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外多光子离解氟里昂22生成电子激发态C2自由基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
【出 处】
:
中国激光
【发表日期】
:
1985年12期
其他文献
Comparison Study of Two Commercial Spectrometers for Heavy Metal Analysis of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以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为原料, 硅烷偶联剂(KH-550)作为交联剂首先合成了氨丙基纳米二氧化硅(Nano-APSG), 然后加入有机功能试剂季磷盐(COOH-Ph-CH2-P(C6H5)3Br)通过有机合成反应合成有机功能试剂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材料(Si|(CH2)3-NH-CO-Ph-CH2-P(C6H5)3Br), 利用红外、 粒径、 热重分析等对结构进行了表征。 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此有机功能试剂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材料对水中Cr2O2-7离子的吸附行为, 考察了吸附的最佳pH、 震
空间光束在增益介质中相互干涉,产生空间烧孔现象,形成增益光栅。通过四波混频作用形成的增益光栅具有自适应性、自调Q 性和空间滤波能力,能够得到全息的共轭输出。但其都起始于腔内的自发辐射,自发辐射容易受到抽运的影响,而且带宽很宽,导致输出的频率会有一定的波动。实验可知,在基于增益光栅的自启动单频调Q 激光器中,采用外部注入单频窄线宽的种子源引导形成增益光栅,可获得锁定在种子光频谱范围内的稳定的单频调Q 脉冲输出。对
采用飞秒激光脉冲研究聚苯基喹恶啉共轭有机高聚物薄膜中由法布里-珀罗效应产生的光谱的干涉条纹结构,并通过改变脉冲的峰值功率,测到的光谱条纹结构的变化,说明是依赖光强的非线性折射率的变化引起了干涉条纹的改变,通过平均功率不变只改变脉冲峰值功率方法,验证了热效应在干涉条纹的变化中不起主导作用。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wo-photon microscopy (TPM) transforms biomedical research, allowing nondestructive high-resolution fluorescent molecular imaging and label-free imaging in vivo and in real time. Here we review the recent advances of TPM technolog
利用组态相互作用理论和参数外推法,计算了KrVI离子4s~24p—4s4p~2、4s~24p—4s~24d和4s4p~2—4p~3跃迁的能级、谱线波长和振子强度。与已有实验结果比较表明:波长的理论计算值与观测值在0.7A内很好符合,振子强度的理论计算值较大的跃迁均是实验中观测到的跃迁。
基于分层散射介质传输模型的概念,建立了综合考虑非线性光学效应、湍流扰动及粒子散射的飞秒激光云雾传输模型。利用该模型数值模拟了大气湍流和粒子散射等大气扰动类型对飞秒激光传输成丝动态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湍流能使脉冲形状产生不规则变化,对自聚焦成丝过程中的脉冲能量流动有重要影响;粒子散射可以使脉冲能量明显衰减,从而影响光丝的形成过程;飞秒激光在云雾环境中传输时,粒子数浓度越高,粒子半径越大,则形成光丝的长度越短,成丝过程中能量衰减越快,脉冲能量的总衰减量越多。研究结果可为真实大气条件下飞秒激光实际应用
基于气相传输法制备具有六方对称截面棒状的氧化锌样品,在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进行结构表征后,室温下以中心波长为355 nm的纳秒脉冲激光激发,研究激励光强变化对其紫外受激辐射特性影响。实验中发现,当激励光功率密度提高至225 kW/cm2左右时,在宽谱自发辐射背景中初步观测到中心波长为393 nm的低阈值、高Q值的受激辐射;此时,进一步提高激励光功率密度,辐射光强会迅速提高,辐射模式与波长基本稳定;继续提高激励光强至450 kW/cm2左右时,受激辐射光强随激励光强的增加呈饱和现象,辐射模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