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完善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使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关键词:会计内控制度 授权管理 反馈机制
完善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管理与监督,使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范来运行,防范运行中的作弊行为,防止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证一定的工作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
(一)以授权管理为核心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以授权管理为核心,只有明确了每个管理人员的权限和每项经济业务的批准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才能落到实处。为此应制定和规范授权办法,如:管理者如何将自身的权限转授下属,层层转授分级管理,规范的授权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完善全过程的控制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按经济业务发生过程,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制度。
事前控制制度是以财务预测和全面预算为主的决策分析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事前控制制度在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事中控制制度是以资金控制为主,主要包括资金管理和使用审批制度等,事中控制制度贯穿于经营运行的全过程,其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事后控制制度是指会计核算和财会信息报告制度,侧重于对会计监管工作的事后分析,通过对会计财务的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可对单位内部财会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找出不足和继续发扬的方面,从而改进和完善会计内控制度。
(三)提高必要的实施手段 会计信息系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手段。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各项会计内控制度古化在系统流程之中,从而保证各项会计内控制度能得以贯彻执行。
在实施会计信息系统过程中应注意三点:
1、统一性。作为内部会计控制实施手段,统一性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没有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便无法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不能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做出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也就难以改进和完善会计内控制度的内容。因此通过规范会计系统中数据输入输出的方法、口径,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进而保证会计内控的有效性。
2、完整性。会计信息系统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从技术上保证会计内控能得以全面执行,这也是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所在。
3、安全性。安全性不仅指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的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指在操作和执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即通过一定的技术和制度保证输入、输出数据的正确性。一是要操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要过硬;二是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相互制约,杜绝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四)建立控制反馈机制 建立控制反馈机制的目的是更好地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以达到预期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独立的效果评价机制 在单位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会计控制效果评价机制,其职责除了包括审核单位的会计帐目外,还要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单位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单位最高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报告。
2、建立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不仅是单位会计部门的职责,应该贯穿于经济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需要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畅通的渠道来及时解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保证会计内控确实有效的执行。
3、建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 为配合会计内控相关政策的实施,建立一套与此相适应的绩效机制,激励和约束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进行。针对经济活动中的扩控制目标,将它们量化成为本单位的业绩考核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引导管理人员按即定方针完成各项任务,真正达到会计内控的最终目的。
二、如何建立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
(一)建立合理的会计工作机构 各单位应根据会计工作的需要,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符合条件的专职会计人员,符合设置总会计师条件的还应设置总会计师。同时,要按《会计法》的规定,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职责等。
(二)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既要符合本单位的实际,又要符号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真正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每一在岗会计人员都有相应的岗位责任制,且会计人员的岗位要定期轮换。
(三)建立会计账务处理制度 首先,要统一各项会计记录的内容、格式和填制方法,分清自制凭证与外来凭证的界限,对原始凭证的签发、传递程序、汇集、反馈等,均要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以确保原始凭证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其次,要根据会计制度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要求,设置银行帐户,合理使用会计科目,正确登记会计账簿,真实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
(四)建立财产管理制度 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和材料的审批采购、验收入库、领用管理、报废处理等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授权范围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便于操作。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要建立太账,还应建立财产物资的定期盘存制度,及时清理核实,作到账账、账物核对相符。对采购、保管、报账各环节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五)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货币资金的管理要责任到人,在资金的筹集上,要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筹资结构和筹资方式,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范围,共同论证,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在资金使用上,要严加调控,依据有关规定逐级审批,坚持先人员工资后公用费用、先经营后消费、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对资金实行内部统一调配制度,力争把有限的资金用足、用好、用活。
(六)建立费用支出管理制度 费用支出要本着需要、节约、合理的原则使用,对管理费用如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水电费、招待费、医疗费等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同时,要明确相应的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报销程序及相应的责任等。
(七)建立完善的会计稽核制度 对稽查人员的配备要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等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稽查。特别要注意账证、账账、账表的钩稽关系,要做到核对无误,万无一失,责任到人。
(八)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会计档案要有专人管理,会计资料的归档、调阅、销毁等也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对已经送到单位档案室管理的会计档案的借阅管理也要有一定的程序和制度规定,保证档案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九)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各单位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有条件的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条件不足的也要配备兼职审计人员,在上级审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三、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制度的制定是前提,落实是关键 任何一项制度制定的再完善,如无法落到实处,这个制度等于虚设,毫无价值。所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是前提,落实是关键。
(二)注意制度制定的可操作性 制度的制定是为了实施,所以,初次制定制度应该注重可操作性,宜简不宜繁,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充实。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违背国家的政策法规 制定制度时要主意与国家的政策和法规有关文件精神相一致,从而使内控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可解释性。
参考文献
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年6月
关键词:会计内控制度 授权管理 反馈机制
完善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管理与监督,使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范来运行,防范运行中的作弊行为,防止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证一定的工作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
(一)以授权管理为核心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以授权管理为核心,只有明确了每个管理人员的权限和每项经济业务的批准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才能落到实处。为此应制定和规范授权办法,如:管理者如何将自身的权限转授下属,层层转授分级管理,规范的授权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完善全过程的控制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按经济业务发生过程,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制度。
事前控制制度是以财务预测和全面预算为主的决策分析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事前控制制度在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事中控制制度是以资金控制为主,主要包括资金管理和使用审批制度等,事中控制制度贯穿于经营运行的全过程,其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事后控制制度是指会计核算和财会信息报告制度,侧重于对会计监管工作的事后分析,通过对会计财务的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可对单位内部财会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找出不足和继续发扬的方面,从而改进和完善会计内控制度。
(三)提高必要的实施手段 会计信息系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手段。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各项会计内控制度古化在系统流程之中,从而保证各项会计内控制度能得以贯彻执行。
在实施会计信息系统过程中应注意三点:
1、统一性。作为内部会计控制实施手段,统一性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没有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便无法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不能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做出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也就难以改进和完善会计内控制度的内容。因此通过规范会计系统中数据输入输出的方法、口径,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进而保证会计内控的有效性。
2、完整性。会计信息系统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从技术上保证会计内控能得以全面执行,这也是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所在。
3、安全性。安全性不仅指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的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指在操作和执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即通过一定的技术和制度保证输入、输出数据的正确性。一是要操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要过硬;二是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相互制约,杜绝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四)建立控制反馈机制 建立控制反馈机制的目的是更好地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以达到预期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独立的效果评价机制 在单位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会计控制效果评价机制,其职责除了包括审核单位的会计帐目外,还要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单位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单位最高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报告。
2、建立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不仅是单位会计部门的职责,应该贯穿于经济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需要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积极主动参与。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畅通的渠道来及时解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保证会计内控确实有效的执行。
3、建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 为配合会计内控相关政策的实施,建立一套与此相适应的绩效机制,激励和约束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进行。针对经济活动中的扩控制目标,将它们量化成为本单位的业绩考核目标。通过目标的制定引导管理人员按即定方针完成各项任务,真正达到会计内控的最终目的。
二、如何建立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
(一)建立合理的会计工作机构 各单位应根据会计工作的需要,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符合条件的专职会计人员,符合设置总会计师条件的还应设置总会计师。同时,要按《会计法》的规定,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职责等。
(二)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既要符合本单位的实际,又要符号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真正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每一在岗会计人员都有相应的岗位责任制,且会计人员的岗位要定期轮换。
(三)建立会计账务处理制度 首先,要统一各项会计记录的内容、格式和填制方法,分清自制凭证与外来凭证的界限,对原始凭证的签发、传递程序、汇集、反馈等,均要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以确保原始凭证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其次,要根据会计制度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要求,设置银行帐户,合理使用会计科目,正确登记会计账簿,真实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
(四)建立财产管理制度 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和材料的审批采购、验收入库、领用管理、报废处理等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授权范围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便于操作。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要建立太账,还应建立财产物资的定期盘存制度,及时清理核实,作到账账、账物核对相符。对采购、保管、报账各环节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五)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货币资金的管理要责任到人,在资金的筹集上,要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筹资结构和筹资方式,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范围,共同论证,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在资金使用上,要严加调控,依据有关规定逐级审批,坚持先人员工资后公用费用、先经营后消费、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对资金实行内部统一调配制度,力争把有限的资金用足、用好、用活。
(六)建立费用支出管理制度 费用支出要本着需要、节约、合理的原则使用,对管理费用如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水电费、招待费、医疗费等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同时,要明确相应的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报销程序及相应的责任等。
(七)建立完善的会计稽核制度 对稽查人员的配备要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等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稽查。特别要注意账证、账账、账表的钩稽关系,要做到核对无误,万无一失,责任到人。
(八)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会计档案要有专人管理,会计资料的归档、调阅、销毁等也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对已经送到单位档案室管理的会计档案的借阅管理也要有一定的程序和制度规定,保证档案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九)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各单位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有条件的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条件不足的也要配备兼职审计人员,在上级审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三、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制度的制定是前提,落实是关键 任何一项制度制定的再完善,如无法落到实处,这个制度等于虚设,毫无价值。所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是前提,落实是关键。
(二)注意制度制定的可操作性 制度的制定是为了实施,所以,初次制定制度应该注重可操作性,宜简不宜繁,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充实。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违背国家的政策法规 制定制度时要主意与国家的政策和法规有关文件精神相一致,从而使内控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可解释性。
参考文献
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