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手法实现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来源 :天津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long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改革理念全面推进和贯彻过程中,初中历史教育重要性问题逐渐引起了关注。新课改提出初中学生要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更需要充分加强对历史学科的探索,认识到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构建的科学性与重要作用,通过对实际教学情况的研究,在多元角度上实现对学生的指导。在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手法进行教育,比如积极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历史知识前置学习;用辩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合作等等。基于全新教育教学要求理念,本文将以初中学生作为研究重点,进一步分析多元手法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在初中课程改革发展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也逐渐成为了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和活动组织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素质发展要求作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以自主探究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并没有意识到多元手法应用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是事关民族兴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培养方向。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全方位的历史知识教育,学生的素质培养,这一点既是新教材和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本质,更是教师自身的职责所在。基于此,本文就将分析以多元手段实现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相关问题结合初中历史在记性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望能够打造更加高效的历史课堂,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强化对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含义的掌握
  在中学历史教育工作开展中,历史学科担负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教育的重要职能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在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相比,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所以,相关的教师人员在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散思维,学习好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从而激活整体的历史课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和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实现更有意义的学习。
  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优化和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实现对历史内容的深化理解,从而构建起更为全面的历史教育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利和自由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还要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构建,通过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科学构建,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总结。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调整,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二、在多元手法基础上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推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初中历史教育学科发展背景下,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发展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要想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水平进行提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加强对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学习,以此实现教学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穩定提升。
  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后,教师想要提高整个的课堂效率,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单向授课转为双向互动,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时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由于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历史观点的多元性,要能够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充分的被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增强对学生能动性的调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更加自信的展示自我,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对历史朝代特点和事件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强化学生时序意识
  时代特征是每个历史事件的主要特点。任何问题的出现都具备较强的前因后果关联性,历史现象、事物和时间顺序上有着较强的一致性特征。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历史年代特征有着更准确的掌握,通过对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有效分析,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历史进程的准确认知。
  比如在对《秦末农民大起义》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就可以明确告知学生,虽然秦朝统一六国,但是强大的秦国在二世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秦朝发展特点有着更准确的认知。通过对秦朝建立时间的研究对其灭亡的时间进行明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秦王朝为何如此短命?在教师正确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发现,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暴政问题严重,百姓难以忍受暴政,最终揭竿而起,推翻了曾经强大的秦王朝。在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农民起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陈胜、吴广起义,第二阶段为项羽、刘邦领导起义,在对这一阶段问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推翻秦王朝的主力战役——巨鹿之战引起关注。在项羽刘邦领导战争中,秦王朝统治者最终投降,秦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在秦王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之间就进入了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胜利,在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更准确的掌握,这对于学生学习系统性、条理性提升都将起到重要影响。在课后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时间点,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数字特征的记忆,比如记忆最简单的方式2 7=9,这对于学生深化对秦王朝时代特征的记忆将起到积极影响。   (二)结合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学资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辩证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之上,需要学生灵活并且充分地调动所学的历史知识,探究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阐明历史意义和客观评判的过程。对于初中历史来说,历史解释可以简单理解为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某一历史事件是由于什么原因发生的?第二:某一历史事件是由于怎样的演变历程而来?也就是说学生应当从历史资料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深度理解史事,综合调动所学知识阐述历史事件。由此看来,史料是历史解释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史料,让学生形成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例如:在《秦朝的统一》一课中,讲到秦朝中央政权设立的三种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教师就可告诉学生它们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哪种等级职务,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秦朝官员的职权范围和作用,并记住这三种官职的名称,进而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教师可以选取有争议的史料,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例如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大的争议。教师可以分别出示海昏侯刘贺墓以及西高穴曹操墓的墓葬位置、形制和结构、出土器皿、器皿上的文字,让学生加以对比,分析曹操墓出现争议的原因。让学生提取其中的信息,运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此史料进行验证。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三)以趣味作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以真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理性分析和辩证性思考,对历史进行正确且客观的认识。史料的内容丰富,体系庞杂,史学家在记载这些史料时,往往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以,在利用史料时,要注意搜集、选择与甄别。
  历史教材是学生获取史料的直接途径,例如《洋务运动》一课,就有对于“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这一观点的讨论。此外随着历史学科地位的提升,许多电视节目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和介绍也越来越多。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到“老北京故事”等都是一些专家、教授对史料的通俗讲解。教师可以效仿这种阐述方式,让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通俗化、趣味化,在兴趣的驱动下,让学生接受史料。
  例如:在《三国鼎立》这一节课中对曹操和诸葛亮的人物分析,可以采用戏剧与故事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在历史课程变成戏剧和小说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事件的内在逻辑、人物关系,适当补充教材内容,尊重历史事实,在基本的知识点上要使用专业、科学的语言,把史料实证意识贯穿于其间。再比如在讲解法国大革命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相关影视作品的播放,来感受法国革命的艰辛曲折,在讲授五四运动的一节内容中,教师也可以采用音乐渲染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授课环境,可以通过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五四爱国纪念歌》,然后让学生通过感受歌曲的旋律激昂和节奏的明快,让学生感受五四运动的当时场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赏析过程以后,在情节中穿插相关的五四运动爆发背景和整个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的理解歌词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感受到青年一代肩负的责任,也让学生在在加深知识学习的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
  (四)制定恰当合适的历史教学目标
  每一堂课顺利开展的前提,就是要制定恰当合适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使课堂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同时在教学目标的指定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实际情况,在此同时,兼顾对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同时也要对学生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进一步的将教学目标进行完善落实,尽可能的优化教学,规避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通常来讲,初中生是一群充满创造力的学生群体,教室应该充分地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不断地通过知识来完善自己,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就能够让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掌握,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会突出重点的学习,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理解,进而树立起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基础就是构建历史时空观念。因此在此种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发展和提升也是教学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开展历史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加深对于历史内容的理解,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方面的培养,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能够有多元的历史评价观,对事物辩证的看待,同时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爱国情感的教育。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思想疏导,根据自身的力量来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创造一个学生能够接受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只有這样才能为学生发展和历史目标构建提供有效帮助,在多种教育推进探索过程中,为学生综合发展构建起良好基础,实现学生学习意识和历史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14041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下,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研究的简单发展脉络开始;归纳评述我国高职教育文化理论概念及内核。基于对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文化概念;文化发展  从我国政府于2005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发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子政务建设与体系发展整体驶入快车道,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信息安全意识、网络漏洞、信息安
全球化并没有导致一体化,相反,它是一个始终伴随地方化、充满差异与断裂的过程,更加凸显并加剧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发了少数民族文学身份认同的问题,如何消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高效、信任标准化合作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贸易交流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2004年中美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围绕这一要点展开教学。农村地区的学生,学习资源相对而言较差,生活经验比较局限,眼界和思维并未得到积极拓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农村地区特有的“教学道具”,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几个方
左转车流是影响交叉口效率和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逆向借到左转的方法来提高左转通行能力,并以西安市交叉口(小寨西路与含光路)为例来验证其对交叉口左转通行能力的影响
伴随初春乍暖还寒的特点,有必要谈一下粗放型养猪业户仔猪饲养管理。加强饲养人员对仔猪养护的技术指导、降低技术薄弱环节人为因素,提高仔猪成活率,使其经济效益获得更大提
良好的游戏情境可以合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景式教学能够充分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僵化问题,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改背景下,随着情景式教学方法的推广,结合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不仅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