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以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突出,形式灵活多样,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成为学生课外延伸个性化阅读和学习最好的载体,微课资源的开发便成了一种时尚的追求。这也响应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教育改革理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在面向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各门课程共同目标,但是各科都有着学科素养的独特性,体现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学科的固有性。语文学科强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性的课程。语文以其特有的功能,呈现出独特的学科核心素养。概括出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板块,当然其内涵和外延还有待于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意味着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应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再推进一步,即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微课,串起语文学科中的语言生长点、思辨发展点、审美鉴赏点和文化传承点等,重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最终达成培养人、发展人和造就人即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取向语言生长点
语文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当今社会,语言的交流沟通功能已经日益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性力量,因为一个语言贫乏的人是无法在现代社会中身心自由舒展的。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具有了力量、权利、解放、自由等积极价值,这些价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通过接受语文教育获得。教科书中的文本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好范例,教师如果挖掘出文本中的语言生长点,设计好微课,开发出相应的微课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强化练习,学生就能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人的言语经验,就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语言生长点具体就体现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篇章结构和文体特征上。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语文与生活”,首先呈现的是读一读,这首诗歌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接着要学生仿照例句的样式往下写,在这之前学生早已经感知过拟人句,但是如何掌握拟人句的表达技巧和灵活运用,还有待于强化感知和实践。此处微课设计取向就应该定位在探究句中的动词,感知动词的妙用,明白拟人句优势和实际的操作运用。例句:“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大地;”分析这句抓住了百花盛开的特点,用了有人动作的“迈着”“携着”“撒向”三个动词,呈现出了人的形象,即拟人句,形象生动,给人一种春天到来时百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引导学生抓住夏、秋、冬来想象,学写拟人句。具体到文本中,就要教师深入挖掘语言内核,开发出语言训练点。如《赶海》一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文中的内容已经不是难事,但是文本中多处叹词的出现,领悟叹词的用法是有难处的,虽然平时嘴中说出来,真正地落实在书面中,好像老师做得少,这课的微课开发如果取向在叹词的感知和运用上,学生的叹词运用能力就得到有效的提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每篇文章的思路就是它的结构,是它的骨架,文章不同,呈现的结构也是不同。语文微课的开发取向在结构思路上也是语言训练点之一,因为结构是最具有语文性内容之一。如《钱学森》一文微课可以取向在:按时间顺序,课文第一自然段应该放在哪里?为什么作者要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让学生明白这是倒叙的写作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放在课前观看,学生明白后,然后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语言实践,真正地落实语言运用。有的文章是先总后分,有的层层递进,有的移步换景……具体到微课开发的时候,必须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结构文章。在微课反复观看中,揣摩、体会、领悟结构特色,学生就会在语言实践中不自觉地去运用已经掌握的言语结构规律。
潘新和教授曾经说过:“阅读与写作思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不得要领。”写作章法上也提出“文无体不立”,这也就提醒了微课资源的开发要关注文体的特点,了解到不同文体表现的特殊性,实现微课内容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说勤奋》是苏教版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微课取向上就要聚焦本课的2个人物案例描写,分析案例的说服力所在,消化案例写作的方法,尝试习作,运用其他人物例证替代。
二、取向思辨发展点
语文学科就是从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和“思维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钟启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丛书序》)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训练就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对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获得最本真的体验,让学生学会辨别、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而目前小学生语文学习不会提问、不会思考现象表现尤为突出。深受前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不重视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学习视为知识传授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损害了学生的好奇心、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通过研究型、探究型、合作型学习,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非记忆或拷贝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等基本能力,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开放、反思。这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其目的在于找到更好的观念,做出合理的行动。
开发微课资源,设计取向在思维发展点上,学生既能在课下认真地思考,慢慢地学会分析和反思,又能根据微课资源的启发,学到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審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为了能充分感悟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组织这课教学时,我课前设置微课,扫路人到底是累还是不累,微课中启发学生要站在“游人”和“扫路人”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学生用文中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别人。课中组织学生辩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辩论双方最后一致得出:一个人如果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即使体力活累点,心应该是不累。课尾,学生受到微课中思维发展点问题的启发,居然提出了2个问题:问题一,文中有2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区别和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第一处,还没有与老人相谈,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扫路人,是粗看。第二处,是“打量”,是与老人交谈后,对老人的“豁达开朗”的钦佩。因此是细看。粗看和细看之间,有着作者对老人的情感上的变化。问题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要写鸟?鸟究竟暗指了什么?在学生的辩论中,逐渐明白鸟就是暗指老人。鸟“落回原处”,就是鸟舍不得走,暗示着老人也舍不得走。 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语文教学更应该是这样,要把着力点放在激活儿童的思维,提升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一切学科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在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中,若能关注思辨发展点,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更大地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三、取向审美鉴赏点
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高段目标中一条描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要把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学科中,审美鉴赏就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欣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去体验真挚的情感,获得审美的发现,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并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创造美。
语文微课审美鉴赏点的开发,正是凭借鲜活的文本教材,从文本中某一个方面突破,引导学生去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和启迪。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诗意韵语组合识字”一例:
骏马 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椰树 骄阳 海岛
牦牛 冰雪 高原
此处审美鉴赏点的微课开发,就是要引导学生想到元代虞集《风入松》中难得的佳句“铁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壮丽美;想到徐悲鸿、吴冠中等名家书写的名联里那种刚柔并济的韵味美;想到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歌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品味文字背后的画面,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苏教版三年级《荷花》,细读就不难发现叶圣陶先生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功夫,许多字句包容了极丰富的内涵,其简洁、确切是别的字句所无法替代的,既浅显易懂,又惟妙惟肖,恰如其分。微课的开发点就是抓住这个点,恰如其分地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艺术的美。如“荷叶挨挨挤挤的”,这里“挨”和“挤”是一对近义词,但又不完全一样,引导学生体会到它们的相同,而且不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让人似乎看见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又如:“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者不用“长”、“露”,而用一个“冒”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一幅动态的荷花生长图,从而体会到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荷花的茂盛之美和生命旺盛之美。
文章的修辞美当然也是语言美的重要部分。《荷花》中运用了几个贴切的比喻,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简单一个比喻,不但写出荷叶的色彩美,而且写出了荷叶的形状美。美,就是那么简单,让人非常自然,而又让人耳目一新,微课中就是以这个小点切入,准确地抓住重点词句,并对比分析,不难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本课中另一个审美鉴赏点就是作者的意境美,把握“意境”美,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凭借联想和想象,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和描写的事、物交織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作品最深处的美。《荷花》一文中第四自然段渲染了一个恬静、和谐、优美的梦境:“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此处微课设计去向,朗读时不妨放点轻松的音乐,带领学生将思绪放飞,把课堂想象成荷塘,把自己想象成阳光下、微风中的荷花,有蜻蜓、有蝴蝶、有小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你还好象看见什么?如此,将想象与文章相扣,水乳交融,丝丝合拍,完成形和神的统一。此处微课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化抽象为形象,拉遥远如在眼前,再现事物形象,创造美的意境。
四、取向文化传承点
说到“文化”,自然想到出自《周易.贲卦.篆词》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教化”。2011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故文化传承就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拓宽文化视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的自觉和文化自信。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寄寓在具体的文字语言文字中,教材已经把文化固化在其中,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深究文字,把文本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语言,从内向外,让学生去感受文化、获得文化和传承文化。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微课开发,是不能缺失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要在微课中引导学生钟情于语言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追寻它的根及根所呈现出的理想凝聚和价值意蕴。如《鹬蚌相争》这篇文章上完后,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微课:这则寓言在历史上曾经阻止过一场战争,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群雄割据,战乱纷纷,几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其中,秦国最强大,他侵略并且吞并了许多小国家。而剩下的几个国家,还经常发生摩擦。一次找过声称要攻打燕国,燕王得知后很担心,就派苏代劝阻赵王不要出兵,苏代出使找过。那时候,如果苏代说,请赵王不要攻打燕国,行吗?赵王会听他的吗?此时怎样劝说最有用的呢?引出学生用“鹬蚌相争”的故事劝说最有效,并组织表演。此处微课的设计和运用,就是力求教师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教语文,我们不是孤立地教完这则寓言就算了,而是带领学生回到这则寓言的源头,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寓言的含义。其实,汉语言中的很多字、词、文都是有其渊源,溯源而上,都能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语文教科书中微课资源的开发是多层面的,多维度的,从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微课开发取向,但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微课资源开发,就必须要取向语言的生长点、思辨的发展、审美的创新点、文化的传承点,一节微课一个取向,点点相聚,积沙成塔,语文的学习就会丰盈起来。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意味着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应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再推进一步,即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微课,串起语文学科中的语言生长点、思辨发展点、审美鉴赏点和文化传承点等,重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最终达成培养人、发展人和造就人即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取向语言生长点
语文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当今社会,语言的交流沟通功能已经日益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性力量,因为一个语言贫乏的人是无法在现代社会中身心自由舒展的。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具有了力量、权利、解放、自由等积极价值,这些价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通过接受语文教育获得。教科书中的文本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好范例,教师如果挖掘出文本中的语言生长点,设计好微课,开发出相应的微课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强化练习,学生就能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人的言语经验,就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语言生长点具体就体现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篇章结构和文体特征上。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语文与生活”,首先呈现的是读一读,这首诗歌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接着要学生仿照例句的样式往下写,在这之前学生早已经感知过拟人句,但是如何掌握拟人句的表达技巧和灵活运用,还有待于强化感知和实践。此处微课设计取向就应该定位在探究句中的动词,感知动词的妙用,明白拟人句优势和实际的操作运用。例句:“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大地;”分析这句抓住了百花盛开的特点,用了有人动作的“迈着”“携着”“撒向”三个动词,呈现出了人的形象,即拟人句,形象生动,给人一种春天到来时百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景象。引导学生抓住夏、秋、冬来想象,学写拟人句。具体到文本中,就要教师深入挖掘语言内核,开发出语言训练点。如《赶海》一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文中的内容已经不是难事,但是文本中多处叹词的出现,领悟叹词的用法是有难处的,虽然平时嘴中说出来,真正地落实在书面中,好像老师做得少,这课的微课开发如果取向在叹词的感知和运用上,学生的叹词运用能力就得到有效的提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每篇文章的思路就是它的结构,是它的骨架,文章不同,呈现的结构也是不同。语文微课的开发取向在结构思路上也是语言训练点之一,因为结构是最具有语文性内容之一。如《钱学森》一文微课可以取向在:按时间顺序,课文第一自然段应该放在哪里?为什么作者要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让学生明白这是倒叙的写作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放在课前观看,学生明白后,然后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语言实践,真正地落实语言运用。有的文章是先总后分,有的层层递进,有的移步换景……具体到微课开发的时候,必须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结构文章。在微课反复观看中,揣摩、体会、领悟结构特色,学生就会在语言实践中不自觉地去运用已经掌握的言语结构规律。
潘新和教授曾经说过:“阅读与写作思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不得要领。”写作章法上也提出“文无体不立”,这也就提醒了微课资源的开发要关注文体的特点,了解到不同文体表现的特殊性,实现微课内容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说勤奋》是苏教版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微课取向上就要聚焦本课的2个人物案例描写,分析案例的说服力所在,消化案例写作的方法,尝试习作,运用其他人物例证替代。
二、取向思辨发展点
语文学科就是从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和“思维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钟启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丛书序》)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训练就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对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获得最本真的体验,让学生学会辨别、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而目前小学生语文学习不会提问、不会思考现象表现尤为突出。深受前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不重视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学习视为知识传授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损害了学生的好奇心、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通过研究型、探究型、合作型学习,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非记忆或拷贝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等基本能力,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开放、反思。这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其目的在于找到更好的观念,做出合理的行动。
开发微课资源,设计取向在思维发展点上,学生既能在课下认真地思考,慢慢地学会分析和反思,又能根据微课资源的启发,学到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審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为了能充分感悟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组织这课教学时,我课前设置微课,扫路人到底是累还是不累,微课中启发学生要站在“游人”和“扫路人”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学生用文中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别人。课中组织学生辩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辩论双方最后一致得出:一个人如果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即使体力活累点,心应该是不累。课尾,学生受到微课中思维发展点问题的启发,居然提出了2个问题:问题一,文中有2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区别和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第一处,还没有与老人相谈,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扫路人,是粗看。第二处,是“打量”,是与老人交谈后,对老人的“豁达开朗”的钦佩。因此是细看。粗看和细看之间,有着作者对老人的情感上的变化。问题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要写鸟?鸟究竟暗指了什么?在学生的辩论中,逐渐明白鸟就是暗指老人。鸟“落回原处”,就是鸟舍不得走,暗示着老人也舍不得走。 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语文教学更应该是这样,要把着力点放在激活儿童的思维,提升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一切学科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在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中,若能关注思辨发展点,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更大地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三、取向审美鉴赏点
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高段目标中一条描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要把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学科中,审美鉴赏就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欣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去体验真挚的情感,获得审美的发现,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并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创造美。
语文微课审美鉴赏点的开发,正是凭借鲜活的文本教材,从文本中某一个方面突破,引导学生去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和启迪。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诗意韵语组合识字”一例:
骏马 秋风 塞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椰树 骄阳 海岛
牦牛 冰雪 高原
此处审美鉴赏点的微课开发,就是要引导学生想到元代虞集《风入松》中难得的佳句“铁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壮丽美;想到徐悲鸿、吴冠中等名家书写的名联里那种刚柔并济的韵味美;想到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歌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品味文字背后的画面,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苏教版三年级《荷花》,细读就不难发现叶圣陶先生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功夫,许多字句包容了极丰富的内涵,其简洁、确切是别的字句所无法替代的,既浅显易懂,又惟妙惟肖,恰如其分。微课的开发点就是抓住这个点,恰如其分地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语言艺术的美。如“荷叶挨挨挤挤的”,这里“挨”和“挤”是一对近义词,但又不完全一样,引导学生体会到它们的相同,而且不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让人似乎看见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又如:“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者不用“长”、“露”,而用一个“冒”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一幅动态的荷花生长图,从而体会到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荷花的茂盛之美和生命旺盛之美。
文章的修辞美当然也是语言美的重要部分。《荷花》中运用了几个贴切的比喻,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简单一个比喻,不但写出荷叶的色彩美,而且写出了荷叶的形状美。美,就是那么简单,让人非常自然,而又让人耳目一新,微课中就是以这个小点切入,准确地抓住重点词句,并对比分析,不难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本课中另一个审美鉴赏点就是作者的意境美,把握“意境”美,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凭借联想和想象,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和描写的事、物交織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作品最深处的美。《荷花》一文中第四自然段渲染了一个恬静、和谐、优美的梦境:“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此处微课设计去向,朗读时不妨放点轻松的音乐,带领学生将思绪放飞,把课堂想象成荷塘,把自己想象成阳光下、微风中的荷花,有蜻蜓、有蝴蝶、有小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你还好象看见什么?如此,将想象与文章相扣,水乳交融,丝丝合拍,完成形和神的统一。此处微课就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化抽象为形象,拉遥远如在眼前,再现事物形象,创造美的意境。
四、取向文化传承点
说到“文化”,自然想到出自《周易.贲卦.篆词》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教化”。2011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故文化传承就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拓宽文化视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的自觉和文化自信。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寄寓在具体的文字语言文字中,教材已经把文化固化在其中,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深究文字,把文本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语言,从内向外,让学生去感受文化、获得文化和传承文化。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微课开发,是不能缺失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要在微课中引导学生钟情于语言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追寻它的根及根所呈现出的理想凝聚和价值意蕴。如《鹬蚌相争》这篇文章上完后,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微课:这则寓言在历史上曾经阻止过一场战争,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群雄割据,战乱纷纷,几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其中,秦国最强大,他侵略并且吞并了许多小国家。而剩下的几个国家,还经常发生摩擦。一次找过声称要攻打燕国,燕王得知后很担心,就派苏代劝阻赵王不要出兵,苏代出使找过。那时候,如果苏代说,请赵王不要攻打燕国,行吗?赵王会听他的吗?此时怎样劝说最有用的呢?引出学生用“鹬蚌相争”的故事劝说最有效,并组织表演。此处微课的设计和运用,就是力求教师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教语文,我们不是孤立地教完这则寓言就算了,而是带领学生回到这则寓言的源头,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寓言的含义。其实,汉语言中的很多字、词、文都是有其渊源,溯源而上,都能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语文教科书中微课资源的开发是多层面的,多维度的,从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微课开发取向,但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微课资源开发,就必须要取向语言的生长点、思辨的发展、审美的创新点、文化的传承点,一节微课一个取向,点点相聚,积沙成塔,语文的学习就会丰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