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级大震的未解之谜和启示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52552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汶川大震揭示的最重要、最突出的科学观测事实①观测到了汶川大震“奇异”的地震初始破裂的波形;②获取了近场地震观测资料和388个强震动台站合格的观测记录,最大峰值加速度记录为957.7cm/s2;③首次获得了前所未见、鲜为人知的板内压性(逆冲)-压扭性大震形成的大规模、组合式的地表破裂带,即NE向主中央断裂带的地表破裂带,NW向小渔洞次一级地表破裂带,NE向主边界断裂的地表破裂带及山前地表破裂带;④获得了由GPS、INSAR观测的地震形变场、位移场图像;⑤获得了与大震有关的紫坪铺水库地震活动性资料;⑥获得了
其他文献
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本部对活断层长期评价方法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汇总其研究的基本思路,于2010年11月25日向社会公布了《活断层长期评价方法报告(暂行版)》,现对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作
对长时间序列的背景地震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可以得到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这种方法不依赖天然地震及人工震源,仅利用台站记录的背景噪声就能得到地下结构,该方法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得地震活动性较低地区的地下构造。随着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应用,该方法会进一步提高地壳上地幔速度模型的分辨率。本文综述了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及其在中国大陆速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进一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破坏力巨大的2008汶川大地震发生在现今断层滑移及变形速率均很小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一个具有高倾角、铲状的逆冲构造体系,在15km以上具有高倾角(~70°),但在15km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