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比较与竞争?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婴幼儿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什么是好的教育?陈忻博士带着对东西方成熟家教理念更深刻的理解和已为人母的切身体会开办了专栏,与我们分享了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细节和技巧,让我们有幸看到教育的内在本质与更多的可能性……
  毋庸置疑,将来的社会是全球竞争的社会,我们当然要让孩子做好准备。但是,怎么让孩子做好准备?很多父母认为,从小培养好胜心,鼓励孩子追求完美,追求第一,才是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每个小朋友都能拿第一?
  有个妈妈跟我说,她有办法让小朋友都能拿第一,可以有各种理由。比如:男孩的第一,女孩的第一,6岁的第一,4岁的第一,先喝汤后吃饭的第一,先吃饭后喝汤的第一……这样,小朋友慢慢就明白了各有各的好,人人都很好。
  殊不知,孩子接受的信息可能并非是“各人有各人的好”,而是“我每次都应该是第一”。总有一天,她会找不到这样的理由或者借口,那孩子会怎么样呢?事实上,找各种理由让孩子认为自己是第一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在面对各种情况,包括成功和失败的时候,锻炼他们评估自己,疏导自己情绪的机会,这样的做法不过是在粉饰现实。这样的孩子,往往过于重视结果,在乎输赢,在没有拿第一的时候往往接受不了。
  强化比较,还是淡化比较?
  很多人认为美国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他们鼓励儿童的合作和分享,很少引导孩子去“比”。即便孩子互相“比”,父母和老师也会对孩子进行行为和情绪上的引导,淡化不必要的比。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幼儿园里,每个学期都有介绍各个国家或者文化的活动。小朋友从小接受的观念是,每个人都不一样。观念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不同的人有黑头发、金头发、棕头发,没有哪种颜色更好,只是个体差异,是自己的特点。所以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我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每一样都必须和别人去比较好还是不好。”这样就化解了孩子眼中的“好”和“差”,引导他去尊重每个人的特点。
  做每件事,达到目的是最重要的
  孩子有时候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和别人比:“我比你快,今天站在第一个当排头啊。”老师不鼓励这种没有必要的“ 竞 赛 ”,相反 ,会去有意淡化孩子之间“比”。在幼儿园 ,有时候孩子吃饭比快慢,老师会说:“你们的胃就好像一个小口袋,每个人的口袋大小不一样。吃饭不是比赛,吃饭让你们得到足够、均衡的营养。你们如果觉得自己的小口袋装满了,有足够的能量帮你们长大,就可以离开桌子了。不要比谁吃得快吃得慢。”小朋友整理东西有时候也比快慢,老师会说:“整理东西不是比赛,整理东西让我们的教室显得整洁,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把东西放整齐了没有。”通常在下午,孩子们有独立学习的20分钟时间,用来复习这一天所学习的内容。这个独立学习时间由老师事先安排,比如,小宝,你先复习单词,接下来做数学游戏,然后去图书馆借书,最后写日记等。在这个时间段,孩子要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有些孩子去图书馆,担心超时,他们会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麻烦你给我定时,我需要10分钟。计时器响了,工作人员就提醒他们回教室。
  当家长或老师把事情真正的目的告知孩子,让孩子专注于做事,注重做事的过程,就能化解很大一部分他们“互相比”或者不必要的“比”等等现象。这样孩子就不会把眼光经常放在别人身上,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当比较被淡化时
  更能清楚自己的目的,专注于要做的事情

  淡化不必要的比较是想让孩子明白,生活、学习、人生不是比赛,吃饭的目的是为了生长;整理东西的目的是让房间整洁。我们是为了这些目的在做事,而不是和别人比赛。当家长或老师把事情真正的目的告知孩子,让孩子专注于做事,注重做事的过程,就能化解很大一部分他们“互相比”或者不必要的“比”等等现象。这样孩子就不会把眼光经常放在别人身上,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更好地认识自己,激发内在动力
  孩子通常不能准确地自我评估,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相当一部分来自外部评价,比如父母,老师,以及他们周围的人。老师和父母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会影响到孩子以后怎么学会评价自我。当父母和老师经常用“你和别人比是什么样子”来对孩子进行评估,那孩子很可能会以别人的成绩和能力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如果比别人好,可能会觉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别人好,可能会觉得很失败,甚至会嫉妒别人。这样的“比”,不仅父母没有认清孩子的特点和潜力,也让孩子自己迷茫,认不清自己,无法学会正确评估自己。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把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关键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长处,如何让自己的短处通过努力或练习而提高。逐步让孩子认识自己,基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去努力,关注和思考自身可发展的部分,而不是盲目地和别人去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才会有持续的主动的进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比较
  比较做事情的良好态度和行为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比较,但是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和指向。我们来看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乐乐这次做作业非常整齐,大家都要像他学习。第二种说法:乐乐,你的这次作业相当整齐,我想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很为你自豪。这两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对人不对事,让大家学乐乐,把乐乐当标准。第二种说法,对事不对人,指出乐乐付出了努力,强调做事的过程。我们建议父母和老师用第二种方式来鼓励孩子。因为这种表达方式指出了我们要学习的榜样不是某个人,而是某种行为或态度。
  比赛不再只关乎输赢
  很多人认为,比赛就是关乎输赢的事情。在美国,孩子四五岁就开始参加足球队、棒球队,可目的不仅仅是在于训练运动技巧,而是在体育集体项目里,通过实践去体会团队精神,比赛时的策略和合作以及对结果的看待等。因此,比赛往往不是比较输赢这样简单。
  每次比赛结束后,教练都会总结,踢足球的目的是什么,体育精神是什么,尊重对手就等于尊重自己,我们怎么尊重对手,教练还会具体指出每个孩子在这次比赛中,做到了哪些,有哪些进步,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不同的贴纸,代表他在这次比赛中作出的不同贡献。孩子们通过长期的体育运动,不仅仅锻炼了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队精神、公平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并学习到了人际沟通、调节自己的情绪等能力。孩子的思路和心胸都开阔了,就不会一味专注于“比赛就是我一定要赢,输了就是可耻,就是失败”。
其他文献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挚爱。长期以来,儿童性侵犯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除了那些在媒体上被报道的典型案例,其实还有一些潜藏在身边的隐形案例不为人知。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孩子认清事实,守护孩子,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得以健康成长。  每当“性侵”这个字眼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时,那种在为人父母后凡事诚惶诚恐的心态一时间又会猛烈加剧。当“房思琪”这类的故事,近些年越来越多时,我们才会更深刻地领会到公众号
我的宝宝出生时有黄疸,指数很高,医生给开了药,说第二天不退就照蓝光,如果还不行就得换血。幸好指数第二天降下来了,第六天顺利出院,医生叮嘱我们月子里继续观察。为什么新生宝宝容易出现黄疸?一定要照蓝光吗?真的有宝宝需要换血吗?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心脏里循环的不是纯的动脉血,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胎儿循环”,胎宝宝就需要更多的红细胞来携带氧,所以胎宝宝的红细胞要比成人高很多。而出
每个孩子身上,都具备着各种品质,而这些品质本身有可能是矛盾的。比如,一个孩子既自我,又喜欢与人分享;既勇敢,有时候又胆怯;既宽容,有时候又狭隘……其实,这都很正常,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然而,家长看到了什么,并反馈给了孩子什么,却大大影响着孩子朝向哪个方向的行为更频繁……分享,他天生懂得!真好吃!给你吃一口!  分享人:王巧玲  暑假的时候,我家和几个好友家一起出游。2岁的小柄和我关系很好,经常“巧
带孩子自驾出行,你需要保证汽车的运行一切正常,需要计划好出行路线,需要带好他的玩具、奶瓶和尿布……总之,自驾行是一件操心的事,如果你决定以这种方式出行,有些心是一定要操的,因为这关系到全家人的安全。  提前收拾好行李  提前几天准备好行李,或者把出发的时间推迟几个小时,就可以从容得多。在往汽车上装行李之前,要确保汽车运行良好。别嫌啰唆,看看一路上不时见到的路边抛锚的汽车,就知道这个提醒不是可有可无
别以为孩子坐自己家的车最安全,有时候,在自己家的车上反而容易疏忽。丁丁就是在自己家的车上受伤的!坐在车上等妈妈上车时,丁丁把门当玩具,一会儿开一会儿关,结果手被门夹伤了!  如果孩子在车上,这些地方要当心  ● 车门 车门如果打开不到位,是会回弹的,孩子力气小,如果让他自己开车门,他无法把门推到位,门回弹时有可能夹伤他的手。所以,上下车时,最好不要让他自己开门,如果他自己开车门,要在旁边保护他。 
医生教官告诉你预防宝宝感冒,家长可以这样做  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的生活可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合理搭配膳食,不要一味让宝宝多吃,或者只注意肉类食物的摄入,要保证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的摄入。  及时治疗可诱发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A缺乏、佝偻病等。  多带宝宝去户外玩耍,提高他对室内外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冬天坚持用凉水为宝宝洗脸,可提高宝宝呼吸道黏膜的耐受性
对于家有二宝这个话题,说实话我真没什么发言权。女儿曾无比郁闷地对她的猫感叹说:“你看看,我的同学都有弟弟妹妹,我只有你。不过有你也挺好。”我觉得愧疚和遗憾的同时,也挺欣赏她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但毕竟在育儿圈这么多年,还是有不少听来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次听到家有二宝怎么养育这个话题,差不多得是十多年前了,那时候家有两个孩子的还不多。这是位自己做公司的董事长父亲,和妻子两个人完全独立把俩娃带
PREC育儿理念,和“父母必读”提出的自然养育理念在很多地方都高度贴合,它们都强调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有品质的看护;慢下来,给孩子一个主动成长的空间;从根本上知道我们最终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而对自己的养育方式和孩子本身充满自信。  和郭曼妮的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拍照现场。年轻的总裁妈妈一出现,就气场十足,自信、从容。之后,我就开始很认真地观察她的亲子互动状态,想看看这位早教专家在自己
近日, 宜家宣布推出 LATTJO 拉特奥系列,该全新产品系列将于今年11月在各宜家商场与顾客们见面。该系列旨在启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花更多时间一起玩。LATTJO拉特奥系列包括一系列游戏及玩具产品,适用于各种室内、户外跑跳游戏,音乐游戏,游戏之夜,装扮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为了加深人们对这一全新系列的了解,也为了更好地为人们提供玩的灵感,宜家携手梦工厂动画公司,围绕 LATTJO拉特奥系列中的角色
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一生所追求的,都是如何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我”的觉察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改变,而从“我”开始改变,则可以带动整个家庭关系走向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  我们和所有人的关系,首先对应的都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如何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也决定着我们如何看待他人,接纳他人的程度。所以,想让家庭关系变得健康和完美,先从自我做起。觉察和求助  所有人的行为模式都会受到原生家庭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