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河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feng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母亲河——黄河。它虽然就在我的身边,可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去看它。今年春天,我终于圆了一睹黄河的梦。(一个“圆”字,含义深刻,既写出了小作者长久的一个心愿,又表达出作者对黄河的喜爱之情。)
  那天,我们一家人驾车去看黄河。走了一会儿,黄河便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它像一匹宽宽的大布高低起伏,甚是雄伟壮观。(一个比喻句,将黄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让读者对黄河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下了车,我迫不及待地向黄河岸边跑去。(“迫不及待”写出了小作者急切的心情,真是盼望已久啊)“黄河的水怎么这么黄啊?”我疑惑不解地问道。爸爸说:“因为它流经黄土高原,会带进不少黄土,所以黄河是黄色的,又因为它孕育了黄河流域的人们,又称它为‘母亲河’。”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若有所思”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好,写出了小作者听了爸爸话后的思考,很符合当时的情景。)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弯弯曲曲,以它优美的身姿向我们展示着它的线条美。而黄河水滚滚向东流淌着,后浪推前浪,一路奔跑着流向大海,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引用了诗句,丰富了作文的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在黄河岸边,黄河水则变得温柔了许多,不再滚滚流淌着,而是形成了一个个旋涡,却也不失为一种回旋美。
  再看黄河岸边的景色。草坪翠绿翠綠的,像一张地毯铺满两岸,数十棵高大葱郁的雪松和红叶、李树星星点点地镶嵌其上,显得别致而精美。(碧绿的草地,点缀着雪松和红叶李树,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高大茂盛的垂柳,细细的柳条在和风的抚摩下翩翩起舞。这里景色如此之美,就连小鸟也留恋其间,在这里嬉戏玩耍,尽展歌喉。(“翩翩起舞”“留恋其间”“嬉戏玩耍”“尽展歌喉”,多美的画面啊!这里成了小动物们的乐园,怎能不令人向往?)
  黄河母亲,真美啊!身为您的儿女,我为您自豪,骄傲!黄河母亲,我还会来看您的!
其他文献
今天早上,我一睁开眼就想起了放在盒子里的一群蜗牛。我快速地穿好衣服,冲向蜗牛盒子。  咦,我的蜗牛哪儿去了呢?怎么盒子里空空的呢?这群蜗牛可是爸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我捉的,怎么说没就没了呢?虽然科学老师说过,蜗牛哪儿都能爬到,可是小蜗牛,你不是爬得很慢吗?怎么才一晚上,你就不见踪影了呢?我差点哭了起来。  我使劲地把蜗牛盒倒翻过来,哼,小蜗牛,哪怕你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也难逃我如来佛祖的手掌心,我一
期刊
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閻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
期刊
那是80年代初一个春天的清晨,我与一位邻居大姐约定去哈尔滨市动物园晨练。我们似乎是被一阵阵嘹亮的号角,或是高亢的呼唤所吸引,闻声走到了一座高大的丝网笼前。那一刻我的呼吸都几乎停止了,我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和灰色的大鸟,不,是一群真正的仙鹤,正在笼中翩跹起舞——  银衣白裙飘飘,身材修长流畅,长颈长腿灵巧敏捷,灰褐色的眼睛彼此深情地凝视对方——它们几乎具备了天才的舞蹈家应有的一切优势,还有内心热烈而疯狂
期刊
开学第一天,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刚到校门口就看到了我们班的好几个同学,大家立刻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他们告诉我,我们班要来一位新的语文老师。我很想知道这个语文老师是一位男老师,还是一位女老师。  我满怀期待地走进教室,盼望着上课铃声快点响起。终于,上课铃响了,大家立刻端端正正地坐好。突然,大家的目光好像被磁铁吸引住似的,集中在了教室門口。铃声刚停,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走进了
期刊
“赵思逸,家里的鸡不见了,赶紧帮我把鸡找出来。”我正在写作业,外面传来了妈妈的喊声。我一边放下手中的笔,一边嘀咕道:“找手机还不容易吗?”  我立马行动了起来。我这里找找,那里翻翻,最后甚至跑到卧室里,就是看不到妈妈手机的影子。这下,我有点着急了,心里直冒泡泡:妈妈手机到底放哪儿去了?突然,我眼睛一亮:妈妈不是经常躺在床上玩手机吗?哈哈!她肯定把手机丢到床上了。  我连忙跑到床这头,一把掀开被子,
期刊
那清澈的湖水,映照出了草原与雪山,是如此的美丽。赤日骄阳,崇山峻岭,还有一碧千里的草原。这,就是青海。(这段文字点出了几个事物:湖、草原、雪山、赤日,这些都是青海的标志性景物,这样开场,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奠定了青海的基调,总起全文。)  我终于(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小作者对青海已经向往已久)见到了这片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点明了青海草海的特征)这里的天是如此
期刊
迈耶一家同我住在一条街上,相距不远。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是怎样认识他们的。可能是由于田德望住在那里,我去看田,从而就认识了。田走后,又有中国留学生住在那里,三来两往,就成了熟人。他们家有老夫妇俩和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老头同我的男房东欧朴尔先生非常相像,两个人原来都是大胖子,后来饿瘦了。脾气简直是一模一样,老实巴交,不会说话,也很少说话。在人多的时候,呆坐在旁边,一言不发;脸上却总是挂着憨厚的微笑
期刊
早晨,我站在桥头上,东方一轮红日懒洋洋地爬上山顶,(“懒洋洋地”,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太阳刚刚升起时那慢慢悠悠的样子。这样将早晨美景简单勾勒,令谁都会心旷神怡)天瓦蓝瓦蓝的,远处,烟雾迷蒙,(这一部分前后矛盾。“天瓦蓝瓦蓝的”这是晴朗的天空;“烟雾迷蒙”一定会挡住人们的视线,怎么能看到瓦蓝的天空呢?再说早晨的天空总有点朦朦胧胧的感觉,即使没有“烟雾迷蒙”,用“瓦蓝瓦蓝”也不妥。所以这两种事
期刊
华山奇险,险象环生,险险不同,险而不危。  千尺幢有“太华咽喉”之称,是在千寻绝壁上开凿的一条宽只有80公分的石槽,坡度近60度,上有铁索悬挂,在这里只有人工开凿的260多个台阶,游人登山时,只能紧抓铁索攀登,回首望去,石槽之外一线天,向下看,如登悬崖峭壁,下面好似万丈深渊,令人眩晕又心惊胆战。  过了千尺幢不敢松口气,接着就是百尺峡,它两侧都是峭壁,中夹石阶险道,纵坡度也近50度,上面也只能容一
期刊
【名师处方】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要求不能太高。阅读这篇习作,可以看出小作者虽然把“同学到我家”的经过交代清楚了,但内容干巴巴的,让人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我给病文提出以下几点修改建议:  1.学会追问,细节描写。就是读完你写的句子后,追问一句“到底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如“我推开房门”,“我”推开的怎样的门?“我”是怎样推开门的?当时心里在想什么?把你追问的答案写到句子中去。  2.抓住重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