的实质是农民出卖劳动直接获取工资收入,它既包括生产物质产品也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服务活动。劳务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意义:
  1、劳务经济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农村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指标。因为劳动力商品化就是付出劳动力而获取工资,工资获取的越多,劳动力价值的市场实现就越大。
  2、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现代化的标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生产满足自己消费,而工资是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工业化的产物。
  3、发展劳务经济是衡量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的标志。以工资形式获取的收入,表明就业的形式已经社会化,市场化了,这种就业方式必将带来农村的社会变革。因此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就是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那么广大农民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结合本地优势,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的进军,促使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工资性收入就会增加,劳务经济就可以获得大规模的,高水平的,长期性的发展。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可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过去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光靠第一产业,其潜力是有限的,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才能较快、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使他形成自己的特色之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为乡镇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使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亮点。近年来,各地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大方向,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依靠资源优势,突出绿色品牌,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涌现出一大批带动力和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成为乡镇企业重要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29.14%,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国际经验是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国却正好相反。这表明在乡镇企业中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巨大的潜力。
  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提升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水平。近几年,乡镇企业在专业村、产业镇、工业园区的基础上,以特色产业为主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与延长产业链相配套的企业不断聚集,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专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由产业集群构成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展示某一地区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品牌。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乡镇企业整合利用资源,调整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国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开始重点向“三农”和中小企业倾斜,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和领域进一步拓宽,乡镇企业特别是涉农中小企业将会得到更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指单独的经济发展,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主力是农民,只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才能建设农村,发展农村。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对建设现代农业,培养现代农民,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村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为河北省200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承德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绩效分析》,项目批准号:HB07ZYJ007,中期成果。
其他文献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低位直肠癌约占直肠癌的65%-75%[1],临床多为中、晚期病例。传统手术方法保肛率低;经典Miles术式遗留永久性结肠造瘘口,降低患者术后的生活
摘要:会计属性与会计本质并不能理解为同一种东西,这是很多人在提出观点时或者理解会计属性时会遗忘的一点。我们必须记住的一点是,会计属性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会计属性源自会计本质。文章综合建国以来会计学界对会计属性提出的主要的各种理论,并简要评价。文章将主要探讨会计属性的二重性和三重性,以便能为对会计属性问题提供一些理解之门路。  关键词:会计属性;会计二重性;会计三重性  属性是事物固有的特性
项目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发挥建设项目投资效益,提高建设项目管理绩效水平的有效方法。文章通过对建设项目管理审计内容的阐述,建立了建设项目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13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境内感染木马僵尸网络的主机为1135万个,被篡改的网站数量为24034个。面对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攻击,我们应该
导读 网络物理设备运行时间过长了,就会出现一些不可名状的网络故障;对于网管员来说,很多网络故障问题一看表面现象就大概能判断出故障发生的原因,并能迅速解决故障问题。但也有
文章从C.K.Prahalad和Gary Hamel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入手,指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依次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的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PKI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厂商,信安世纪是中国领先的应用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为金融、能源、电信等行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应用安全的产品、解决方案和
天津市城市集体经济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手工业合作化时期建立起来的.后经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兴办区街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达到49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2.6%.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审计人员
BYOD(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得到了一些企业的大力推广。然而,不同网络环境的IP地址有所区别,有没有既方便又快捷的解决办法呢?本文通过备用配置实现了IP地址的自动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