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及其致病菌株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病原,可以引起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疾病,而侵袭性疾病造成的负担和后果尤为严重。现阐述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的流行病学、疾病分布及其菌株变化的最近进展,为疫苗设计、免疫策略的选择及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期刊
研究Taylor S, Mallett S, Beare S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whole-body MRI versus standard imaging pathways for metastatic disease in newly diagnosed colorectal cancer: the prospective Streamline C t
期刊
病史摘要患者,男,75岁,因乏力1个月余入院,外院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症状体征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诊断方法参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诊断:MDS-5q-综合征。治疗方法支持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地西他滨+来那度胺治疗2疗程后血象恢复,但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增高,加用亚砷酸后病情改善,
病史摘要患者青年女性,21岁,因"反复发热32 d"入院;伴畏寒、寒战、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全身疼痛;无恶心、呕吐、咽痛、咳嗽、咳痰、鼻塞、流涕、腹痛、腹泻;院外使用抗生素治疗后仍反复发热;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疾病及牙科手术病史。症状体征体温38.4℃,血压122 /78 mmHg (1 mmHg= 0.133 kPa),心率112次/min,呼吸22次/min,发育良好,无皮肤和黏
病史摘要患者,男,1个月29 d,主诉"发现皮肤出血点4 d,吐奶1 d",入院前4 d无诱因出现皮肤出血点,集中在颜面部及双上肢,口服药物3 d后出现新的出血点,于2019年10月23日就诊收入院。症状体征体温36.9℃,脉搏150次/min,呼吸44次/min,血压80/48 mmHg(1 mmHg=0.133 kPa),周身皮肤出血点,颜面及双上肢较多,局部多处瘀斑,结膜轻度充血,腹部略膨隆
肺炎是小儿的常见疾病,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细菌性脑膜炎是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后遗症发生率高等特点。肺炎链球菌(SP)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耳炎、脓毒症、细菌性脑膜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明确SP病原是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细菌分离培养法仍是目前明确SP感染的"金标准",但培养阳性率低,耗时较长,不利于SP快速检测。免疫层析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乳
肺炎链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全球儿童和成人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已在全球证明肺炎链球菌疫苗(PC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预防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使用PCV在挽救生命、避免残疾及成本效益方面均有很大益处,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
6群肺炎链球菌是导致儿童社区感染的常见血清群之一,既往采用荚膜肿胀实验将6群分为6A和6B 2个亚型。随着基因测序分型方法的应用,近年来又发现了6C、6D、6E、6F和6H等新的亚型。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CV)7应用后的国家或地区监测到6C型呈增长的趋势,应引起重视。现就6群肺炎链球菌新亚型的荚膜多糖合成基因、荚膜多糖结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进行阐述。
肺炎链球菌感染可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同样也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如肺炎链球菌相关的溶血尿毒综合征、肺炎链球菌感染致肾病综合征并自发性腹膜炎,及婴幼儿在先天性泌尿道畸形的基础上并反复的肺炎链球菌感染。对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显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并降低病死率。
对多中心收治的3例肺炎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例1为2岁11个月男童,以间断发热1个月余,皮肤发花20 d,发现心脏赘生物1 d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中等团块样回声,血培养结果示肺炎链球菌;例2为3岁10个月女童,以间断发热8 d,腹痛1 d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强回声团,血培养结果示肺炎链球菌。例3为3岁4个月女童,以咳嗽20 d,发热9 d入院。住院期间出现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