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建合一”独柱大悬臂高架车站设计要点研究

来源 :铁道勘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_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跨座式轨道交通领域中的“桥建合一”独柱大悬臂高架车站结构抗震冗余度低,涉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两个领域的建筑、结构、桥梁等多个专业,目前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等问题,以多个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该结构体系的特点及材料选择、设计标准和抗震设计方法、基础模拟方式、盖梁的次弯矩和扭矩、钢屋盖对整体结构影响等5个设计要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在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的高烈度地区,采用钢-混组合结构可获得更优的性价比;(2)从结构的安全可靠出发,计算模型中基础模拟宜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并采用较“小震弹性”要求更高的抗震性能化设计;(3)钢屋盖对整体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悬挑盖梁根部的次弯矩和扭矩影响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结合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高架区间轨道梁桥设计体会,系统地介绍标准结构体系和跨度的选择、墩型及横断面设计、特殊节点桥设计等高架区间轨道梁桥总体设计方案.结合芜湖城市特点和跨越点实际情况,基于安全合理、绿色环保、经济美观、结构创新的理念,提出连续刚构PC轨道梁桥、钢-混凝土结合轨道梁桥、连续钢桁轨道梁桥、2-70 m单轨组合桥等新型跨座式单轨桥梁结构,将PC轨道梁跨度提高至30 m,采用多种特殊轨道梁桥结构替代梁上托梁结构跨越高等级道路和铁路,减小结构高度的同时降低15%~20%的综合造价.
潍坊跨座式单轨1号线在市区火车站附近与既有铁路交叉,周边建筑密集、地下人防工程众多,且通道内分布有多条铁路线,如何处理好复杂城市环境下单轨线路和铁路交叉关系成为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调查、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影响线路走向和交叉方案设置的控制因素,研究4种线路走向方案;经定性比选分析,对可行的沿青年路方案和沿白浪河西岸方案进行深化研究;通过线路平、纵断面设计,结合经验总结分析,确定采用沿青年路方案.之后对单轨上跨、下穿铁路方案,从工程情况、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对城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结构形式较多,独柱式大悬臂高架车站因其结构整体性好、占地少、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轨道交通高架独柱车站较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对钢-混组合高架独柱车站研究较少.通过总结在建跨座式单轨制式中钢-混组合高架独柱车站设计的结构设计标准和原则,分析不同烈度区的构件尺寸和工程造价,统计分析影响高架独柱车站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各设防烈度下,上部结构的钢材占总工程造价的50%以上;在7度区(0.10g)及以下烈度区,优化钢结构和组合结构尺寸,可显著降低工程造价;在7度区
跨座式单轨作为一种经济实用、环境友好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逐渐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多元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结合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设计施工经验及连续刚构体系轨道梁的受力特点,以3×30 m连续刚构轨道梁桥为例,建立轨道梁-桥墩-基础一体化空间结构模型,分析连续刚构体系轨道梁采用实心截面的技术可行性,并对比实心截面和空心截面工程数量的差异.研究表明:采用实心截面后,各项设计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与空心截面相比,采用实心截面后,成桥阶段轨道梁跨中竖向位移减小75%;对3×30 m跨度而言,采用实心截面使轨道梁混凝土
受江河自然分割,滨江城市空间布局、人口用地、交通出行特征等与平原城市有明显差异.为深入研究滨江大中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要点,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融合发展,从分析江河文明与城市发展关系入手,以芜湖、南充和吉林等城市为例,系统总结滨江城市空间布局特征、城市规划及发展趋势,采用聚类分析和大数据分析法,研究滨江城市交通需求特征,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滨江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要点,主要包括:①加强沿江轴线辐射,覆盖主要客流走廊;②突出公交骨干作用,统筹综合交通布局;③强化过江通道能力,加强两岸
目前国内单轨交通票务系统大多采用传统地铁AFC模式,存在系统复杂、造价高、维护难等问题.为研究适用于单轨交通的智慧化票务系统,对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发展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智慧单轨“降本增效”的建设理念,研究单程票“去卡化”、设备轻量化以及票检安检一体化3个优化方法.研究表明,取消传统可回收式IC卡单程票可降低成本和简化管理,采用多功能自助售票机和新型检票机可降低终端设备空间占用率,引入票检安检一体化设施可达到效率和安全的平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述优化方法后,可达到降低运维管理成本、提升出
为有效解决跨座式单轨车辆基地室外管线综合设计中面临地下构筑物多而大、管线种类和数量繁多、管线互相干扰等困难,应用BIM技术开展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基地管线综合设计,建立包含跨座式单轨车辆基地地下构筑物、各专业管沟等信息的BIM模型,以直观反映基地内各类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地下构筑物间的空间关系;并研究部分管线合并共沟设置方案,从而解决跨座式单轨车辆基地室外管线综合设计中的困难,形成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基地室外管线综合设计方案,最后总结跨座式单轨车辆基地室外管线综合BIM技术应用的流程和经验.
为解决轻型跨座式单轨正线载客道岔适用性等问题,提出一种单轨道岔设计方法,并用此方法设计出跨座式单轨换梁型R=100 m道岔.首先通过研究文献,选择合适的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和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增量,结合运能情况,选择道岔半径为100 m,非载客速度为29 km/h,离心加速度为0.65 m/s2;载客速度为23 km/h,离心加速度为0.42 m/s2,离心加速度增量为0.3 m/s3,可满足规范要求和项目需要.另外,选择旋转作为道岔梁的运动方式,建立模型并利用有限元对结构强度进行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调整
车辆段是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车辆段布置对节约用地、优化运营组织、提升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跨座式单轨车辆的修程修制、检修工作量以及检修工艺流程,以确定车辆基地的规模和初始布置;根据车辆基地平面设计原则,综合单轨车辆及其道岔类型、跨座式单轨特性,以优化内部运营组织、节省工程投资及节约用地;通过分析以运用库为中心、检修库为重点、其他库跟随、牵出线为中转的图形特征,检修线“朝八晚六”和运用线“早出晚归及早晚高峰集中发”的运营特征,以研究车辆段平面布置具体方案.综上,总结出方案
为解决轻型跨座式单轨缺乏适用道岔等问题,根据行车需求、车辆参数及限界要求等,结合部分单轨道岔研究成果以及跨座式单轨、地铁、铁路相关设计规定,对换梁型道岔和枢轴型道岔进行产品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确道岔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结构组成、主要部件研究要点以及道岔制造及安装精度要求.(2)确定道岔容许通过速度、曲线半径、转辙角、转辙量及转辙时间等主要参数的计算或取值方法.其中,配线、车场线道岔的侧向容许通过速度分别控制在15~40 km/h、5~15 km/h;换梁型道岔曲线半径与侧向容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