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业界盛赞结核疫苗可能取得开创性突破,但仍需确证性试验
【机 构】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 处】
: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发表日期】
:
2020年23期
其他文献
目前,痴呆在我国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痴呆的诊疗水平在不同的医院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虽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依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而在治疗方面,目前多为对症治疗,未来需要采取多靶点干预。本文作者针对目前我国痴呆诊疗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于未来的研究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治疗效果有限。神经调控技术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有一定疗效。文中阐述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神经调控技术相关进展,便于更好发展新技术用于该类患者的治疗。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Gerstmann-Sträussler-Scheinker综合征(Gerstmann-Sträussler- Scheinker syndrome,GSS)的识别水平。方法分析了1例2018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临床表现酷似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的GSS患者的临床信息、神经心理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头颅磁共振
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sleep-related hypermotor epilepsy,SHE)是一种以"过度运动"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不对称性强直或张力障碍性姿势的局灶性癫痫,过去称为夜间额叶癫痫(nocturnal frontal lobe epilepsy),主要发生在睡眠中,常常误诊为梦魇。长期以来,人们认为SHE是良性癫痫,但也有相关文章报道了该病的严重性。此外,一些特殊的症状还可能对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β淀粉样蛋白31~35(Aβ31~35)引起小鼠海马HT22神经细胞Bmal1基因/蛋白表达降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海马神经细胞HT22作为实验对象,将HT22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β31~35处理组、LiCl+Aβ31~35处理组。以1%血清饥饿1 h来诱导细胞同步化(昼夜时间0,即CT0)。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实时荧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阴性颞叶癫痫(nonlesion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NL)患者的临床特征、记忆水平和影像学特点。方法纳入2012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确诊的44例单侧TLE-NL患者和53例同期就诊单侧颞叶癫痫伴海马硬化(temporal lobe epilepsy with hippocampal scle
目前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更新,经典的β淀粉样蛋白瀑布学说、tau蛋白学说依然是AD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包括肠道菌群在内的病原体感染促进AD发病学说逐步引起重视,充分补充了现有学说。我们通过查阅近10年来关于病原体感染促AD发病的文献,总结病原体促进AD发病的可能机制,并提出早期干预措施。
葡萄糖转运体1缺乏综合征是一种由于SLC2A1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神经系统代谢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包括早发性癫痫、发育迟滞、运动障碍等,生酮饮食能够有效改善葡萄糖转运体1缺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并且越早治疗,预后越好。文中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4个方面对葡萄糖转运体1缺乏综合征进行综述,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能力,改善患者预后。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第19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于2019年4月11—13日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专家,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研究、诊疗指南。尤为精彩的是疑难型脑血管病的病例讨论。
2004年,以多西他赛为基础的化疗提高了生存获益,成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主要治疗药物,但从2011年开始,CRPC的治疗方法不断增多,包括雄激素轴靶向药物(恩杂鲁胺、阿比特龙)、免疫治疗(前列腺癌疫苗sipuleucel-T)、趋骨性放射性核素(镭-223)、二线化疗药(卡巴他赛),还有减少骨相关事件的新药(地诺单抗)。多西他赛是转移性CRPC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但已经出现首个批准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