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早期脑水肿家兔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磁共振成像结果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123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在严重烫伤早期合并脑水肿家兔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以故与磁共振成像(MRI)信号变化的联系,探讨严重烫伤早期脑水肿水的跨膜转运特征、方法将3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及烫伤组(30只),其中烫伤组家兔均造成50%TBSAⅢ度烫伤(经病理切片证实存在脑水肿)。伤后1、2、3、4、5、6h,烫伤组家兔(每时相点5只)行MRI颅脑检查并动态检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烫伤组家兔取额叶、颞叶及顶叶皮质.基底节区及小脑组织,采用兔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分别检测AQP4篮门和AQP4 mRNA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家兔同上进行检测,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AQP4蛋白与ADC值进行一元线性相关分析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伤后6h内烫伤组家兔MRI图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扩散加权成像)未见明显改变,伤后4~6h烫伤组家兔脑组织各部化中ADC值均明显降低(F值为0.492~2.271,P值均小于0.05).烫伤组家兔伤后2~6h脑组织各部位中AQP4蛋白表达趋势大体一致,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164±0.022~0.247±0.018),其中伤后311或4h达高峰(0.237±0.042~0.306±0.026),F值为2.420~11.439,P值均小于0.05。AQP4蛋白在脑组织各部位的表达均与相应ADC值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其r值为-0.489~-0.337,P〈0.05或P〈0.01,烫伤组家兔伤后各相点脑组织各部位中AQP4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值为39.992~238.584,P值均小于0.05),伤后2h达高峰,且在脑组织各部位表达趋势大体一致、结论家兔严重烫伤后早期脑水肿(伤后6h以内)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AQP4可能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生要作用.ADC值对于反映AQP4变化,进而无创、便捷评估脑水肿发展状况可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与传统生理盐水复苏相比较,探讨3%高渗盐水在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44例(男33例,女11例),分为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24例)、3%高渗钠复苏组(HS组,20例),经静脉通路输入相应复苏液体,同时进行规范的抗休克治疗。监测液体复苏前后心率、平均动脉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阵发性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KD)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富脯氨酸跨膜蛋白2(PRRT2)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专业门诊就诊的PKD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共入选10例PKD患儿,均为男性,其中4例患儿为4个PKD家系中的先证者,其余6例为散发病例。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和家系受累成员外周血,采用PCR和Sanger
目的探讨^90Sr防治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用^90Sr敷贴器按照0、5、10、15Gy剂量照射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Fh。照射后24、48、72h,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型胶原浓度。评价34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40例瘢痕疙瘩患者及114例外科手术后瘢痕预防患者应用^90Sr照射治疗的效果,并经HE染色对比正常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
腋窝位于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肩关节下方,深度烧伤后容易出现蹼状瘢痕挛缩畸形。2009年3月-2011年2月,武警江西总队医院烧伤整形科应用筋膜瘢痕瓣五瓣法修复19例患者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效果满意。
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足部深度烧(创)伤患者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9~43岁。致伤部位:拇趾背侧8例、跖趾关节5例、拇趾残端2例。致伤原因:热力烧伤3例、电烧伤5例、化学烧伤3例、车祸伤2例、摩擦伤2例。损伤范围3cm×3cm~6cm×4cm,均合并肌腱、神经及骨组织损伤或外露。
细胞行为包括细胞的黏附、形貌、排列、活性、分化、迁移及合成ECM等。因为细胞行为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所以在体外构建模拟细胞自然生长环境的结构,即纳米级结构,对于诱导细胞的正常行为十分重要心。。利用近年发展起来的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组织工程纳米纤维支架,经大量实验证实可模拟ECM结构并使其具有类似的功能。因此,深入了解根据不同参数构建的纳米纤维结构对细胞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