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人格”的伦理意蕴

来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精神属性的角度看,建筑蕴含人格,是人格投射的产物.“建筑人格”是建筑的人格化积累与沉淀,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主要包含建筑形象气质、建筑生命活力、建筑道德记忆三种基本伦理构成要素.“建筑人格”的伦理价值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共享性分析,去彰显诠释建筑的伦理精神特质及其本质价值;通过对建筑的人文性辨析,去解读解蔽建筑的生命气质特征及其生命价值;通过对建筑的地域性发掘,去探寻解析建筑的道德记忆特质及其本土价值.“建筑人格”将指引建筑及其相关活动中的伦理追求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也可以实现建筑活动中对伦理主体及其责任的规定性,从而体现出建筑人格化表达方式和人格化建筑存在特质的伦理意蕴.
其他文献
利用中国2011-2018年省份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和多重中介模型探讨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在考虑城镇化、经济增长等影响贫困因素的基础上,减贫效应依旧显著;数字经济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显著,即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家庭增收和弱化收入差距的渠道影响贫困,但数据资源配置不均带来的数字鸿沟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近年来中国各地陆续出土大批集中埋藏的佛像.本文根据遗迹现象和遗物状况将佛像埋藏分为A、B、C三类.A类埋藏以破坏佛像或是将寺院土地改作他用为目的 .B类埋藏是为避免废佛、战争等灾难,僧侣或佛教徒为保护佛像而进行埋藏的行为.C类埋藏则是为处理不再使用的佛像,由寺院或是佛教信者主导实施的佛像瘗埋,与舍利瘗埋是两种不同的宗教活动.对中国佛像埋藏的分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适用于其他地域.
亲子法理念的变化趋势有家族和血缘观念淡化、意思自治理念受到重视,以及亲子法更加注重社会关系的稳定.代孕监护权确定应当要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而此原则不能单纯以血缘亲疏作为衡量利益大小的标准,而应当要从实证法中运用文意解释和类推适用的方法,综合多种客观因素来确定,并且还需要结合代孕各方意思综合考量.可以采用收养制度作为一般性的解决代孕监护权问题的手段.
杜甫和崔涂有同名诗《孤雁》,在杜诗经典化的过程中,崔涂诗时常被拿来与杜诗相较,从而得到广泛传播.崔诗本身的成就较高,最终成为经典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唐诗选本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诗以诗传”的方式是唐诗经典化的路径之一.经典化过程中,李、杜等大家作为“中心”,带动崔涂《孤雁》等“边缘”,共同丰富着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