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对社会环境影响的滤清与优选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m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复杂的,这就需要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对社会影响进行必要的滤清与优选,使之符合教育目的性转化,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对社会影响进行必要的滤清与优选,需要学校生态环境自身的优化。而学校能否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更深层次的支持性条件。
  关键词: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滤清;优选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2-0021-04
  
  在青少年的人生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复杂的,这就需要学校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必要的滤清与优选,使之合目的性转化而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历史上,对此问题的系统思考,首推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从“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中进一步引申出“学校即社会”的命题。“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现结合杜威的思想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学校的重要功能:社会环境的滤清与优选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在中外教育史上,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问题,并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如我国的荀子就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杜威认为,“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性格和心理的每一根纤维。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这些活动能唤起和强化某些冲动并具有某种目标和承担某种后果;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社会,在学校产生之前,直接的参与(即杜威所讲的间接的或偶然的教育),几乎成为教育青年的唯一影响,使他们获得群体的习俗和信仰。甚至在目前的社会,即使对于最坚持受学校教育的青年,这种直接参与也提供他们基本的教养。”杜威充分认识到了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复杂化,环境尤其是学校外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当今中国的社会处于全面的转型之中,社会价值冲突激烈、外来思潮良莠不齐、文化的视觉化、传播途径的网络化,使得社会展现在青少年面前的图景更为斑斓眩目,影响更为深入而持久。这就使得环境影响日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而不良的社会环境会把意志薄弱的学生引入歧途。我们通常说的“5+2=0”就说明了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学校五天的常规教育,好不容易纠正了某些学生错误的认识和不良习惯,都因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一夜之间便前功尽弃。因此,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善于捕捉利用有益于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育人氛围和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
  杜威认为,“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因为学校是造成新社会的,去掉旧弊向新的方向发展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在中外教育史上,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问题,并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如我国的荀子就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杜威认为,“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性格和心理的每一根纤维。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这些活动能唤起和强化某些冲动并具有某种目标和承担某种后果;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社会,在学校产生之前,直接的参与(即杜威所讲的间接的或偶然的教育),几乎成为教育青年的唯一影响,使他们获得群体的习俗和信仰。甚至在目前的社会,即使对于最坚持受学校教育的青年,这种直接参与也提供他们基本的教养。”杜威充分认识到了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复杂化,环境尤其是学校外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当今中国的社会处于全面的转型之中,社会价值冲突激烈、外来思潮良莠不齐、文化的视觉化、传播途径的网络化,使得社会展现在青少年面前的图景更为斑斓眩目,影响更为深入而持久。这就使得环境影响日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而不良的社会环境会把意志薄弱的学生引入歧途。我们通常说的“5+2=0”就说明了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学校五天的常规教育,好不容易纠正了某些学生错误的认识和不良习惯,都因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一夜之间便前功尽弃。因此,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善于捕捉利用有益于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育人氛围和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
  杜威认为,“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因为学校是造成新社会的,去掉旧弊向新的方向发展的,且含有不曾发现的能力预备儿童替社会做事的一大工具,许多旁的机关都不及他”。学校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有特设的学校教育环境,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设备和条件,还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领导管理与具体指导,因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全面、系统、巨大而深刻。学枝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定向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按社会对个体的要求,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的规范,规定着个体的发展方向,其活动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即时的价值,还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有着良好的纠偏机制,能协调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扬长避短,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具有塑造人、改造人、完善人的功能。学校内的青少年,他们的习惯没有养成,性格也没有完全定型,一切思想、行为、信仰等等,都可以在坏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塑造他们的好习惯,从而使其具有抵抗坏习惯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滤清与优选,从而为广大青少年塑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学校自身环境的重塑:滤清与优选的基础
  
  众所周知,学生每天在校园里学习、游戏、活动、休息时间长达八九个小时。校园文化和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通过偶然发生作用的环境来进行教育青少年的工作与通过为了教育的目的而设计环境来进行,有很大的区别的。学校就是作为明确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而精心营造的环境典型。这种精心营造的环境典型是不是一种优化的生态环境呢?换句话说,学校只有营造最优化的生态环境,学校教育才能够滤清与优选社会环境影响,才能在青少年 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杜威认为,“相对于社会环境而言,一个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应是简化的,而不是象成人社会那样过于复杂的;是经过组织而条理化的,而不是象成人社会那样庞杂的;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而不是象成人社会那样良莠不齐的;是在多种影响中求得平衡的,而不是象成人社会那样含有冲突和偏颇的;应是高效能的,而不是象社会非正式教育那样劳多费时而寡效的”。因而,学校生态环境的自身优化是滤清与优选功能发挥的前提。而学校生态环境的自身优化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和安排。
  学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人类单纯依赖日常联合生活给年轻人以指导的方式,使得青年的发展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应该拥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功能:“一是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的倾向的许多因素;二是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并使其观念化;三是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使青少年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在历史上,为了培养理想中的人,人们提出了不少的学校假设。不过,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把学校假设成为“屏蔽社会影响的堡垒,是一处无细菌浸染的真空”,这是一种“真空”假设。杜威的这种学校功能的划定则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也隐含了他的现代学校观。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无法超然于社会之外,应该在社会与学校,即在非正规的与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寻求某种会通。由此,他提出“学校即社会”的思想。也许,我们可以批评杜威学校价值“中立观”的虚妄性。在社会中,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具有“社会同构”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否认杜威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也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应有作为。面对复杂的文明,学校应该有选择性的精选一些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理解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面对无处不在而又复杂难料的社会影响,学校有责任屏蔽社会不良影响,筛选出其中的积极影响因素,真正发挥它在育人方面的主导作用;面对不同种族、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青少年,学校应平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为大家创造一个新的和更为广阔的环境。
  
  三、结语
  
  我国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如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多种思想都会在社会中交汇、碰撞;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让青少年可以便捷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能及时地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传播给青少年,向青少年展现多元的文化现状;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技艺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让他们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这种自主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放、多元的社会能为个体提供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比方说,有些格调不高或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会让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乐,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健康的人格。各种价值观、思想观念都会通过大众传媒来争夺市场,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不用面对压力的文化空间。在这种相对安全的文化空间里,社会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这种表现手法容易吸引逐渐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的青少年,而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的青少年会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中国加入WTO后,中西文化价值观冲突更为直接、剧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流思想文化渐渐被削弱等不健康和有害的文化垃圾、生活方式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而,教育工作者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构建起抵御社会文化中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地了解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社会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认真地思考与探索,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青少年中可能出现的失范现象和经常出现的偏离行为进行预防性研究,做到未雨绸缪。
  杜威认为,“当青少年逐渐参与他们所属的各种群体的活动时,他们的倾向不知不觉地得到更为深刻和更为密切的精神陶冶。但是,随着社会变得日益复杂,就有必要提供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特别关心培养未成年人的能力”。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改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和安排,要根据青少年的智力和道德的倾向塑造一个特殊的环境,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滤清与优选,防范并纠正社会的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杜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对不良传统教育的一种反动,也许有些矫枉过正,但他的许多思想,比方说“学校即社会”思想,却值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学习。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美]约翰-杜威,杜威的五大演讲(胡适口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33,
  [3]滕大春,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范君]
其他文献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不仅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类主体性提升的外在表现。十二五时期,安徽省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和谐,除了在制度上加大对环境污染主体的整治力度,还必须借鉴西方他者伦理学中责任先于权利的观念,强化公民和企业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生态和谐;责任;权利;他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C912.6  
期刊
摘 要: 张天翼的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口语比比皆是,人 物语言生动幽默。他的小说也常常出现一些粗俗的语言和方言土语,粗话、脏话的“精雕细 刻”具有多重功能,产生了特殊的效果,方言土语的适度运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关键词:张天翼;小说;人物;语言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1-0063-03    Colorfu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安徽省五河县选举后村务管理制度的考察与分析,认为该县积极探索并普遍推行的村民民主听证质询制度,促进了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扩大了村民政治参与的范围,建立了利益表达的制度平台,成为选举后村务民主管理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村务管理;村务公开;民主听证质询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4-0006-04  收稿日期:2010-10-
期刊
摘 要:清光绪五年,日本趁中国衰弱列强瓜分之机,非法吞并中国的附属国琉球。此后的琉球汉诗,多抒写亡国之痛。  关键词:琉球汉诗;中国衰弱;亡国之痛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4-0064-03  收稿日期:2010-06-28  作者简介:  毛翰(1955-),男,湖北广水人,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诗歌。    Survey of Ha
期刊
摘 要:选取一个典型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输出地,对其进行了深入调查访谈。然后通过对调查对象实施问卷调查,收集具体数据,并运用软件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说明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决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4-0031-04  收稿日期:20
期刊
摘 要:《西厢记》作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改创的戏曲菁华,上承唐宋诗词传奇,下启明清小说经典,其审美情趣和 审美意象集中反映了作为封建时代非主流文化的爱情类故事的基本创作理念。其中《西厢记》之“西”看似无意,但从“西”在文学中所蕴含的 佛教、红娘、美人与温馨、寂寥情感等不同含义出发,可帮助我们构建从《西厢记》到《红楼梦》的欣赏之路。  关键词:《西厢记》;西;《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6.2文
期刊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两个文本《美狄亚》和莫里森的《宠儿》的互文性出发,通过将“弑婴行为”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能指进行文化解读,指出真正的弑婴者不是古希腊社会的父权制和美国南部的奴隶制,而是两位悲惨女性背后不断成长的女性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内涵;弑婴行为;能指}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11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1—0051—05    
期刊
摘要:在当代消费社会中,媒体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传达某种信息,它更多地承担起建构某种思想观念,并赋予对象以价值与意义的功能。通过对旅游丛书《广西行知书》的文化分析,肯定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媒体是编辑者思想观念的传播,不一定具有完全的客观意义,并提出旅游是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释放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媒体;架构;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要:依据310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了解了安徽理工大学学生的消费来源、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问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以及存在的误区。着重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问卷调查;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2-0029-04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人民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