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电子海洛因”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a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部分城市初步调查,至少有10%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玩游戏机,有的城市甚至达到20%-30%。许多学生一放学就往游戏机室跑,有的上课时间逃学去玩游戏,有的学生甚至夜不归家,在游戏机室吃、睡、玩。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长期迷恋电子游戏机的学生,由于心里总是惦记游戏中的场面,从而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视力下降、睡眠障碍。更有甚者,则表现为无法控制自己,不打游戏时,总是想着游戏或感到焦虑不安,情绪低落、食欲不振、不与父母交流、说谎、逃课、不择手段欺骗父母获得钱财、到处赊账,严重时可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孩子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玩电子游戏成瘾所致,以往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美国的精神病学家Shapira博士从1997年开始研究这个社会问题,并指出它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依赖。由于玩电子成瘾的孩子的某些行为特征与毒品成瘾行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是一种心理病理行为。因此,有人将它称之为“电子海洛因”。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迷恋电子游戏机呢?从心理学上来讲,电子游戏特有的行为强化机制,可使成瘾行为不断强化。如操作电子游戏时,可在斗智斗勇中战胜对手,得到某种奖励,这使操作者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成功感。这些强化作用使玩游戏机行为进一步加强,有不断地去追求这些物质奖励和积极个人体验的冲动;另一方面,当游戏机成瘾后,现实的适应功能明显受损,成绩下降,精神不振,老师、父母的责备、批评,使成瘾者感到丧失了对生活的自控力,似乎摆脱这一境况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再回到游戏机中。游戏机带来的刺激、兴奋、成功的体验,使现实中的苦恼一扫而光。因此,玩电子游戏成为他们应付失败、挫折、精神痛苦的唯一手段。
  尽管如此,但并非所有玩电子游戏的孩子都能成瘾,成瘾的孩子往往与本身的心理素质有关。一般认为,性格偏内向、不善交往、自控力差、在学校受到挫折、父母关系不和睦、亲子关系差、父母离异、心理压抑的孩子易成瘾。这些孩子往往通过玩电子游戏来满足某种欲望和激起兴奋,释放压力,忘掉现实生活中的苦恼。
  作为父母,应关心孩子,经常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惑,给予帮助。当然,性格培养也很重要,从小就应当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如孩子对电子游戏成瘾,则要及时带孩子找心理医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及行为治疗,可有效地遏制成瘾问题。对于孩子出现的某些情绪问题,在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可酌情应用情绪稳定剂进行干预。
  当然,现在是信息时代,家庭电脑已经相当普及,要让孩子们不接触电脑,也是难以实行的。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如何把孩子们玩游戏的兴趣、爱好转化到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上面。比如有些家长,主动帮助孩子选修计算机类的课程,鼓励他们报考等级考试、参加各种网页制作比赛等,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其他文献
2013年的春天,北京的天气有些冷,还时常有大风刮来,好在从2012年冬天就开始笼罩北京上空的雾霾被风吹散了,湛蓝的天空终于常常出现在4月份。虽然天气比起以往有些偏冷,但仍然阻挡不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草地还是渐渐变得嫩绿了,梅花、桃花、樱花等也竞相开放,北京的大地又开始上演“颜色”革命,变得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热闹繁盛起来。那么,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花朵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霜叶为何会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