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留言】 行行出状元,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想当年,捧着别人的脚丫子修脚,连对象都不好找。可是,文中主人公李子娟却在这个岗位上“修”成了劳模。她凭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奉献的精神,还有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执着——
劳模,她够格儿
农历大年前腊月二十七。在寒气逼人的沈阳,人流多的地方除了火车站便是浴池:熙熙攘攘,热气腾腾,泡一个热水澡,洗去的不仅是灰尘,还有一年的疲惫和不快。然后,捶个背、修个脚,更是神清气爽。不过,如果告诉你,在这个赤裸裸之处也能出劳模,你信吗?
李子娟就是从沈阳市铁西区重工浴池走出来的市劳模。按照电话里的指引,我找到了她现在工作的修脚店。小店不大,大概有十平米。进门,换鞋,脱袜,洗脚。尽管我来采访,李子娟还是请我遵循这一程序,“天太冷,泡泡脚,舒服。”
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李子娟正在为一位大姐修脚。大姐很健谈,听说我是记者,跟我聊上了。“我觉得劳模都得感人。你说李师傅她就会修个脚,怎么感人?可她真就感动我了,她的心眼那叫一个好啊。”原来,有一天大姐到店里,发现李子娟不在——她跑楼上给一位瘫痪的老太太免费修脚去了。大姐至今也不理解,当着我的面问她:“放着挣钱的活儿不干,跑那儿发善心去啦?”“谁也不怕钱咬手。但干这行没有开大奔、住别墅的。70多岁的老太太呜呜哭,说指甲疼,我能忍心要钱吗?”李子娟抬头答话,手里的修脚刀却没有停止。技术娴熟的修脚师干活时即使不看,只要一摸就知道从哪里下刀,按什么程度下刀。
修完脚,大姐轻松地穿上鞋,“你慢慢采吧,劳模,我看她够格儿。”
自己找上门
我很好奇,她这个劳模是如何被发现的。“有一次我去养老院给老人免费修脚,回来时,一位顾客问我干啥去了,我说去养老院干活儿。后来才知道,他是工商联的,评劳模时推荐了我。”
“那你怎么想到去养老院给老人免费修脚呢?”对于这个故事,我就更好奇了。原来,那年冬天一位老大爷来修脚,起初并未引起李子娟的注意。隔年夏天,大爷又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被挤坏的香瓜。“大爷从哪儿过来的呀?”“从东陵区养老院。我走丢了,坐的车也不对,瓜都挤破了。”大爷边说边递给李子娟半拉香瓜,自己吃着另一半。眼看香瓜水顺着大爷的手往下淌,李子娟心里不是滋味。
送大爷出门时,李子娟拿出一张名片,“大爷,再有事你给我打电话,我有时间就过去给你修。”李子娟的老家在吉林梅河口农村,尽管来沈阳工作已经好几年,但她对这座城市依然陌生,不知道铁西区与东陵区的距离。打听后她才知道,从她的修脚店到养老院坐公交车要倒好几趟,一来一回天都快黑了。
大爷没给李子娟打电话,也没再来店里,但大爷那淌水的香瓜触动了李子娟内心的柔软。她托人帮着找了两家附近的养老院,要去免费给老人修脚。“我不知道养老院啥样,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脚病。”李子娟背着工具包就进了养老院。“老人的指甲都硬,特别不好修,而且有的已经长到了肉里,老人疼得都下不了地。”说着,李子娟拿出她处理过的一位老人的脚趾甲——差不多有一块钱硬币那么厚,黑黑的,如果不说根本都分辨不出是什么东西。“这样的活在店里,最起码也得100块钱。”
老人们互相观望,不知道这位不请而至的修脚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位老人很警惕地问,你怎么收费的?李子娟笑了,免费。现在,每次李子娟一出现,老人们争着抢着排队。
除了给养老院的老人免费修脚,遇上一些特殊情况,李子娟也会义务劳动,比如客人是孤寡老人或残障人士等。她有一个特殊的客人王大爷,老伴儿是植物人。头两次上门服务时,李子娟干完活儿收了钱就走人。第三次去,她和老人闲聊才知道,老太太只剩一根痛感神经,躺在床上已经多年。老人把老伴儿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老伴儿遭一点儿罪。儿女都疲惫了,老人却依然毫无怨言。“这样的老头儿太够意思了,你能不感动吗?”
李子娟再没收王大爷的钱。她说不是自己有多善良,就是被感动了。“都说城里是冷冰冰的,可照我说城里也有很多可爱的人。为他们尽一份力,我很幸福。”
没给师傅丢脸
因为要回老家过年,李子娟提前贴出了休假通知,结果年前的顾客一个接一个。李子娟忙得没时间起身直腰,没时间吃饭,甚至没腾出空来摘下口罩喝口水。我也因此没能清晰记住她的面容,唯有颧骨处微微的红润,让我印象深刻。
李子娟忙活时,旁边一个小徒弟倒水给顾客泡脚,之后便站着看师傅修脚。一位老顾客问小徒弟敢不敢下刀,徒弟摇摇头。李子娟叹了口气,“我盼着她们赶紧出徒,光靠我一个人一双手毕竟有限,我还能干多少年啊?等他们出徒了,这个店才能做大做强。”其实,这正是她对未来的规划。跟一般进城打工者不同,李子娟是个有“野心”的人。
早在1993年,她刚从农村老家出来时想法就很明确——学点儿技术,在城里站住脚。最初进一家私企打工,赚得不多。后来摆摊卖菜,“城管老抓,也不是长久之计。当时就想干个没人抓没人撵的活儿。”去洗澡时,李子娟发现搓澡大姐的身板个头和自己相仿,寻思自己也能干,于是转行了。
很多客人愿意找她搓澡,“这个没怎么学,就是照葫芦画瓢,再加上一点悟性吧。”李子娟对自己这双手很有信心。但即使天天干,每月也只挣一千来块钱。时间一长手脚都泡烂了,出脓水。对这种现状,李子娟打心眼里不满意,她没忘记自己的初衷。
偶然的,李子娟看到一位客人搓完澡去找师傅修脚。“修脚是个技术活,而且来修脚的人素质都挺高,没有调皮捣蛋的人。”她决定拜师学艺。
重工浴池的修脚师傅王金有很有名,也曾收过几个徒弟。李子娟去拜师时,却遭到了拒绝。原来,徒弟们常常半途而废,惹得师傅很伤心。李子娟认准了门,迈出去的脚绝不收回来。她几经辗转托人求情,最终打动王师傅收她为徒。她成为唯一继承师傅修脚衣钵的徒弟。
在李子娟看来,修脚这门技术不难,难的是要有决心、恒心、善心和信心。她第一次独立接活就遇上个难题:在澡堂给人修脚,都抠出血了,也没弄好。她连连赔不是,最后还是师傅帮她圆了场。备受打击之下,李子娟在家呆了好几天,思考下一步该往哪走。最终,她重新拿起修脚刀干活儿。“三年,干了三年感觉见亮了。”
王师傅去世后,李子娟接下了重工浴池的店面。“师傅是我的偶像,他的技术我学来了,精神也得学。”在弘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状元的年代,身有残疾的王金有师傅凭他精湛的技术获得了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老顾客常常调侃李子娟,“把你师傅的户口转给你,你就是劳模了。”多年后,李子娟靠技术和善良成了沈阳市劳动模范,获得了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我没丢师傅的脸。”李子娟颇为自豪。
找到满足感
李子娟的店里贴着这样的标语:我常面带微笑,因为我热爱我的工作;我态度亲切,因为我喜欢我的顾客;我能播撒快乐,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快乐;我会好好对你,因为都是回头客。
靠着口碑相传,如今李子娟的客人遍布全省各地。曾有个孩子患了甲沟炎,他妈妈在外地工作,特意飞回沈阳带孩子求医。接机人恰好是李子娟的顾客,便把他们介绍到这里。“治了两次,没影儿了,好了。”李子娟对自己的手艺相当自信。她记得那位妈妈跟儿子说:“儿子,要是你有同学得这病,就介绍到这儿来。”采访到这里,李子娟也给了我一张名片,“亲戚朋友得脚病,你就介绍到我这里来。”
李子娟收到过很多感谢信、锦旗,但有一句话让她至今难忘:曾有位客人拉着她的手说,我这辈子走多远也离不开你。“这是客人对我最大的肯定!”很多人看不上眼的修脚工作,李子娟却修出了快乐——如果说之前的工作是为了生存,现在她则找到了生命中难得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让她的未来之路越走越稳……W
本栏责编 /马征
mazheng_83@163.com
劳模,她够格儿
农历大年前腊月二十七。在寒气逼人的沈阳,人流多的地方除了火车站便是浴池:熙熙攘攘,热气腾腾,泡一个热水澡,洗去的不仅是灰尘,还有一年的疲惫和不快。然后,捶个背、修个脚,更是神清气爽。不过,如果告诉你,在这个赤裸裸之处也能出劳模,你信吗?
李子娟就是从沈阳市铁西区重工浴池走出来的市劳模。按照电话里的指引,我找到了她现在工作的修脚店。小店不大,大概有十平米。进门,换鞋,脱袜,洗脚。尽管我来采访,李子娟还是请我遵循这一程序,“天太冷,泡泡脚,舒服。”
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李子娟正在为一位大姐修脚。大姐很健谈,听说我是记者,跟我聊上了。“我觉得劳模都得感人。你说李师傅她就会修个脚,怎么感人?可她真就感动我了,她的心眼那叫一个好啊。”原来,有一天大姐到店里,发现李子娟不在——她跑楼上给一位瘫痪的老太太免费修脚去了。大姐至今也不理解,当着我的面问她:“放着挣钱的活儿不干,跑那儿发善心去啦?”“谁也不怕钱咬手。但干这行没有开大奔、住别墅的。70多岁的老太太呜呜哭,说指甲疼,我能忍心要钱吗?”李子娟抬头答话,手里的修脚刀却没有停止。技术娴熟的修脚师干活时即使不看,只要一摸就知道从哪里下刀,按什么程度下刀。
修完脚,大姐轻松地穿上鞋,“你慢慢采吧,劳模,我看她够格儿。”
自己找上门
我很好奇,她这个劳模是如何被发现的。“有一次我去养老院给老人免费修脚,回来时,一位顾客问我干啥去了,我说去养老院干活儿。后来才知道,他是工商联的,评劳模时推荐了我。”
“那你怎么想到去养老院给老人免费修脚呢?”对于这个故事,我就更好奇了。原来,那年冬天一位老大爷来修脚,起初并未引起李子娟的注意。隔年夏天,大爷又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被挤坏的香瓜。“大爷从哪儿过来的呀?”“从东陵区养老院。我走丢了,坐的车也不对,瓜都挤破了。”大爷边说边递给李子娟半拉香瓜,自己吃着另一半。眼看香瓜水顺着大爷的手往下淌,李子娟心里不是滋味。
送大爷出门时,李子娟拿出一张名片,“大爷,再有事你给我打电话,我有时间就过去给你修。”李子娟的老家在吉林梅河口农村,尽管来沈阳工作已经好几年,但她对这座城市依然陌生,不知道铁西区与东陵区的距离。打听后她才知道,从她的修脚店到养老院坐公交车要倒好几趟,一来一回天都快黑了。
大爷没给李子娟打电话,也没再来店里,但大爷那淌水的香瓜触动了李子娟内心的柔软。她托人帮着找了两家附近的养老院,要去免费给老人修脚。“我不知道养老院啥样,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脚病。”李子娟背着工具包就进了养老院。“老人的指甲都硬,特别不好修,而且有的已经长到了肉里,老人疼得都下不了地。”说着,李子娟拿出她处理过的一位老人的脚趾甲——差不多有一块钱硬币那么厚,黑黑的,如果不说根本都分辨不出是什么东西。“这样的活在店里,最起码也得100块钱。”
老人们互相观望,不知道这位不请而至的修脚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位老人很警惕地问,你怎么收费的?李子娟笑了,免费。现在,每次李子娟一出现,老人们争着抢着排队。
除了给养老院的老人免费修脚,遇上一些特殊情况,李子娟也会义务劳动,比如客人是孤寡老人或残障人士等。她有一个特殊的客人王大爷,老伴儿是植物人。头两次上门服务时,李子娟干完活儿收了钱就走人。第三次去,她和老人闲聊才知道,老太太只剩一根痛感神经,躺在床上已经多年。老人把老伴儿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老伴儿遭一点儿罪。儿女都疲惫了,老人却依然毫无怨言。“这样的老头儿太够意思了,你能不感动吗?”
李子娟再没收王大爷的钱。她说不是自己有多善良,就是被感动了。“都说城里是冷冰冰的,可照我说城里也有很多可爱的人。为他们尽一份力,我很幸福。”
没给师傅丢脸
因为要回老家过年,李子娟提前贴出了休假通知,结果年前的顾客一个接一个。李子娟忙得没时间起身直腰,没时间吃饭,甚至没腾出空来摘下口罩喝口水。我也因此没能清晰记住她的面容,唯有颧骨处微微的红润,让我印象深刻。
李子娟忙活时,旁边一个小徒弟倒水给顾客泡脚,之后便站着看师傅修脚。一位老顾客问小徒弟敢不敢下刀,徒弟摇摇头。李子娟叹了口气,“我盼着她们赶紧出徒,光靠我一个人一双手毕竟有限,我还能干多少年啊?等他们出徒了,这个店才能做大做强。”其实,这正是她对未来的规划。跟一般进城打工者不同,李子娟是个有“野心”的人。
早在1993年,她刚从农村老家出来时想法就很明确——学点儿技术,在城里站住脚。最初进一家私企打工,赚得不多。后来摆摊卖菜,“城管老抓,也不是长久之计。当时就想干个没人抓没人撵的活儿。”去洗澡时,李子娟发现搓澡大姐的身板个头和自己相仿,寻思自己也能干,于是转行了。
很多客人愿意找她搓澡,“这个没怎么学,就是照葫芦画瓢,再加上一点悟性吧。”李子娟对自己这双手很有信心。但即使天天干,每月也只挣一千来块钱。时间一长手脚都泡烂了,出脓水。对这种现状,李子娟打心眼里不满意,她没忘记自己的初衷。
偶然的,李子娟看到一位客人搓完澡去找师傅修脚。“修脚是个技术活,而且来修脚的人素质都挺高,没有调皮捣蛋的人。”她决定拜师学艺。
重工浴池的修脚师傅王金有很有名,也曾收过几个徒弟。李子娟去拜师时,却遭到了拒绝。原来,徒弟们常常半途而废,惹得师傅很伤心。李子娟认准了门,迈出去的脚绝不收回来。她几经辗转托人求情,最终打动王师傅收她为徒。她成为唯一继承师傅修脚衣钵的徒弟。
在李子娟看来,修脚这门技术不难,难的是要有决心、恒心、善心和信心。她第一次独立接活就遇上个难题:在澡堂给人修脚,都抠出血了,也没弄好。她连连赔不是,最后还是师傅帮她圆了场。备受打击之下,李子娟在家呆了好几天,思考下一步该往哪走。最终,她重新拿起修脚刀干活儿。“三年,干了三年感觉见亮了。”
王师傅去世后,李子娟接下了重工浴池的店面。“师傅是我的偶像,他的技术我学来了,精神也得学。”在弘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状元的年代,身有残疾的王金有师傅凭他精湛的技术获得了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老顾客常常调侃李子娟,“把你师傅的户口转给你,你就是劳模了。”多年后,李子娟靠技术和善良成了沈阳市劳动模范,获得了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我没丢师傅的脸。”李子娟颇为自豪。
找到满足感
李子娟的店里贴着这样的标语:我常面带微笑,因为我热爱我的工作;我态度亲切,因为我喜欢我的顾客;我能播撒快乐,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快乐;我会好好对你,因为都是回头客。
靠着口碑相传,如今李子娟的客人遍布全省各地。曾有个孩子患了甲沟炎,他妈妈在外地工作,特意飞回沈阳带孩子求医。接机人恰好是李子娟的顾客,便把他们介绍到这里。“治了两次,没影儿了,好了。”李子娟对自己的手艺相当自信。她记得那位妈妈跟儿子说:“儿子,要是你有同学得这病,就介绍到这儿来。”采访到这里,李子娟也给了我一张名片,“亲戚朋友得脚病,你就介绍到我这里来。”
李子娟收到过很多感谢信、锦旗,但有一句话让她至今难忘:曾有位客人拉着她的手说,我这辈子走多远也离不开你。“这是客人对我最大的肯定!”很多人看不上眼的修脚工作,李子娟却修出了快乐——如果说之前的工作是为了生存,现在她则找到了生命中难得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让她的未来之路越走越稳……W
本栏责编 /马征
mazheng_8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