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点点拨】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历法、四大发明、医学、数学、建筑和著名科学家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史在近几年高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
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著名科技成就
【典型题例】
例1(2005年上海卷)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明了(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简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造纸术发明后,轻便价低的纸张逐渐代替了笨重的竹木简,从而改变了携书不便的现象。
答案:A
【典型题例】
例2(2005年北京文综卷)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上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人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 )
A.地动仪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罗盘针
简析:地动仪是东汉末年张衡发明的,不符合题意。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改进的,不是宋代。c项是唐代的科技成就,D项的西传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答案:D
2.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形成近代科学的原因
(1)自给自足和简单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封建自然经济对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不高。
(2)封建剥削制度和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农民的贫困和国内市场的狭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科学技术发展缺乏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
(3)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而且隔绝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4)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5)“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取向,造成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
总之,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形成近代科学的原因,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技发展缺乏正常的社会环境。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中国落后的原因
①中国虽然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一方面使广大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使剥削者用钱去买房置地,束缚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这就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封建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③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朝的“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2)西方领先的原因
①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
②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典型题例】(2004年全国文综卷)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三大发明在中西造成不同影响的原因的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新的生产方式仍处于夹缝中。
答案:A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科学技术是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据此回答1~5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取得的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 )
①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②《甘石星经》③四诊法 ④《墨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箭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所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是( )
①张衡 ②毕舁 ③蔡伦 ④沈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代“蔡侯纸”的出现,标志着造纸术的发明
B.唐朝时期将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
C.元朝时火药用于军事,发明“突火枪”
D.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借助罗盘针和火药打开了世界市场
5.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
A.发明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
D.创制简仪、高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科技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据此回答6~7题。
6.汉朝和宋朝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共同原因是( )
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②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③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④政府重视培养科技人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给我国的科学技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下列著作中介绍有西方科技成果的是( )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徐霞客游记》
D.《农政全书》
9.下列著作与上述两部书的内容较为接近的一组是( )
A.《伤寒杂病论》、《周髀算经》
B.《甘石星经》、《齐民要术》
C.《唐本草》、《缀术》
D.《千金方》、《梦溪笔谈》
10.隋唐时期对世界科技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①首次在军事上运用火药 ②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在海船上使用罗盘针 ④医学上发明了四诊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中国四大发明中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 )
A.印刷术、造纸术
B.火药、印刷术
C.指南针、造纸术
D.火药、指南针
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据此回答12~13题。
12.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 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发现它的主要优点就在宋代。”下列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②沈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 ③指南针已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 ④出现管形火器,开创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下列对我国明代科技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传统科学技术仍然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B.近代科学技术已经产生
C.出现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D.西方科技开始传人中国
科技革新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据此回答14~15。
14.促进世界从分散走向紧密联系的科技因素中,由中国人最先发明的是( )
A.地动仪
B.指南针
C.造船技术
D.地圆学说
15.与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具有同样重要的破除封建神学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严复的天演论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取得科技文化的进步。据此回答16~18题。
16.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重大成就的著作是( )
A.《墨经》
B.《考工记》
C.《梦溪笔谈》
D.《道德经》
17.下列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的成就中,开辟了人类生活新时代的是( )
A.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
B.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8.不属于二战推动下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A.原子能的利用
B.电子计算机
C.远程火箭
D.内燃机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水平,但明清中后期开始远远落后于世界科技潮流。据此回答19~21题。
19.下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800年以上的有( )
①地动仪 ②圆周率 ③《唐本草》 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C.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21.明清时我国科技发展最突出的时代特点是( )
A.出现了著名的科技著作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状况
C.传统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D.产生了闻名世界的科技名人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又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自16世纪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科学技术明显的落伍了。据此回答22~25题。
22.明清时我国已落后于世界近代科技潮流,但仍然有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的科技著作是( )
A.《梦溪笔谈》
B.《周髀算经》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23.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面貌一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现实科学
24.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开始逐渐落后是在( )
A.明朝中后期
B.清朝前期
C.鸦片战争以后
D.近百年以来
25.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②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 ③国家较长时间内处于统一或局部统一状态 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比世界其他民族聪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端朝夕(朝夕,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惑,指迷失方向)也。”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27.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明朝中后期起,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不断受到冲击。
(1)利玛窦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目的他采用了什么方式?
(2)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利玛窦为什么没有把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介绍给中国?
(3)利玛窦曾与徐光启合译介绍欧洲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也曾将“四书”译为拉丁文传到欧洲。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有何意义?这种现象不能持久的原因又是什么?
28.阅读下列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有三个黄金时期,一是在秦汉,一是在隋唐,一是在宋元。
材料二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比较: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学的晚霞”。16世纪,当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初照欧洲大陆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也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这一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等。16世纪中叶,在西方以哥白尼“太阳中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诞 生,同时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
稍加总结不难发现中西科学在特征和本质上的差异。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与中国不同,同一时期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大多数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试以秦汉、宋元为例,谈谈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并简要归纳各自的特点。
(2)结合上面所归纳的特点,分析秦汉和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产生的共同影响。
(3)公元1501~1840年中国科技全面滑坡,导致中国科技未能孕育出近代科学的原因是什么?
(4)分析说明造成公元1501~1840年中西科技走上两种截然不同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D 6.B 7.D 8.C 9.D10.A 11.D 12.B 13.B 14.B 15.C 16.A 17.C18.D 19.A 20.C 21.C 22.C 23.D 24.A 25.B
二、非选择题
26.答:(1)战国时期;远洋航行和开辟新航路。
(2)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揭露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不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
(4)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
27.答:(1)目的:传播天主教,发展天主教势力。方式:用进献西洋工艺品来争取统治者的支持;用宣传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和认同中国文化来争取开明士大夫的好感。
(2)因为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发表,严重冲击着天主教会神学的基础,所以虽然当时的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取得众多成就,但作为传教士的利玛窦不会将与教会神学相冲突的最先进的自然科学介绍给中国。
(3)现象: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原因:中西文化的冲突——一些传教士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后又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后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8.答:(1)原因:①国家强大,工农业发展,经济繁荣。②中央集权制度完善。③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特点:①汉代:统一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②宋元: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步;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完成和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他们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点。
(2)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与进步,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①小农经济盛行,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应有的土壤。②“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遏制了科技进步。③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主义,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政治文化基础。④儒学教育以培养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不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4)主要原因:①社会生产方式方面的差异。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中国的小农经济,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②文化教育差异。西欧教育手段正规,学术气氛浓厚,为科学家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中国的儒学教育以培养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③思想文化差异。中国历代一方面以功名利禄为诱饵把大批知识分子引入钻研儒家经典的死胡同;另一方面,他们以高压政策对待所谓“异端”分子,从而把大量知识分子逼入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而西方则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能较自由地去研究和探索自然。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历法、四大发明、医学、数学、建筑和著名科学家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史在近几年高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
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著名科技成就
【典型题例】
例1(2005年上海卷)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明了(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简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造纸术发明后,轻便价低的纸张逐渐代替了笨重的竹木简,从而改变了携书不便的现象。
答案:A
【典型题例】
例2(2005年北京文综卷)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上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人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 )
A.地动仪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罗盘针
简析:地动仪是东汉末年张衡发明的,不符合题意。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改进的,不是宋代。c项是唐代的科技成就,D项的西传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答案:D
2.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形成近代科学的原因
(1)自给自足和简单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封建自然经济对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不高。
(2)封建剥削制度和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农民的贫困和国内市场的狭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科学技术发展缺乏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
(3)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而且隔绝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4)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5)“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取向,造成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
总之,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形成近代科学的原因,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技发展缺乏正常的社会环境。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中国落后的原因
①中国虽然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一方面使广大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使剥削者用钱去买房置地,束缚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这就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封建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③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朝的“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2)西方领先的原因
①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
②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典型题例】(2004年全国文综卷)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三大发明在中西造成不同影响的原因的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新的生产方式仍处于夹缝中。
答案:A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科学技术是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据此回答1~5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取得的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 )
①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②《甘石星经》③四诊法 ④《墨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箭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所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是( )
①张衡 ②毕舁 ③蔡伦 ④沈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代“蔡侯纸”的出现,标志着造纸术的发明
B.唐朝时期将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欧洲
C.元朝时火药用于军事,发明“突火枪”
D.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借助罗盘针和火药打开了世界市场
5.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
A.发明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
D.创制简仪、高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科技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据此回答6~7题。
6.汉朝和宋朝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其共同原因是( )
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②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③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④政府重视培养科技人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给我国的科学技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下列著作中介绍有西方科技成果的是( )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徐霞客游记》
D.《农政全书》
9.下列著作与上述两部书的内容较为接近的一组是( )
A.《伤寒杂病论》、《周髀算经》
B.《甘石星经》、《齐民要术》
C.《唐本草》、《缀术》
D.《千金方》、《梦溪笔谈》
10.隋唐时期对世界科技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①首次在军事上运用火药 ②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③在海船上使用罗盘针 ④医学上发明了四诊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中国四大发明中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 )
A.印刷术、造纸术
B.火药、印刷术
C.指南针、造纸术
D.火药、指南针
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据此回答12~13题。
12.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 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发现它的主要优点就在宋代。”下列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②沈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 ③指南针已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 ④出现管形火器,开创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下列对我国明代科技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传统科学技术仍然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B.近代科学技术已经产生
C.出现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D.西方科技开始传人中国
科技革新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据此回答14~15。
14.促进世界从分散走向紧密联系的科技因素中,由中国人最先发明的是( )
A.地动仪
B.指南针
C.造船技术
D.地圆学说
15.与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具有同样重要的破除封建神学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严复的天演论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取得科技文化的进步。据此回答16~18题。
16.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重大成就的著作是( )
A.《墨经》
B.《考工记》
C.《梦溪笔谈》
D.《道德经》
17.下列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的成就中,开辟了人类生活新时代的是( )
A.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
B.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8.不属于二战推动下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A.原子能的利用
B.电子计算机
C.远程火箭
D.内燃机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水平,但明清中后期开始远远落后于世界科技潮流。据此回答19~21题。
19.下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800年以上的有( )
①地动仪 ②圆周率 ③《唐本草》 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C.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21.明清时我国科技发展最突出的时代特点是( )
A.出现了著名的科技著作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状况
C.传统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D.产生了闻名世界的科技名人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又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自16世纪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科学技术明显的落伍了。据此回答22~25题。
22.明清时我国已落后于世界近代科技潮流,但仍然有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的科技著作是( )
A.《梦溪笔谈》
B.《周髀算经》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23.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面貌一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现实科学
24.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开始逐渐落后是在( )
A.明朝中后期
B.清朝前期
C.鸦片战争以后
D.近百年以来
25.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②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 ③国家较长时间内处于统一或局部统一状态 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比世界其他民族聪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端朝夕(朝夕,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惑,指迷失方向)也。”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27.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明朝中后期起,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不断受到冲击。
(1)利玛窦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目的他采用了什么方式?
(2)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利玛窦为什么没有把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介绍给中国?
(3)利玛窦曾与徐光启合译介绍欧洲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也曾将“四书”译为拉丁文传到欧洲。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有何意义?这种现象不能持久的原因又是什么?
28.阅读下列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有三个黄金时期,一是在秦汉,一是在隋唐,一是在宋元。
材料二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比较: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学的晚霞”。16世纪,当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初照欧洲大陆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也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这一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等。16世纪中叶,在西方以哥白尼“太阳中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诞 生,同时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
稍加总结不难发现中西科学在特征和本质上的差异。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与中国不同,同一时期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大多数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试以秦汉、宋元为例,谈谈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并简要归纳各自的特点。
(2)结合上面所归纳的特点,分析秦汉和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产生的共同影响。
(3)公元1501~1840年中国科技全面滑坡,导致中国科技未能孕育出近代科学的原因是什么?
(4)分析说明造成公元1501~1840年中西科技走上两种截然不同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D 6.B 7.D 8.C 9.D10.A 11.D 12.B 13.B 14.B 15.C 16.A 17.C18.D 19.A 20.C 21.C 22.C 23.D 24.A 25.B
二、非选择题
26.答:(1)战国时期;远洋航行和开辟新航路。
(2)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揭露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不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
(4)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
27.答:(1)目的:传播天主教,发展天主教势力。方式:用进献西洋工艺品来争取统治者的支持;用宣传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和认同中国文化来争取开明士大夫的好感。
(2)因为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发表,严重冲击着天主教会神学的基础,所以虽然当时的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取得众多成就,但作为传教士的利玛窦不会将与教会神学相冲突的最先进的自然科学介绍给中国。
(3)现象: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原因:中西文化的冲突——一些传教士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后又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后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8.答:(1)原因:①国家强大,工农业发展,经济繁荣。②中央集权制度完善。③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特点:①汉代:统一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②宋元: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步;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完成和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他们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点。
(2)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与进步,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①小农经济盛行,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应有的土壤。②“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遏制了科技进步。③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主义,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政治文化基础。④儒学教育以培养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不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4)主要原因:①社会生产方式方面的差异。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中国的小农经济,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②文化教育差异。西欧教育手段正规,学术气氛浓厚,为科学家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中国的儒学教育以培养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③思想文化差异。中国历代一方面以功名利禄为诱饵把大批知识分子引入钻研儒家经典的死胡同;另一方面,他们以高压政策对待所谓“异端”分子,从而把大量知识分子逼入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而西方则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能较自由地去研究和探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