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儒学文化”的排斥

来源 :社科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传入东方,这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农业文明相碰撞。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那是不是可以说“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儒学文化”可以相融合呢?本文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例,从文明性质和文明建立的基础、时间、力量雄厚来分析东西方文明是可结合的,只是需要时间和过程。
  【关 键 词】工业 农业 文明 碰撞
  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东方。火器、大机器生产的生活用品等等。这不断冲击着东方本有的记得文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明。在这两种文明的碰撞中,过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不断的再这文明碰撞中坚持与摒弃。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那么“近代工业经济”与“传统文化”可不可融为一体呢?
  一、东方的“农业文明”
  (一)中国的农耕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始终处于基础和主导的地位。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不是就是一个“农业文化”呢?“农业文化”开始了人类的定居生活,是相对于“游牧文化”而言的,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农业文化”相比较“游牧文化”而言,更具有“稳定”性呢?而这“稳定”又会自然会具有“保守”的倾向。
  “近代工业经济”是伴随着近代化慢慢发展起来的,它是机器大生产,讲求“速度”和“效率”,这就使它产生的文化要求“变”求“新”求“快”。这样,“近代工业经济”文化与我们传统的“农业文化”就有了对立有了矛盾。我们去国外,或者外国人来到中国,都会提到“文化碰撞(culture collision)”,这就是由于近代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造成的。试回想,古代中西方文化由于都是农业文化,那时的中西方文化还是可以融合贯通的,“西学东渐”、“东学西渐”都不会出现排斥的现象。比如佛教的传入,四大文明的西传。可一到近代,好像突然间明清政府就开始盲目排外了,开始认为“华”可变“夷”而“夷”不可变“华”了,开始“天朝上国”了。试问,更古的周春秋、秦汉、隋唐、宋元时期,中央王朝就没认为自己是“居天下之中”吗?就没有自认为中原王朝的文化制度比其他民族文化制度先进吗?有,只是那时我们的文化和西来的文化都属于“农业文化”,不会发生碰撞,中西文化可以互相包容,互相汲取,兼收并蓄。可近代西来的“近代工业经济”文化制度与我们传统文化制度不是一个“妈”生的,他们一个求“稳”求“定”,一个求“变”求“快”,这恰恰是对立的。今天我们“近代工业经济”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面对着“近代工业经济”文化与我们传统的“农业文化”碰撞,我们都还有一定的排斥,更何况19世纪60、70年代的顽固派。
  面对着“近代工业经济”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的碰撞,那到底是发展“近代工业经济”还是维护传统的“农业文化”呢?发展“近代工业经济”必然会盛行“近代工业经济”的文化而损伤了我们传统“农业文化”;维护传统“农业文化”就会维护传统生产的“稳定”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又必然会阻碍发展“近代工业经济”。站在生产力角度,我们认为应当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近代工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随之提倡建立先进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
  事实证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潮流,一百多年来,我们都是朝着发展经济这条路走的。为了走好这条路,新文化运动给传统文化致命一击。这时的我们开始反思、担忧怎样来保护和恢复我们的“国学”我们的“仁义礼智信”为主的道德伦理。“八荣八耻”的提出、“国学”热在高校的盛行,都可以证明这个事实。
  (二)日本迁移的农耕文明
  第一,他们的传统文明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是隋唐时期从唐朝学习过去的。他们热衷于学习别人优秀的文明,两次鸦片战争已经证明昔日的中华帝国已经衰落了,而西方“近代工业经济”文明已经领先于世界了,作为一个学习者,很自然会抛弃落后的“农业文明”走“近代工业经济”文明道路,所以他们选择起来很容易。
  第二,日本的传统文明没有我们中华文明这么博大精深。我们的传统文明几千年领先于世界,创造了诸多辉煌。靠的是什么?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不然会有长城、京杭大运河、永乐大典这些成就吗?也不会一脉相承沿袭下来。今天的我们,说起令自己民族自豪的,无不是古代传统“农业文化”创造的,那么顽固派比起我们,他们更愿意相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了。这些是日本所没有的。
  文化越博大精深,其带来的影响也越大,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两千年,上到君主下到目不识丁的农夫、足不出户的闺女,都深深的被这个制度套牢。日本算起来只有一千年左右,而且其皇权旁落、朝代断断续续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影响力远远被降低了很多。常说“船小好调头”,日本这只小船调起头来时容易许多的。他们的顽固派势力也是大大的小了好多。
  第三,我们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虽有也是以农业为主,可岛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他们更具有海洋性——犹如古代希腊城邦民主制建立——更容易吸收民主制度。我们偌大一个国家,建立民主制度“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的过程明显要长些和困难些。
  总而言之,日本的传统文明史迁移过来的,他们的传统文明相比较“中国的博大精深和根深蒂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顽固派的保守和洋务派的洋务
  顽固派自身并没有“阶级”意识,他们反对洋务,是出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办洋务侵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会使他们自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受到威胁。比如办洋务军事工业,如果顽固派接受新式武器,会使他们控制的旧式军队受到洋务大臣的扼制,毕竟军队所需的新式武器掌握在他人手上;要换作洋务派班的是旧式武器制造,他们就不需要受他人扼制了,自己就可以在传统的军器局打造。如果不接受新式武器,则军队战斗力明显不如新式武器的军队,在实力竞争中就自然会处于劣势,在朝政的说话权也会弱很多。也许你会说,顽固派那些人也可以去办洋务?第一,前面分析了他们的思想和意识转变不过来,压根就不愿接受西方的器物;第二,办洋务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办的,资金的筹集、与西方接洽的途径、办理洋务的部门等等一系列困难,洋务派具备了顽固派诸多没有的条件,办洋务都是坎坷的,要顽固派那些人来办洋务只会让他们无从下手的。第三,洋务派在之前大多是没有什么功名的,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中成长起来的汉族地方官员,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在中外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中,与西方有了已有的联系。这使得这一批成长起来的官员在政治权利上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他们在选择未来的仕途上,认识到按原来官员升迁制度,他们要是想继续升迁或者是巩固自己已有的政治资本是很困难的。更何况,他们是通过镇压农民战争取得的功劳,经过太平天国这么一战,要想继续在战场上去获得的功劳,希望是非常渺茫的。那么只有采取非传统的办法来扩大自己的实力资本和话语权。这时候的洋务派发现只有办洋务,只有这洋人的东西才是与传统社会所脱离的,自身在镇压农民战争中取得一些办洋务的有利条件,比如结识了在华的外国官员、并得到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且西方武器“船坚炮利”,办洋务会大大增加自身的实力。这样,办洋务于国于民于己都是有利的,一石三鸟,有何而不为?比起来,顽固派原来就已有功名利禄了,这时在镇压农民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官员对他们已经是个挑战和威胁了。各省地方团练的兴起、湘淮军势力的庞大、汉族官员势力的强大,使顽固派在朝政中的权威和话语权急剧下降。顽固派害怕自己所得的面包会越来越少,面对后面的博弈,洋务派官员利用有利的外交条件发动洋务即使于国于民不利,也于洋務派自身有利,从而使洋务派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起跑。顽固派自然不甘心落后,奋起直追是不可能的,唯一选择就是破坏掉洋务派的优势——阻碍其办理洋务。所以我们不要把顽固派看作是维护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那样真是抬高了他们——他们完全是出于自身个人的利益出发的——并没有为清政府、为地主阶级的统治着想。
  普鲁士、沙皇俄国、日本都是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走上了发展近代工业经济的道路,暂时的和谐使他们成了帝国,那可不可以说“近代工业经济”是可以和传统的“农业文化”融为一体呢?
  “一战”后,德帝国被共和国取代、沙皇俄国被苏维埃争取取代、日本发动法西斯战争遭到全人类的反对,天皇虽被保存下来了,可已经是君主立宪制了,天皇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所以个人认为“近代工业经济”与传统的“农业文化”是不可融合的。
  那么对于19世纪60、70年代的顽固派们,无论顽固派选择是发展“近代工业经济”还是维护传统“农业文化”都是可以理解的。历史是客观的,我们只需要阐释清楚历史真相、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或者意义,公正自在人心——今天的人做不到,也不要对前人苛求。理解前人,总结前人的得失,毕竟事务都具有两面性,不要全面批判、指责顽固派。
  传统“农业文化”是在农业经济基础建立起来的,近代西方文化是在“近代工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与发展,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怎样做好两者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使“三农”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农业文化”才会在社会主义社会找到良性土壤,传统文化才会有传承的衣钵。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效率低的问题更加严重。降水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因此雨水资源拥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对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山西省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水资源短缺、降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对雨水集蓄并利用于农业进行研究,分析了阳曲县的降水特性;计算了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的集雨潜力;并且以设施番茄为例计算了其不同年型下的作物需水量。目的是为实验区及类似地区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涵养地下水源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指导与理论依据
饮用水安全与人类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也是国家和政府所关注的大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介休市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必须重视水源地安全建设。本文通过对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城区水源地和兴地水源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水源地地质环境条件,从水量、水质、生态、监控与管理、应急能力五个方面选取31个饮用
通过小流域水文模型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忻州市王家会水文站流域及太原市娄烦水文站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HEC-DSSVue计算软件以及HEC-HMS模型,分别建立了研究区的HEC-HMS洪水预报模型,并对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价研究,旨在为小流域的洪水预报提供借鉴与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收集1958~2014年王家会水文站流域7个雨量站的降雨资料、王家会水文站流量资料,1995~2017娄烦水文站流域3个雨量站的降雨资料、娄烦水文站流量资料,
三川河是晋西汇入黄河北干流左岸诸多支流中的第二大支流,柳林河段位于三川河道的下游区域,是入黄河道最后的防线。多年来,由于河道护岸工程和堤防工程缺乏统一规划、工程老化、河道内垃圾堆放、河道自然淤积等问题的凸显,严重影响河道的正常行洪以及生态环境。因此,本研究对于河道的综合治理及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以柳林河段庙湾至柳林电厂段约7632m河道为研究对象,针对三川河柳林河段现状存在问题,借鉴了国内
【内容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不断进行质疑。从职业道德的历史来看,我国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在目前医疗资源有限,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医德教育,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医德的前提是,促进医疗机构改革,建立良性竞争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  【关 键 词】医德 职业 教育 改革  近两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医疗人员
期刊
相比于传统的分离技术,膜分离过程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环境友好且操作简单等优势,在气体分离、水处理、渗透汽化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膜材料的选择是膜分离过程的关键因素,决定着膜的分离性能、稳定性和运行条件等。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多孔骨架材料具备较高的比表面积、可调的孔径、良好的热化学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结构等特点,近年来高性能多孔骨架材料的合成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多孔骨架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别: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s)、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多孔芳香骨架
【内容摘要】在众多的民俗中,传统节日习俗是其中最重要的民俗。自新一年的第一天元旦起,中国的传统节日贯穿了全年,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与人数最广,持续时间最长,规矩讲究最多的节日是春节,俗称“过年”。通过对本溪市颇有代表性的两个城乡区域调研比较,发现本溪市春节的“年气”不同以往,“年味”有所变化。  【关 键 词】春节习俗
期刊
【内容摘要】儒学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形式,自其诞生之初至今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太过革命性的变化,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儒学本身也始终是采取着富有“儒式”特点的中庸的方式丰富着自身。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儒学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儒学在发展速度上未能完全跟上通过革命手段由封建帝制转化为社会主义体制的中国社会的脚步,从而也导致了意图通过恢复儒学传统从而解决当前社会道德民生问题的尝试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一区两带”的发展战略给平顶山市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以平顶山市为例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存在问题,面临的机遇与存在优势,并提出了平顶山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的对策。  【关 键 词】中原经济区 生态旅游 可持续  2011年3月5日,随着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召开,“中原经济区”写入了“十二五
期刊
【内容摘要】陆游一生坎坷悲辛,影响陆游心智情怀的世事遭际,不可胜道,电影新版越剧《陆游与唐婉》以婚姻失败的情感挫折和壮志难酬的人生失意为切入点,抓住了解读、研究陆游的关键,再现了陆游率性真实的人生命运。  【关 键 词】《陆游与唐婉》 陆游 人生  以历史人物为原形创作的戏剧或电影,不少创作者为了刻意寻求创作思路的所谓突破,或着力宣染野史趣闻,或以个人视角曲解为大多数人们所熟知的史实,甚至于对既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