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LB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工留城对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7省市的实地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个人特征,住房类型、有无农地、社会保险状况等经济因素,子女读书地和配偶工作地等家庭及社会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农民工工作地、在城市居住时间和就业状况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
  关键词:农民工;留城意愿;个人特性;经济因素;家庭及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81;F24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0)05-0037-07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ural MigrantWorkers’ Desire to Settle in the Cities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even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y
  DUAN Zhi-gang, XIONG Ping
  Project Team on the a Amount of Migrant Workers the Cities Can Contain and Its Evolution Law
  (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The rural migrant workers’ desire to settle in the c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alysis results based on spot survey on seven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y of China show that the desire of migrant workers to settle in the cities i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x, age,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so on,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type of housing, land, social security and so on, and family and social factors such as the place for their children to study and working places of their spouses, however,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working place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their staying time in the cities and employment state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desire to settle in the cities. 
  Key words: rural migrant workers; desire of settling in citie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factor; family and social factor
  
  
  一、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主要是指户籍身份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力。[1]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的劳动大军,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农民工的总规模已经从2008年的1.4亿增加到1.5亿,[2]这些农民工一部分会留在城市,一部分依然会流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还有一部分可能最终会返回农村。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定有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因此,研究农民工留城意愿对解决农民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已经不少,研究的方向基本可以分为户籍制度和农民工意愿两方面。蔡昉[3]、刘传江[4]、陆益龙[5]、朱宇[6]等认为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工留城的主要因素;熊波、石人炳[7]通过对武汉的实证分析认为职业类别、收入状况和住房状况对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显著;蔡玲、徐楚桥[8]通过对武汉主城1 400名农民工的调查发现职业对于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最大,教育、婚姻和家庭状况对于农民工的留城意愿也有较强的影响;姚俊[9]对苏南三市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正规就业、在城打工时间对农民工留城有影响,购房能力、居住现状与社会支持网对农民工留城没有影响;黄乾[10]通过对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昆明五城市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民工的年龄、就业状态、月收入、农村土地、住房情况、养老保障状况及社会融合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影响,而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资本对留城意愿没有影响。但这些研究一般只局限一个城市[7、8、11、13]或者几个城市[9、10、12],缺乏建立在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调查基础之上的深入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利用对江苏、山东、湖南、河南、陕西、四川、重庆七省市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段志刚,熊 萍: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
  1.变量选取
  (1)因变量。本文研究的是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因变量是农民工留城的意愿,用“您是否打算留在城市定居”来衡量,“是”表示愿意留在城市,“否”表示不愿意留在城市,分别用虚拟变量1和0表示。
  (2)自变量。自变量分别用个人特性、经济因素、家庭及社会因素来表示。个人特性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和职业;经济因素包括收入、就业状况、城市的住房类型、农村是否有耕地、参加社会保险状况;家庭及社会因素包括子女、配偶在城市还是农村、参与社会团体活动情况、在城市居住的时间和工作地区。具体变量及赋值见表1。
  
  2.研究假设
  (1)个人特性。男性一般被赋予比女性更多的事业心和责任,因此男性比女性留城意愿更强烈;青年人具有冒险精神,适应能力较强,愿意接受新的事物,留城的意愿比年老者更强;单身者由于没有太多的牵挂,比已婚者留城意愿强;职业层次和文化程度比较高的,能力强、地位高,在社交和就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而其留城意愿强烈。
  (2)经济因素。农民工收入水平高,能够承受城市生活各项开支,能够享受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活动,留城意愿更强烈;农民工就业有保障,拥有各种社会保险,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住房条件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优越,留城意愿也会更强烈;农地是农民工在农村的生活来源,当农民工在农村有农地时,留城的意愿相对较小。
  (3)家庭及社会因素。配偶或者子女都在城里,会减少返回农村的成本,家人习惯了或者追求城市生活时,农民工留城的意愿会很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时间长,对城市已经有了一定的归属感、认同感后,留城意愿也会比较强。此外,将山东、江苏作为东部地区,湖南、河南作为中部地区,陕西、四川和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不同地域的差别也可能是影响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因素。
  三、调查与统计分析
  1.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吸纳农民工容量及其演变规律”课题组在江苏、山东、湖南、河南、陕西、四川、重庆七省市的调查。课题组于2009年12月~2010年3月,在七省市共发放农民工调查问卷1 100份,回收1 006份,回收率为91.5%。其中江苏、山东、湖南、河南、四川、陕西各100份,重庆406份。从性别上,男性占56.66%、女性占总样本的43.34%;从年龄分布来看,15~25岁、25~35岁、35~45岁、45~55岁、55岁以上的分别占24.55%、38.87%、24.65%、10.74%、1.19%;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分别占15.10%、52.88%、22.17%、8.85%;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者占26.94%,已婚者占73.06%;从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地区占19.9%,西部地区占60.2%。
  2.交叉表分析
  
  (1)个人特性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在影响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个人特性中,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和职业都与留城意愿有显著关系。从性别上看,女性留城的比例高于男性,从年龄上看,青年人留城意愿比老年人强烈;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者留城意愿明显高于已婚者;从文化程度上看,学历层次越高,留城意愿也越强烈;从职业状况来看,老板的留城意愿最强,而最低的是小老板。 
  (2)经济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就业状况与农民工留城意愿不显著,这说明农民工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与留城意愿没有明显关系,而收入、住房类型和保险状况与农民工留城的意愿有显著关系。从收入上看,收入与留城意愿成正比,收入越高,留城意愿越强,月收入在2 500元以上的留城比例最高,为68.3%;从住房类型上看,自己购买房子的农民工留城比例最高,为88.2%,城市没有住房,需要回家居住的留城比例最低,仅为30.3%,说明农民工住房条件越稳定,留城意愿越强烈;从农地情况来看,没有农地的农民工比有农地的农民工留城意愿强烈,说明农地是影响农民工留城的因素之一;从社会保险状况来看,若单位为农民工办理了保险,则他们的留城比例高于没有办理保险的,享有保险的农民工留城意愿为58.1%。
  (3)家庭及社会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子女读书地、配偶工作地、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对与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关系,而在城市居住时间和工作地区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从子女读书地和配偶工作地情况来看,有子女在城市读书或者配偶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留城意愿相对较高;从参与社会团体活动来看,参与社会团体越多,留城意愿也越强烈。此外,从工作地来看,东部地区农民工留城意愿比中西部低,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生活成本较高、竞争压力较大。
  
  3.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交互表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民工留城的意愿指明了一定的方向,将交互分析中显著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就个人特性、经济因素和家庭及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统计结果(见表5)。
  
  从模型1中可以看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婚姻状况也显著,但是婚姻的两个因素之间并不显著。具体而言,男性留城意愿是女性的0.645倍,男性留城意愿不及女性;年龄上,留城意愿与年龄成反比,35~45岁和45~55岁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分别是15~25岁间和55岁以上的0.384倍和0.323倍;文化程度上,农民工留城意愿随学历水平的提高而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的留城意愿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2.432倍;职业上,老板留城意愿最高,雇佣者留城意愿只有老板的0.368倍。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经济因素,住房类型、有无农地、保险状况均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而收入内的因素之间并不显著。住房类型上,自己购买房屋的农民工留城意愿是住出租房的农民工的7.945倍,说明房屋对农民工留城有显著作用;有无农地上,没有农地的农民工留城意愿较强,有农地的只有前者的0.634倍;保险状况上,办理保险的是没办保险的1.466倍。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家庭及社会因素,子女读书地和配偶工作地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参加社会团体活动也显著,但参加社会团体活动次数与留城意愿并不显著。子女读书地和配偶工作地上,子女在农村读书的农民工留城意愿是子女在城市读书的0.409倍,配偶在农村工作的是配偶在城市工作的0.6412倍,说明子女读书和配偶工作的地方也是影响农民工留城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住房类型、有无农地、社会保险状况、子女读书地和配偶工作地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性别上,女性留城意愿比男性强,这可能因为,男性在社会上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工作压力大、焦虑感强,因而选择回乡;而女性羡慕城市繁荣,留城的主要目的是体验城市生活,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女性定居城市的意愿高于男性。[10]年龄上,表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青年人留城意愿比年老者留城意愿高,这可能是因为青年人与老年人在社会追求和生活品质上有明显的差别,青年人由于经常在城市务工,对农村相对陌生、对城市有更强的归属感,也更向往城市的生活;而年老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险,适应能力较差,更愿返回农村。文化程度上,学历层次越高的农民工留城意愿越强烈,这可能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在城市能够找到相对较好的工作,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留城意愿也较强。职业上,老板的留城意愿最强,这可能是因为老板在城市中收入水平高,社会地位高,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因而留城意愿高;而雇员、小老板等在城市生活中收入不高,且工作具有不稳定性,生活压力大,留城意愿也相对较低。
  住房的社会保险上,住房条件好、享有社会保险的农民工,能较好承担各种风险,并且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因此留城意愿也较强。有无农地上,无农地的农民工留城意愿相对较高。农地是农民在农村生活的根本,没有农地意味着农民工在农村失去了生活的重要来源,因而会选择进城务工;而有农地的农民工基于对土地的热爱,回乡意愿较强烈。
  子女读书地和配偶工作地上,子女读书、配偶工作在城市则能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家庭生活更美满,共同生活在城市中可能会在城市中形成一定的关系网络,拥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因此,留城意愿也较强。
  2.讨论
  农民工是我国的一群特殊群体,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民工将会消失,大部分的农民工会转化为城镇居民。而研究影响农民工留城的意愿是实现农民工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重要前提,本文对农民工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并没有涉及户籍制度这一深层次的因素,而只是将其作为外生变量。实际上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工留城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才导致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城镇居民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上的待遇。
  此外,在农民工留城意愿的研究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是影响农民工留城的重要因素。农民工普通学历层次较低,71.98%农民工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因此,政府应当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减轻农民子女上高中、大学的费用。此外,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的比例较低,45.83%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
  (2)社会保险是加速农民工留城的重要基础。只有解决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农民工留城才会成为可能。因此要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全面覆盖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3)农民工的农地会对农民工留城产生影响,土地是维持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或者转让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报告[J].改革,2009(2):5-27.
  [2] 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10(1):2-10.
  [3] 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41-49.
  [4] 刘传江,程建林.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9(10):66-72.
  [5] 陆益龙.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49-162.
  [6] 朱宇.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其制约机制[J].南方人口, 2004(3): 21-27.
  [7] 熊波,石人炳.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07(2):52-57.
  [8] 蔡玲,徐楚桥.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46.
  [9] 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9(9):96-101.
  [10] 黄乾.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五城市调查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21-27.
  [11] 王桂新,陈冠春,魏星.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2):2-11.
  [12] Cai Hea,Wang J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igration intentions of rural work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8):157-171.
  [13] 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7(1):22-29.
  (编辑:夏冬;校对:朱德东)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饮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使用2005年全国大样本调查获得的loo个村和800个农户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农村饮水类型较6年前有了较大的改观,七成以上的农民对饮用水的情况比较满意;但是,“打井压水吃、机井抽水吃”的村庄比例仍然占到40%以上,而饮水设施投资大部分依靠村自筹,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投资仅占一
期刊
摘要:根据2009年中、2010年初和2010年中对全国246村3656农户的3次调查与回访资料,对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家电下乡政策的惠农效应初步显现,农户购买下乡家电的数量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所改善;同时,补贴兑付程序相比以前更加简易,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评价高;但下乡家电质量等问题也逐渐在增多,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满意度和对下乡产品的信任度有所下降。为进一步实施好家电下乡政
期刊
摘要:保险理论界在20年前曾就“保险究竟是一种什么商品”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激烈争论,然而多年来一直没有定论,保险劳务商品论和保险非劳务商品论这两种对立观点共存至今。保险劳务商品论和非劳务商品论的对立根源,在于前者立论出发点是保险公司职能的有用性,而后者是保险职能的有用性。劳务商品论的理论局限影响到保险实务和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保险的商品性是保险分配关系的实现形式,而保险并非劳务商品。  关键词:保险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二元货币市场结构的扩展,重构我国的IS—LM模型,得出IS、LM曲线斜率均为负的假定;利用1990—2008年统计数据,对我国IS—LM曲线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支持我国LM曲线斜率为负的假定。我国LM曲线向左上方倾斜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要采取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或者直接调节利率的方式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而非通过债券市场调节货币供应;二是金融市场结构不是简单的货币
期刊
摘要: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当是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不应理解为消费品个人所有、私有制或者生产资料脱离价值形态的单纯物质形态的个人所有,而应当理解为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其他贡献实际确立其所有权的个人所有制。当前的国有制仍然是政府部门或机构所有。应当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为基本方向
期刊
摘 要:对武汉市8所高校1 6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最突出的动机是自我实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教育对其创业意向有影响,而他们对学校的创业教育并不满意;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和知识技能支持,而创业者本身最需要的素质是自信、有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自身主客观条件、家庭背景、外部环境都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影响:女生总体创业意向低于男生;学校、专业、年级、籍贯对大
期刊
摘要:网络效应、语言的政策性和语言滥用的市场失灵使语言的公共产品属性进一步强化。语言是公共产品但不是纯公共产品,宜采用以政府供给为主、其他主体供给为辅的混合供给方式;语言的使用主体具有层次分明的特点,因而语言的供给要采用分类供给形式;作为公共产品的语言,其供给过程要充分考虑使用主体的偏好和意愿;语言的调整是制度变迁的一种体现,要充分考虑到语言调整的路径依赖性,并将其纳入到制度变迁的成本中予以考虑。
期刊
摘要:在环境规制的约束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往往与企业选择的环境战略有关。拥有过程创新和执行修改能力、跨职能管理和整合利益相关者的组织能力的企业,如果选择机会追求型的企业环境战略,则可通过环境技术创新和产品管理为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实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力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环境规制;机会追求型环境战略;企业竞争力;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九龙坡区在重庆主城都市圈中最具城乡并存的典型特征,是重庆市首个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试验区。九龙坡区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如公共服务均衡化、“四规叠舍”(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和市民化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九龙坡模式”依然面临一些难以破解的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如政策供给不足所导致的“有动力而无能力统筹”问题。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必须改革土地
期刊
摘 要: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并非仅指农民工单方面融入城市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接纳和认同的过程。农民工城市融合度的测量应该从城市层面和个体层面两个层次进行。其中,城市层面的城市融合包括政策融合和总体融合两个方面:政策融合是从城市与农民工相关的政策角度去测量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状况,总体融合是从整个城市农民工总体来评价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状况;而个体层面,既要考察农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