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候选疫苗分子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chen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兽共患寄生虫种类多、宿主广泛且危害严重。血吸虫病、棘球蚴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等是常见的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类和家畜饱受寄生虫病的危害,这对公共卫生和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群是控制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流行的综合防控措施。在综合防控策略中,疫苗的使用是切断循环链、控制乃至消灭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理想和有效途径之一。选用高效的抗原筛选方法挖掘潜在的疫苗候选分子是开发疫苗的前提和关键。抗原筛选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研究者发掘出了更多新抗原和保护性多肽。现有的抗原筛选方法
其他文献
试验旨在研究氧化应激对子代小鼠产生的影响。对亲代的公鼠和母鼠分别腹腔注射12.5μg/g三硝基丙酸(3-NPA),分为正常公鼠与正常母鼠交配的对照组(C)、正常公鼠与3-NPA处理的母鼠交配组(FM)、正常母鼠与3-NPA处理的公鼠交配组(MM)、3-NPA处理的公鼠与3-NPA处理的母鼠交配组(DM)共4组,试验重复3次。通过剖出胎鼠的方法统计子代胎鼠的数量,采集子代胎鼠的心脏、肝脏、肺脏3个器官,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
试验旨在研究长期饲喂罗伊氏乳酸杆菌LR1(Lactobacillus reuteri 1)对猪胃及胰腺蛋白消化相关酶的基因表达、肌肉抗氧化指标及冰鲜肉氨基酸谱的影响。选用144头(杜×长×大)21日龄断奶仔猪(平均体重6.49 kg±0.04 k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粮为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粮为添加抗生素的基础饲粮(仔猪阶段添加100 mg/kg喹乙醇和75 mg/kg金霉素,生长肥育猪阶段添加75 mg/kg金霉素),LR1组饲粮为添加5×1010 CFU/kg LR1的基础饲粮,试验期175 d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胎次和季节对青峪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优化猪群胎次结构和配种时间。根据四川省青峪猪保种场2017—2019年的729头青峪母猪1 773窝繁殖数据分析不同胎次、不同季节母猪繁殖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青峪母猪第1~10胎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出生窝重、断奶窝重以及断奶仔猪数等性状总体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各胎次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弱仔数差异不显著,其中,第4胎的繁殖性能最好(9.63头);青峪猪总产仔数、健仔数、出生窝重、断奶窝重以及断奶仔猪数等性状存在显著的季节效应,其中,夏季分娩的总产仔数
为探明姜曲海猪感染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后肺组织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差异性表达谱及其在抗Mhp感染中的作用,试验以姜曲海猪为研究对象,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人工感染Mhp 28 d后,解剖采集肺组织,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circRNA的表达情况。测序数据比对参考猪基因组序列,共鉴定到23632个circRNAs,差异表达circRNAs为213个,其中97个上调,116个下调。随机选择4个差异表达circRNA
抗菌肽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活性。在抗菌肽Protegrin(PG)家族中,PG1因其有效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和体内的稳定性日益受到关注,是具有前景的疾病治疗候选物,也是研究抗菌肽作用机理的理想模型。本文对PG1的结构特性、基因表达、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相关应用研究等进行综述,为生产中抗菌肽PG1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牛肉的肌内脂肪(IMF)含量与肉品质(嫩度、多汁性、风味)呈正相关,而大理石花纹丰富(富含IMF)的牛肉通常来源于饲喂高水平谷实饲料和育肥周期较长的肉牛(30月龄或以上),这种投入产出比较低的模式限制了我国肉牛产业生产高品质牛肉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肉牛肌内脂肪沉积、合成代谢以及营养因素对IMF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就肌内脂肪细胞发育、合成和降解代谢以及日粮淀粉生糖效率、脂肪消化吸收和维生素等营养因素对IMF沉积的影响展开综述,为肉牛IMF沉积的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为了解牛感染帕利亚姆亚群达圭勒病毒(D’Aguilar virus,DAGV)情况,本研究应用BHK21细胞对2019年云南省景洪市采集的健康黄牛血液样品进行盲传病毒分离,对出现细胞病变的样品进行形态学、基因组带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S2、S3、S7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有5个血液样品可致BHK21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到完整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50 nm;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发现5株新分离病毒基因组为10节段,呈现3-3-4的电泳带型特征,其带型特征与2014年在云南分离到的DA
试验旨在探究生地黄与马兜铃配伍对鸡肝脏和肾脏的影响,为中药配伍解毒提供现代理论依据。将80只雄性雏鸡随机分为10组,分别为对照组,马兜铃高、中、低剂量组,生地黄高、中、低剂量组,马兜铃与生地黄配伍高、中、低剂量组。各组中药经过煎煮、过滤、离心去除杂质,制成煎液。每日灌服给药,连续28 d。采用试剂盒检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尿素氮(BUN)肝脏和肾脏功能指标;利用试剂盒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
实验旨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挖掘影响伊犁马毛色性状的关键基因,探究马毛色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基于670K高密度芯片,利用卡方检验对129匹伊犁马的毛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影响毛色性状的相关基因。利用Plink1.9软件对个体和SNP位点进行质控,质控后剩余119个个体和494 137个单苷酸多态性位点(SNP)用于后续关联分析。通过基因组水平的Bonferroni校正,发现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2个SNP与毛色性状显著关联(P<5.19E-7),39个基因被注释出,经检索后发现MC1R基
我国是鸡蛋的生产及消费大国,鸡蛋的保存、运输、加工等与蛋壳质量直接相关。鸡蛋蛋壳及其内部质量直接影响着鸡蛋市场经济效益,如何利用现代基因分子技术的方法提升鸡蛋蛋壳品质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鸡蛋蛋壳形成过程、蛋壳钙化相关的钙转运通路蛋白及基质蛋白的种类、蛋壳形成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展鸡蛋蛋壳品质功能基因调控机制解析及蛋壳品质优良的蛋鸡新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