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九军七十师二一五旅旅长赵锡章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锡章,字荣三,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河间县北三十里堡的一个封建家庭,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二十几岁时逝世。
  赵锡章8岁时入本村毛公书院读书,后考入保定育德中学,最后毕业于保定军校步科第九期。他勤奋好学,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现在三十里堡赵氏家谱里还保存着他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侮辱,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非富国强兵不可。大丈夫当效马援战死疆场,而不能死于儿女之前。毕业后,他曾在傅作义部下任职。1936年春,他与北平第一助产学校毕业的张惠如女士结婚,婚后20天即返部队。赵锡章虽是旧军人,但有爱国心、正义感,同情共产党,支持红军。抗日战争开始前,曾给婶母写信说,国民党腐败,共产党一定会胜利。他还鼓励弟妹选择自己的道路,支持弟弟奉章参加革命。抗日战争开始后,赵锡章任晋绥军独立第三旅第四团团长,在平型关战役中担任右翼守备,忻口战役中在中央地区战斗。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我国土、杀我人民,十分痛恨,曾对妻子表示:“日本帝国主义一定会灭亡,我一定要与日本强盗决一死战,决不穿着军装过黄河。”忻口战役后,他升任十九军二一五旅旅长。1938年2月中旬,奉命在山西隰县川口杨村堡阻敌南侵,与数倍于我之敌血战两昼夜,官兵伤亡惨重。赵锡章身中七弹,自知难以突围,乃拔枪自戕殉国,終年37岁(一说中弹阵亡)。赵锡章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
其他文献
刚一推开门,记者就被满眼的书震撼了。塞满了书籍文献的书柜占据了右手边整整一面墙,足有3米多高,书柜旁立着一架攀爬的折叠梯;书墙对面有一张堆满了各种文件资料和一台电脑、两部电话的办公桌;办公桌旁边是一张一米多长兼做会客和休憩之用的窄窄的沙发,上面还叠放着一床薄被子;地上也摞着一堆堆半人多高的图书和文件,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里仅有一小段容一人侧身通过的小径。这间有点杂乱没有一点儿装饰物的“书房”,是身
1949年1月,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蒋介石下野,回到浙江奉化老家。  4月初,蒋介石发电给国民党政府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1902-1965),请他赶快回国,有要事相商;回国后立刻前往奉化溪口。  朱世明,字季光,湖南双峰县蛇形山镇人,出身于仕宦世家,祖父朱宗程,从师罗泽南创办湘军。外祖父杨昌濬,罗泽南之高足,初为湘营军官,后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1926年,朱世明从美国留学归国,得到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