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的苦衷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o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就与吴冠中先生说起,要写一篇关于他的苦衷的文章,构思了很久终未落笔。吴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文化“结晶体”,是一个思想独行者。他的“笔墨等于零”和解散美协画院的呼声更是体现了他晚年不屈不挠、老而弥坚的精神。吴冠中的深邃与高远恰恰是他不愿停留在陈腐的、习惯的势力之中。吴冠中的苦衷表现了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精英突破体制的无奈与烦恼。
  本世纪之初,我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的“世纪笔会”,有幸认识了吴冠中先生,很难想象这名满天下的“大人物”竟朴实得像个老农。吴老思路清晰、语风极健,每一句话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参加“世纪笔会”的文化界60多位先生几乎都是我所敬仰的老前辈。刘勃舒先生画了一幅极富农家趣味的《老村图》,要求诗人为之配句。这幅《老村图》当即感染了我,因为我的童年就在这种景色之中。“老翁为何夜不眠,眺望窗外月无边,小狗不知村中事,隔门时叫两三声。”刘老十分高兴,要求我立即题在他的画面上,吴冠中先生走过来,说:“我真喜欢你这种走入平民百姓的朴实诗风。”吴老的鼓励使我至今记忆在心。
  1946年,吴冠中考取了公费到法国巴黎留学,法国巴黎的艺术思想深深感染了这个充满热血的爱国艺术青年,按照吴冠中的学业成就,他完全可以留在巴黎享受艺术人生的天堂生活。但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从此走上了为体制变革、社会创新、艺术革命奋斗一生的道路。
  吴冠中留学前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他早期接受的林风眠的“现代浪漫主义”的绘画意识与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大相径庭,他在法国留学多年,更使他接受了西方绘画前卫艺术的影响。这注定了他无法在中央美院立足,也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可代替的中西合璧的代表人物。
  1950年,吴冠中回国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他带着充满西方艺术的浪漫情调又深深地扎入了他无限热爱的中国水乡风情,在艺术领域,他成为一个独行者。他的教学思想挣脱藩篱走向自由,他的绘画与他的思想一样受到了批判,被斥为虚无主义,他终于被逼走出了中央美院的大门,随后辗转于几座不知名的大学任教,1964年才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授直至逝世。
  尽管吴冠中在中西合璧上探索了一条艺术创新的道路,但他还是受到了两面夹击:传统画派认为他“忘本”,前卫艺术家又嫌弃他不够“抽象”,他在“中西合璧”的狭缝中无法实现他人生的最大美学价值愿望。
  吴冠中目睹中国沉重的教育模式和文化体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人才”毫无创新精神,无法容忍。上世纪80年代初,他第一次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绘画观点(鲁迅先生也曾对这种沉闷的中国画风作过批判),对这种繁琐、冗长的中国画笔墨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和摒弃,认为一切没有实现艺术价值的笔墨都是多余的。吴冠中这一观点的抛出遭到了以张仃为代表的反对派的一片反对之声。可见要从“实物主义”走向精神世界还有漫长的道路。这种体制下的习惯性思维表面上是写实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主义、附和主义和利益主义。“笔墨等于零”与佛家的从“有”到“无”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世界上任何执着的“有”都会随着“无”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吴冠中总是以洞彻、深邃的眼光穿透了他人所无法穿透的障碍世界。
  2007年6月,吴冠中又一次发出了取消美术家协会和画院的呐喊,认为这种官僚式的协会机制养了一群只会贪吃而不会下蛋的鸡,这种文化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不打破这种旧的模式就无法实现新的转变,中国的美术创作就无法出精品,只会成为现有体制下的“艺术加工厂”。
  他开始呐喊,他呼唤美学革命。他的声音虽然振聋发聩,却又一次遭到了反弹。当时,我也在一家专业媒体写了一篇《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给协会转制》,被《人民文摘》转载后引起了文化体制改革部门的重视。中央有关部门发函邀请我与吴冠中去参加一个文化体制改革的座谈会,但最后又通知我们不要去。2008年,我又在《羊城晚报》发表了一篇《怒揭书画界黑幕》,对第九届全国书法展提出质疑,吴冠中先生看了文章之后拍手称快,并说我是他的真正知音。我十分敬仰吴老,他从事的是绘画,我从事的是书法,我们在不同的创作领域去呼唤建立一个共同的艺术世界。
  吴冠中生前一直住在北京方庄的一套四居室的小房子,书房、画室和两间卧室,装饰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了,谁知这个名满天下的中国画最高拍卖价的画家居然还是一个穷文人。吴冠中一生守住清贫,他与那些一浪高过一浪的拍卖声一点关系也没有。他常说:“我追求的是精神价值,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变卖人格与画格去追求富豪人生。我永远是一介贫儒,我没有掌握协会的权力,我也不会巴结权贵,我的画从来没有挂在象征权力的场所,也没有挂在达官贵人的殿堂,我也不会作秀,我守住的是一片洁净的精神家园。我从来就没有与画商、拍卖行打过交道,因为这些拍卖行是造假工厂。有一些早年拥有我的画的商人,他们就是利用与这些拍卖行合作,把我的画搞成所谓“天价”,我从来就没有在里面得到半分的利益。我还是把我的画当成艺术还给我的艺术,把这些画大都捐给了国内和一些国外的收藏机构和博物馆,我把它当作我的女儿嫁给值得嫁的人。”
  吴冠中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经历过许多波折,创造了中西文化合璧的神话,但他却无法走入中国画的主流世界。他充满反叛和创新的精神,他对现行文化体制进行无情的批判,提出“笔墨等于零”、呼吁“解散协会”、批判“拍卖行是造假工厂”,遭到了“体制内受益者”的抨击和围攻。他悲愤、他伤痛,深深懂得改变现实的艰难;他把鲁迅视作自己的精神之父,他要做一个有脊梁的文人。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得不到他人的理解”,这也是吴冠中一生最大的苦衷。
  吴老,您走好。您的“风筝”并没有断线,有无数的后来者会紧紧把它拉住!(写于2010年7月)
其他文献
莲花生是印度僧人,建立藏传佛教前弘期传承的重要人物,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  公园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子弟学习译经,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受到藏族人民的爱戴,尊奉他为藏密的开基祖,藏传佛教尊称他为咕汝仁波切(意为大宝上师)、邬金仁波切(乌仗那宝)。  莲花生大师集智慧、慈悲和伏恶的力量于一身,拥有无边的
期刊
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度母,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度母有许多不同的化现,包括有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而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  她能救八种苦难,如狮难、象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又称为“救八难度母”。同时,还能把称为五毒的人类行为贪、嗔痴、慢、疑中的“疑”转成究竟圆满的智慧,有护持妇女
期刊
金刚菩萨又意译为金刚胎,为密教贤劫十六尊之一。位居金刚界曼荼罗微细会、供养会等外院方坛北方四尊中之第三位。密号持教金刚、立验金刚,种子为;三昧耶形为四个独股杵作井状,表示万智摄于四智中;形象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莲花,花上有独股杵;印相为外缚拳立于火轮,或外缚五股印;真言为“缚日孽罗婆野娑缚贺”。
期刊
历史文化名城大理,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历史。多年来,大理出土和发现了许多陶俑,丰富多彩的大理陶俑,体现了文献名邦特有的文化韵味,是昔日古都风采的缩影,是故国遗风的再现。特别是大理的生肖俑更是体现了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和传承关系。  十二生肖是伴随着古代占星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古人为了便于观测星象,把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辰,每一辰都有一种动物与之对应,合而谓之子鼠
期刊
从目前考古发现可知,新石器时代原始宗教就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礼仪系统,这时不仅有了大型的祭祀神坛、祭台,还有举行大规模宗教活动的场所以及神职人员,而且有了作为宗教仪式的重要道具——体现超自然力和神力的面具及仪式存在。面具是原始宗教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是一种神力和权力的象征。每个面具都是一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这些人物或是神灵,或是祖灵,都受到部落人的追忆和祭奠。在举行仪式时,佩戴面具者就是它们的化身,
期刊
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蕴含着吉祥嘉瑞、奋发向上的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展现帝王的尊严,或是百姓生活的装饰,龙的形象都是极为重要的主题。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中华文化艺术里的龙纹样,深蕴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因此,用玉雕来表现龙的各种形象,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亘
期刊
黄财神藏名藏拉色波,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因其身相黄色,故称黄财神。黄财神是密教之护法神,诸财神之首。  黄财神一面二臂,五佛冠为头饰,矮小肚大,双臂劲力,右手持布拉噶如意宝,左手提着吐宝鼠,身着天衣,蓝莲花及珠宝璎珞做装饰,胸前挂念珠。左足屈,右足踩着海螺宝,以如意姿安座于莲花月轮之上。  黄财神法门具足殊胜功德利益,以虔诚之心如法行持,即可获得黄财神的加持庇佑,免除生活窘境
期刊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在影视剧里似乎有两样东西能成为其标志,一是让人耳熟能详的周璇的经典老歌《夜上海》: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另外就是张贴在各种场合的美女月份牌广告画。  美女月份牌广告画就是老月份牌广告画,有称为年画、月份牌年画,也有称之为老广告、老纸头。它之所以称为“月份牌广告画”,主要是因为在发展初期多附印月份牌年历而得名。它发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上海,是我国近
期刊
被称为全世界最受欢迎博物馆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近日宣布接受史上金额最大的一次遗产捐赠,总额高达3500万美元。  这笔捐赠来自过世的收藏家多萝西·布劳德·爱丁堡基金会,将用于博物馆将来购买亚洲艺术、绘画和版画等方面的新作品,并使之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馆。  这次的捐赠在规模上不仅超过了2015年4月以艾德利斯·尼森收藏的形式捐赠给博物馆的作品,也超越了芝加哥收藏家芭芭拉·列维·基帕一笔400件亚洲艺
期刊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人的诞生是女娲用黄土捏塑出来的,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熟知的一段神话传说,也就是所谓的女娲“抟土造人”。换一个角度来想的话,从那一刻开始,这正是泥塑甚至说雕塑诞生的最早记载,有学者甚至认为这就是文化期发明制陶术的神化表述,但不管怎么说,中国文化从此和泥土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摩罗”这种陶制泥塑小件,可以说是这种文化血脉的遗传。“摩罗”应是一个梵语的发音直译,对于其出处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