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物理实验在中考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实验前要交代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用品,包括种类、数量、量程等,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实验后要让学生思考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等等。当然,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准确无误地将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应协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
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也可预防实验事故的发生,学生头几次做分组实验时,由于实验仪器都是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1)测量范围;(2)最小刻度;(3)零点及其调节方法;(4)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准确地完成,同时注意仪器、人身安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分组实验,良好的动手能力可以保证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毕竟实验是要用手来做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然后再模仿进行实验,也可以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是否正确,每一小组操作是否顺利。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例如在学习“浮力”时,可将书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每个桌上发了一块形状规则的正方体木块,让学生将木块投入烧杯中。然后设法将木块按人水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样,对“浮力”的定义理解就会更深一了,这种类型的实验课起到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起不到的作用,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这种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就中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物理新课程着力改变简单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着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如何在课堂、特别是实验课教学中进行有效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除了予以必要的指导外,及应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因为此时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能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探究性物理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如“电压”的教学,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概念太抽象,如何使学生相信电压的存在,是课题引入的关键。可以通过可见度较大的水流,让学生间接观察,感受电压的存在,给学生足够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通过水位演示装置,使学生引起对水压现象探究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水流知识分析水轮机工作原因,从而逐步过渡到电压概念的建立。
四、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习惯,不可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在实验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时,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指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等。
在实验教学中,还要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创新相结合、实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使实验课教学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实验前要交代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用品,包括种类、数量、量程等,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实验后要让学生思考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等等。当然,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准确无误地将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应协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
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也可预防实验事故的发生,学生头几次做分组实验时,由于实验仪器都是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1)测量范围;(2)最小刻度;(3)零点及其调节方法;(4)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准确地完成,同时注意仪器、人身安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分组实验,良好的动手能力可以保证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毕竟实验是要用手来做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然后再模仿进行实验,也可以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是否正确,每一小组操作是否顺利。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例如在学习“浮力”时,可将书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每个桌上发了一块形状规则的正方体木块,让学生将木块投入烧杯中。然后设法将木块按人水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样,对“浮力”的定义理解就会更深一了,这种类型的实验课起到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起不到的作用,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这种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就中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物理新课程着力改变简单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着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如何在课堂、特别是实验课教学中进行有效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除了予以必要的指导外,及应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因为此时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能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探究性物理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如“电压”的教学,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概念太抽象,如何使学生相信电压的存在,是课题引入的关键。可以通过可见度较大的水流,让学生间接观察,感受电压的存在,给学生足够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通过水位演示装置,使学生引起对水压现象探究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水流知识分析水轮机工作原因,从而逐步过渡到电压概念的建立。
四、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习惯,不可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在实验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时,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指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等。
在实验教学中,还要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创新相结合、实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使实验课教学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