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兄弟”今为“冤家”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an814606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与俄罗斯北奥塞梯接壤。20世纪90年代初南奥塞梯曾要求独立,并与格中央政府发生武装冲突。自1992年开始,俄罗斯、格鲁吉亚、北奥塞梯和南奥塞梯组成了解决格奥冲突的四方混合监督委员会,之后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三方组成的混合维和部队开始在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任务。
   今年5月以来,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地区再次出现动荡。进入8月,局势更加令人担忧。先是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威胁将击沉所有未经允许进入阿布哈兹水域的外国船只,包括俄罗斯游客乘坐的游船;随后以俄杜马独联体事务委员会主席科科申为首的代表团在南奥塞梯访问时又遭到袭击;格还抗议俄飞机擅自入侵格领空;俄则谴责格引发局势动荡,并警告格不要对俄采取敌对行为,否则坚决回击格的一切挑衅行为。双方关系一度剑拔弩张。
  
  成为导火索的阿布哈兹、南奥塞梯
  
  俄格这两个十多年前还曾是“亲兄弟”的国家为什么会反目成仇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分别是格鲁吉亚的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这两个地区在苏联解体后就揭竿而起要从格鲁吉亚独立出来,并与格当局发生了武装冲突。当时刚独立的格鲁吉亚没有足够的力量“拿下”它们,冲突造成了双方大批人员伤亡,难民流离失所。最后在俄罗斯的调停下,格与这两个地区先后签署了停火协议,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三方组成的维和军队进入冲突区维持和平,但这两个地区的法律地位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
   在谢瓦尔德纳泽执政时期,虽然他曾一再强调要解决领土分裂问题,但面对这一棘手难题,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却在独立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它们不仅明确宣布独立,还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的国家权力和经济体系。
   而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与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关系密切,俄不顾格鲁吉亚的强烈反对,向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许多公民颁发了俄罗斯护照,目前大约一半的阿布哈兹人和80%的南奥塞梯人拥有俄护照,俄还恢复了索契到阿布哈兹首府苏呼米的铁路交通,每年都有大批的俄游客去阿疗养,给阿带来可观的收入。而南奥塞梯人,甚至提出要加入俄联邦。这令格鲁吉亚当局非常不满。
  
  “玫瑰革命”的领袖欲收复失地
  
  今年年初,“玫瑰革命”的发起者萨卡什维利赢得格总统大选,他是一位强烈的民族主义者,当选后,他视结束国家分裂状态为己任,曾表示:“解决分裂问题、完成国家统一是人生最大的目标”,强调决不允许国家出现分裂,为此将不惜使用武力。5月初,他发起第二次“玫瑰革命”,成功收复处于半独立状态的阿扎尔自治共和国,迫使其领导人阿巴希泽流亡莫斯科。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萨卡什维利,他随后把目标转向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5月底,格当局以打击走私为名,在南奥塞梯设立检查站,派遣军队进入,多次与南奥塞梯的武装人员交火。8月12日,格、南双方相互用重型武器炮击,造成多人伤亡,事态发展随时有失控的危险。由于南奥塞梯与俄罗斯接壤,俄不希望看到南部边界出现混乱,指责格当局挑起冲突,并呼吁以政治方式解决问题。萨卡什维利也明白,有俄罗斯这个障碍,格要解决分裂问题就难上加难,他说:“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实质上是俄格关系问题。”的确,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不是阿扎尔,这两个地区民众的独立意愿非常坚定,武装部队都已做好应战准备,他们甚至扬言如果爆发战争,将会让格当局尝到十年前那样的“苦果”。
  
  掺进了美国因素
  
  现任总统萨卡什维利曾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过,与美关系密切,他的上台美国人是帮了大忙的,甚至有人戏称格总统是“美国制造”。上台后,萨卡什维利将“西靠”定为外交的主旋律。今年2月底,萨卡什维利访问美国,得到2亿美元的援助,格因此成为美国援助最多的独联体国家,甚至连格政府高层官员的工资都是由美国大亨索罗斯的基金会提供。此外,美国还帮助格培训特种部队,在第一阶段培训计划完成后,今年又开始为期五年的第二阶段计划。
   近期格议会又通过了一项决议,指责俄维和部队事实上成为“冲突的一方”,请求国际社会帮助和平解决危机。此后土耳其表示,准备积极参与驻格维和部队“国际化进程”,言下之意是北约可能参与该地区的维和任务。而独联体是俄传统的势力范围,俄不能容忍美国及北约挤压其西部战略空间之后,再在其南部扩大影响。“阿扎尔事件”之后,俄一些媒体批评政府缺乏明确的独联体战略,从而导致俄对格的影响力下降。普京总统也指出,如果俄“缺乏有效的独联体政策”,“这一空间将被更积极的国家所填补”,独联体有“走向消亡”的危险。苏联解体后,俄在格有四个军事基地,根据1999年俄与欧安组织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协议,俄需尽快从格撤军。目前俄已撤出两个军事基地,但还保留阿哈尔卡拉基和巴统两个军事基地。格要求俄军在三年内从格撤出,而俄方则坚持撤军需要11年的时间,双方多次谈判均无果而终。虽然格高层一再保证,俄军撤出后不会有第三国军队进驻,但俄方还是担心美国会乘虚而入。
   格鲁吉亚原本打算今年秋天邀请普京访格,届时签署两国关系的框架协议。但俄外交部已明确表示,普京今年没有访格的计划,拒绝了格方的邀请。
  
  剪不断,理还乱
  
  虽然格俄“冤家路窄”,但是两国毕竟曾是“兄弟”,在历史、文化、宗教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很深的渊源,更重要的是格经济对俄的依赖很大。成千上万的格鲁吉亚人在俄打工,每年寄回格的外汇就有十几亿美元。格能源完全依赖俄罗斯,只要莫斯科一变脸,格鲁吉亚就会生活在黑暗与寒冷之中。因此萨卡什维利对俄虽然心存不满,但也不敢使两国关系彻底破裂。
   另外,由于近年来美国在反恐和伊拉克等问题上有求于俄罗斯,而且美在格的最大利益是建成美公司主导的里海石油管道工程,因此它不希望格局势出现动荡。萨卡什维利8月初访美时曾寻求美的支持,但美国的表态很中庸,没有表示出太多的亲格疏俄。美建议格要与俄通过谈判缓解地区紧张局面。因此萨卡什维利访美归来后,态度有所转变,他放言,格鲁吉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不希望境内发生大规模冲突,并表示格从来不准备用武力对待俄游客。他还请求乌克兰作为中间人,帮助调节紧张的格俄关系。现在萨卡什维利正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将俄视为阻碍国家统一的“眼中钉”,另一方面格的经济发展又离不开俄的帮助,因此他的对俄政策就只能在强硬与妥协之间摇摆。但总体上看,格正利用西方的援助与支持,逐渐降低对俄的依赖程度,格对俄的离心倾向将会越来越大。
  
  阅读背景
  格鲁吉亚与苏联
  
   1921年2月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格鲁吉亚。1922年3月,格鲁吉亚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作为该联邦成员加入苏联。1936年12月,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4月,格鲁吉亚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1993年10月加入独联体。1995年8月,通过新宪法,定国名为“格鲁吉亚”。
其他文献
看看这张压题照片。上面的“老大”和他的“随从”及“保镖”们,是不是个个都很“酷”?  不要以为这是警匪片中的镜头。  照片上的主角,是我国赴伊拉克复馆小组组长、前驻伊拉克大使孙必干,荷枪实弹的是负责保卫复馆小组的武警战士。这是2004年6月20日,他们奉外交部指令,正从巴格达的驻地———曼苏尔饭店出发,前往韩国驻伊拉克使馆就韩国公民金善日被伊拉克武装扣为人质一事表示慰问。同时,鉴于中国复馆小组已有
期刊
6月10日,由大明星布拉德·皮特和安吉莉娜·朱丽主演的《史密斯夫妇》在全球公映。不过在《名利场》杂志看来,这部电影的真正灵感取材于两年前。  2003年7月初,美国的“情报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美国前驻伊拉克大使威尔逊作证说,有关萨达姆从尼日尔购买核原料的情报是假的。这使得布什政府陷入被动。但不久,《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披露了一条惊人消息:根据白宫官员提供的情报,40出头、风姿卓约、身材窈窕的
期刊
这本书预测今后二三十年世界局势    董必武同志上个世纪50年代末访问东德时曾对笔者说过:读书要抓住重点。一本五六百页厚的大部头书,如果把它的中心思想压缩写出来,也不过是一页半纸的篇幅。读了施密特新著《未来列强》,颇感这是一部本可以写成厚五六百页大部头书的浓缩本。该书中文版只有十万字左右,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涵盖了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重大的战略问题。  年逾85岁高龄的施密特曾担任过八年德国联邦总理
期刊
美国关于安理会改革的基本立场    2004年12月,美国国会成立了一个由两党精英组成的“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特别工作组”(金里奇—米切尔特别工作组),该小组于2005年6月15日出笼了一份名为《美国利益和联合国改革》的长篇报告,明确表示:安理会的扩大应提高安理会的效力,并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把注意力从安理会的效率和依照《联合国宪章》采取行动的能力上转移走。该小组还特别提出,任何安理会改革都应“达及以
期刊
有迹象表明,美国又要从战略层面调整对华政策了。由于美国国内对此意见还不尽一致,同时从政府层面上看,美国并没有明确改变中美关系的战略定性,因此,中国国内对此的反应有些平淡。不过,三个方面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判断。    主观上:有强烈意向    近来,美国政界、学界和舆论界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话题非常流行。主流杂志《大西洋月刊》6月号发表知名政论家罗伯特.D.卡普兰题为《我们应如何与中国作战
期刊
2004年8月15日,有一个人的命运走到了至关紧要的十字路口。这一天委内瑞拉举行了一场全民公决,时代“独行者”,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获胜,连任总统。  刚过完50岁生日的查韦斯雷厉风行、个性鲜明,深受委内瑞拉下层老百姓爱戴。由于敢对西方国家说“不”而被誉为卡斯特罗的接班人。6月3日,委内瑞拉全国选举委员会宣布,反对派征集的签名已超过了宪法规定的最低门槛,可以申请进行关于罢免总统的全民公投。这一
期刊
最近令欧洲国家头疼的事接二连三,搅得欧洲人真有些招架不住了。第一件是《欧盟宪法条约》批准进程陷入危机。最近,卢森堡的公决结果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线希望。卢森堡成为第13个批准宪法的国家,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欧盟国家愿意接受该条约。德国(欧盟宪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西班牙等国因而加大了挽救宪法的力度。然而不幸的是,欧盟宪法的命运靠卢森堡这样的小国是改变不了的。已宣布推迟公决的英国、捷克、丹麦、爱尔兰、葡
期刊
利德尔·哈特是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和记者。他在《战略论》一书中,通过对西方2500多年来大量战争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路线”理论。他指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历史反复证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该书初版于1929年,当时名为《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出了增订本,改称为《间接路线战略》,到1954年再次修订,书名最后定为《战略论》。此后,该
期刊
案例一  “空巢老人”:但愿悲剧不重演     据悉,75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又据报道,日前,在上海某居民小区又发生一桩令人感慨之事:一位老太太在家中突然去世,数日后才被人发现。据邻居介绍,老人的老伴两年前去世,子女平时也很少来。  这些悲剧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空巢老人”(身边无子女,又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忧
期刊
“在‘铁腕统治’传统悠久的拉美,如果民众对民主丧失了信心,或者认为民主会破坏稳定,许多人将更怀念独裁统治时期的安全”。   委内瑞拉的这种民主怪圈值得拉美国家深思。  8月15日,委内瑞拉就现任总统查韦斯是否应“下台”举行全民公决。结果,查韦斯获得了绝对多数胜利,他将一直执掌总统大权至2007年1月任期结束。    何以被迫公决?    查韦斯,这个前陆军中校自1992年发动未遂军事政变以来,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