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烤地瓜

来源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01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捉小虾、钓鱼、摘野果……但在我心里,那次野外烤地瓜的经历最令我难忘!
  那天,我和伙伴们蹑手蹑脚地从家里偷了几个地瓜,没被发现,心中不免窃喜。我们一路狂奔,不一会儿便到了我们的“秘密基地”—小树林。别看它普普通通,里面可暗藏玄机:穿过树林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山洞,即使十个人躺在里面都不会显得拥挤。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那些蜘蛛网,几个人去拾柴,几个人忙着搬石头,几个人生火……不一会儿,地瓜就被我们埋进土里烤上了。我们静静地坐在石头上,等待着香喷喷的烤地瓜“出土”,听着噼里啪啦的声音,看着熊熊火焰,我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不知过了多久,火熄了。哥哥不紧不慢地说:“好了,可以……”哥哥的话还没说完,我便站起身,伸出手,挖出一个黑不溜秋的地瓜。“啊!烫死了!”我的手被烫出了一个大水泡,弟弟幸灾乐祸地嘲笑我:“哈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瞪了他一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手朝弟弟的脸上拍去,哈哈,弟弟的两个眼睛周围被我抹成了黑色,活像一对熊猫眼!看着这只可爱的“大熊猫”,小伙伴们笑得前俯后仰。
  就这样,我们吃着,闹着,笑着……
  当然,我现在知道了,偷东西是不对的,即使是偷拿家里的东西。但不得不说,那一次烤地瓜的美味真是讓人久久不能忘怀!
  指导老师:廖海华
  【点评】烤地瓜为什么让“我”觉得难忘?不仅仅是因为它味美,还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小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的形象。
其他文献
老媽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吃。她说她小时候嫌我姥姥炒的菜不好吃,经常去邻居家蹭吃蹭喝。她还说她从小就立志要吃遍天下美食。按照现在的说法,她是标准的“吃货”。  有一次是周末,爸爸妈妈外出了,让表姐过来陪我。傍晚,玩得很开心的我和表姐过了饭点才想到家里没饭吃,便点了两份外卖。不久,外卖送来了,我们正准备吃,老妈回来了。看着我们刚刚打开的外卖,老妈兴奋地说:“你们点了黄焖鸡米饭?我也要吃!”说着就毫不客气
“哥,娘又把别人认作你了!”电话中,妹妹的声音有些哽咽。  电话没接完,我早已泪流满面。娘啊!七十有四卧病在床的白发亲娘!您对儿子牵肠挂肚,儿子对您也是挂肚牵肠!虽远隔数百里,儿子分分秒秒都能感受到您投向儿子的眼神,那是人间最温暖的眼神!  看着母亲的眼神,仿佛能看到岁月的回放。  母亲和父亲都是华容东山红岗石坝岭人,但门户迥异。母亲出身家境殷实的当地名门,而父亲家则是世代贫农。提亲时,祖母早已过
美在简约,美在单纯  小时候学会了唱《卿云歌》,它是《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歌》的头四句:“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食旦兮。”  七十多年过去了,越上年纪,越为这十六个字而叹服倾倒,热泪盈眶,卿云烂兮,这是说天空的云彩。仰望长空,心旷神怡,云霞灿烂,瑞气万方,昭昭天象,清平世界,敬畏感恩,颂而祷之,四个字什么都有了。  纠缦缦兮,有了一种动态,云霞纡缓、回旋、延长,从容不迫,动态中包含了
雨不停地下,没有停的意思。我和小萍在山坳割草,只有找个可能挡雨的山崖躲着,这该死的雨,不知道要下到什么时候。我们要完成今天的打青草的任务,还早得很。有这事情扣住,没办法,雨再大也不能回去,我们必须出去割草。  用草做了个帽子,冒着雨,走出崖口,开始割草。这个草做的帽子唯一的作用就是雨打在头上不痛。打在头上的雨水,顺着草帽流到身上,又顺着身子流下地。衣服一下全湿了,紧贴在身上。那少女刚发育的胸,鼓鼓
“田”“由”“甲”“申”这四个字有意思吧?不出头是字,上面出头也是字,下面出头还是字,上下都出头仍是字,只有左右出头不是字!  “乒”“乓”“兵”你认识,但“了”“子”“孑”“孓”这四个字你不一定全认识!你知道“孑孓”的意思吗?不知道就查词典吧!  “囚”字你认识,也知道它的意思;而“囝”“囡”这两个字你可能明白它们的意思,但你不一定会读,不信你就试一试。  “不正”—“歪”,读wāi。那么,“甭
吊马山中好汉坡,罡风猎猎放高歌。  武功山顶青草甸,游客上来叹惊呼。  张手仰天一声啸,心旌荡漾意婆娑。  乘风欲上金銮殿,好把酒诗撒碧波。
有一天,豆豆在睡懒觉,太阳照到豆豆的脸上。  豆豆说:“关灯呀!”  媽妈说:“这哪是灯啊,这是太阳照的。”  豆豆说:“那就关太阳吧。”
1992年冬天,我第一次来德国。十七年前,在柏林,我与苏童,头一次见到双層公共汽车;夜晚,面对众人和蜡烛,头一次朗诵自己的作品。  那是一次文学会议。会上,见到了另外一些人,北岛,杨炼,芒克,多多,顾城和谢烨。从年龄和文学年龄讲,他们都是我的前辈。那时,顾城和谢烨的家在柏林。    头一次见到顾城,我颇为惊奇。惊奇不是惊奇他的长相,而是他的打扮。他个头不高,却戴着一顶高高的、圆圆的、类似厨师在厨房
那一年秋天,里下河平原稻麦一片金黄。在鸿雁南飞的“啾啾”声中,我背起行囊,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去北方一座城市求学。    深秋时节,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文学活动中,老师把略显稚气、腼腆的她推到了我的面前:“她写的东西还不错,以后你多带带她!”一袭黄衫、一头长发,端庄中散发着古典的魅力,一下子就撩动了我青春的情愫。活动结束后,我主动提出送她回宿舍。原本直线距离几分钟的路程,我们却不约而同地绕到了学校的操
父亲在世时,每个年三十的晚上,我们都在火塘边度过,“守岁”是名副其实的。  天刚擦黑,就给每个房间点上灯,猪栏屋、牛栏屋,也都点上。煤油灯照明的时代,一般人家里,也就有两三盏灯,供日常照明用。年三十灯不够,就用空墨水瓶,或是补鞋匠用过的铁皮空胶水罐,洗净,倒入一些煤油或柴油,罩上打了孔的润肤膏盒盖子,穿一根棉索,点上火。后来有了电,牛栏屋、猪栏屋等没舍得装电灯的地方,年三十晚上依然点煤油或柴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