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百年回望及当代启示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94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维护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达到党的政治目标、完成党的政治使命的过程.百年来,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表明,政治建设对统一全党思想、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权威、坚定政治信仰、严肃党的生活、提升政治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的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①.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从狭义上看是指党内领导制度,从广义上看是指由党内领导制度与党领导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等的各项制度组成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表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经验”②,是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制度保证.以大历史观研究建党
期刊
马克思提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从积极面看)是:大炮击破了“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使中国人民产生了斗争和“革命”的精神;它迫使天朝帝国与外部世界接触,随着外部新事物进入中国,必将导致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种种痛苦,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促进了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中国的“革命”或政治事变对英国并且通过英国对欧洲的影响表现为:中国的“革命”将导致英国在中国的市场缩小,从而加速英国的经济危机;英国在中国的市场缩小的时候,适逢英国国内的农产品涨价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大大减少,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重新使用了bürgerlicher Gesellschaft概念,不过它不再是多重话语实践中的“市民社会”,而是作为在鲜明无产阶级立场上所批判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在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原先在其思想中居主导地位的人本主义劳动异化构式开始走向解构,马克思试图从资产阶级社会内部更深地探寻对象化“劳动”产生的客观原因,这就是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性的工业.马克思原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工人的劳动看作占有自然和自我对象化的地方,现在被历史性时间线索中的“工业”所代替;对资产阶级社
政治制度评价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政治制度的奥秘不在虚幻的表象之上,而是隐匿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之中;政治制度不是既成不变的僵化物,而是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政治制度是在一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内生演化的结果,制度评价应当站稳本国立场.评判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个好制度,实践是最终的裁判者.实践标准具体体现为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社会和谐标准,三者内在一致,共同表征实践的不同侧面.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人民利益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了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观基础,确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性,奠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场域,为其提供了现实主体、划定了时代边界.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辩证统一于“两个大局”的统筹与把握之中.
总结百年来党的纪律建设的经验并揭示其规律,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法宝.党的纪律建设经验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建立人人平等的纪律关系、走中国化的纪律建设创新之路、与时俱进推进肃纪的体系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伟大创新表现为:顶层设计与细节完善同步推进、狠抓纪律建设这个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突出政治纪律重要性、构建纪法衔接的配套体系、以高压刚性执纪反腐肃贪.党的纪律建设的规律有:没有严格的纪律,党就会分崩离析;离开党中央的权威中国共产党就一事无成;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政党恒
准确判断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工作顺利开展的重大政治判断,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理论贡献.基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文章深入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一般规律,梳理总结其历史逻辑,分析党百年来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源泉,系统研究党百年来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遵循和分析方法.以史为鉴、以史明志,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国情,是党百年来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逻辑.
近十年来,“技术”从人类文明史舞台的幕布背景走到舞台中央,成为当代世界的关键词之一.技术政治学是考察当代世界变局的一个新兴视角.自五四运动以降,“赛先生”(科学)成为中华文明在现代境况下自我展开的核心关键词之一,然而,技术却仍然长时期退隐在时代舞台的幕布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性地构成了当代中国技术政治学的两个关键时刻:在这两个时刻中,技术从“熟悉性迷雾”中显露出来,渐次成为影响乃至塑造政治的一个主导性力量.尤其是新时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内核的中国技术政
意识形态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等根本问题.作为“国之大者”,意识形态建设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破解百年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密码,才能不断解决新时代新征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奋力书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篇章.围绕这一话题,我们专访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中,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大理论贡献.这个探索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将科学技术视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在改革开放时期将科学技术提升为“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从以哲学为重点到主要侧重于政治经济学的转换,二是实现了从主要“说明世界”到主要侧重于“改造世界”的转换,三是实现了科技创新从辅助地位向主导地位的转换,四是实现了从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