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学能力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去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发展各门学科自学努力的基础。本文根据学校语文课题组的教改实践,谈谈体会。
  关键词:激发兴趣 教给方法 拓宽渠道 培养习惯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呢?我们的做法是:
  1、课前五分钟演讲,为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拉开序幕。课前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演讲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2、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抓住学生的心理,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一个必要环节。我们设计的导语大致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趣味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寻珍觅宝。
  3、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触发点。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张合有序。尤其要保护和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和一般学生一样享受学习的乐趣。
  4、设计言简意赅的结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必要措施。我们设计的结语大致有:抒情型、评价型、激励型、发散型等。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课后继续求异和发现。
  二、教给方法:
  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们一旦掌握学习方法。即可收益终身,从而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不教”的教育思想。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需要教给方法。
  1、序列法。即安排有序的自学程序,让学生定向发展。例如:阅读课,可以安排为:自渎(课文)——自查(工具书)——自思(重点、难点)——自结(积累基础知识要点)——自评(章法技艺)——自练(各类习题)。当然六个环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为作用。
  2、发现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只有发现,才能有话可说,才能有问题可究,才能有所创新。
  3、暗示法。即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暗示,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使他们产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终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有意识的方向转化。
  4、定向法。即不断“刺激”学生,控制学生的学习方向。如曲误、设卡等,不断变更训练内容和形式。例如学生自学巴金的《灯》,文中“我们不是单靠吃米饭活着”一句,学生一读而过,就难以悟其内涵。教者可以设疑“难道真的如此吗?”启发学生挖掘,他们就会明白了,这句话旨在揭示在“黑暗的海上”,高尚纯真的情感之“灯”
  在人生道路上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的深刻含义。
  5、评价法。学生自学一个阶段,比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之后,要总结自己的学习效果,检测自己是否达标,这就是评价。评价的方法很多,有练习、检测、解决实际问题等。
  6、调整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调整就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不足之处加以矫正和补救。或者转变学习理念,或者调整学习计划,或者改变学习方法,或者加大力度等。
  7、迁移法。也叫作“训练迁移”或“学习迁移”。一般是指学生所获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运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效果较好。
  三、拓宽渠道: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囿于“一车一骡一条道”,而应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课内课外一齐抓。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在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中,我们按照:自学——研读——演练,三个阶段进行。“自学”主要是学生通过“读”“查”“注”“思”“议”五个环节,来实施学生能够自我达成的基层学习目标。“研读”主要是针对集体释疑和对文章的形式、内容展开讨论,老师适当点拨,以引发他们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之光,从而解决高层学习目标。“演练”,教师主要设计出一道道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去探索。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主要是检验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反馈并加以补救。
  其次以課外活动为辅助渠道。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有校内,也有校外;有具体的统一活动,也有个人的当地活动;有较单一的语文训练活动,也有结合其他学科的开放性、娱乐性的活动。我们主要抓课外阅读。
  抓课外阅读,一是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不能都是小说。因为学生用来课外阅读的时间必定有限。这就要求我们要依据课文,延伸扩展。如教《守财奴》,可以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郎台》;教《六国论》可以自渎《过秦论》等。再者要向学生推荐一些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之类文章。
  二是要解决怎样读的问题。除了课内外结合外,还要做到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如举办读书报告会,讲座,心得交流等。亦可组织书评、影评、办手抄报、摘录妙文佳句等比赛活动。
  四、培养习惯:
  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学习。我们主要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和“五个坚持”。
  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巩固的习惯,认真检测的习惯。
  五个坚持——坚持写教材分析的习惯,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坚持人生长跑(日记)的习惯,坚持建立学习档案的习惯。
其他文献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个大课题,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联系家庭与社会的桥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因此,班主任的品质和工作质量对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教育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学生健康成
摘要: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教学的方式也在进行着革新。随着学校多媒体套件的普及,教师们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但是多媒体上课有优点也有缺陷:比如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课件的对比度色彩,大小影响学生的视力等等。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将课件的使用时间,课件的字体,字号,色彩对比针对多个班级做了实验,并将结果选列出来以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课件制作,课件时间  随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已深入教育教学中,面对此轮新课改,对从教多年的教师,如何尽快适应,怎样尽快提高课堂和效益,这是摆在数以万计的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一、全面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快步入新课改行列,我一方面积极参
摘要: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改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识字、大量识字、轻松识字。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激发学生兴趣是小学识字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读写结合,把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并积极拓展课外识字环节。  关键词:识字教学 兴趣 个性 读写结合 课外拓展  小学识字教学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老师们都感觉到识字教
“新棉33B”是美国岱字棉公司与孟山都公司合作利用岱字爱字90与岱字50杂交,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育成的高抗鳞翅目害虫的抗虫棉新品种。该品种棉花可产生内源毒素,在棉铃虫等鳞翅目害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经常练习写作,可以巩固和发展听说能力。还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能促使学生勤复习、多思考。通过对一词一句的反复推敲。有助于提高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使用英语写作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一定的英语思维能力。英语学习就能产生一个相应的飞跃。因此。在高中阶段指导、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是不容等闲视之的。  关键词:表达能力
攀93—1是四川省攀枝花市农科所育成的丰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面质好的中熟小麦品种。一、特征特性 :攀93—1属于弱春性品种 ,叶色深绿 ,幼苗生长健壮、半匍伏 ,叶
摘要:环境造就人,农村偏僻、闭塞、经济欠发达,文化不发达;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今天,很多人疼爱孩子漫无目的,严重影响着新一代的健康成长,目前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老一代人(孩子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改变“疼爱”孩子的思想和方式。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心理 不健康因素 形成 对策  现代农村孩子一旦生下来就是“掌上明珠”,大多数都处于“4+2+1”人生活的家庭环境
教育精神是人类对教育的理性呼唤。从本质上说,教育精神是人的精神在教育创造活动中的体现,是教育价值的浓缩,也是教育本质力量的展示。从“历史性”看,教育精神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积淀;从“共时性”来看,是时代精神在教育上的生动折射;从“未来性”来看,教育精神反映了人类对教育理想永不厌足的追求。  一、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作为“使人成人”、教人高尚、智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