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眼动仪对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手术疗效的定量评估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ro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数字化眼动仪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IN)手术疗效判定中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对16例CIN患者进行数字化眼动仪检测的前瞻性研究,记录患者数字化眼动仪检测的相对静止区以及手术前后各偏转角度注视下的眼球震颤的频率、振幅、震强,用相关分析判断数字化眼动仪检测与临床观察之间相对静止区的一致性,配对样本t检验判断个体手术前后水平方向水平、垂直眼球震强的改善情况,并对左右侧25°内的间隔5°的各注视点手术前后相应位点的震强进行比较,记录各注视点改善的位点数。

结果

数字化眼动仪检测判定和临床观察之间的相对静止区一致性高(r=0.952,P<0.01);16例CIN患者中有9例手术前后水平震强改善(t=2.335~6.609,P<0.05),5例患者手术前后垂直震强改善(t=2.176~5.471,P<0.05);手术前后水平方向67.63%(117/173)的注视点水平震强得到改善,69.94%(121/173)的注视点的垂直震强得到改善。

结论

自行研制的数字化眼动仪能有效进行CIN患者手术前后眼球震颤的检测和定量评估手术疗效。(中华眼科杂志,201551:439-444)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下斜肌肌腹前转位术联合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下直肌缺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7年10月至2010年7月应用下斜肌肌腹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徙术治疗的5例下直肌缺如继发上斜视的患者资料。分别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的变化,并做长期随访观察,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8个月。结果术后4例正前方眼位正位,1例过矫10个视乳头直径,眼球运动下转受限平均由-3.
眼压是青光眼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眼压是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尽管一些患者的眼压已降至目标水平,其视神经损害仍在进展。大幅度波动的眼灌注压对青光眼视功能有损害,这证实血管因素也是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主要就眼灌注压定义及其计算、流行病学、血压和眼压对灌注压的影响、灌注压波动与调节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评估青光眼进展提供依据。(中华眼科杂志,2015,51:477-480)
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外斜视类型,也是临床上最难处理的斜视之一。间歇性外斜视的非手术治疗受一定适应证限制,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其术后长期疗效与斜视患者的年龄、病程、视皮层知觉状态、手术时机、斜视类型及术式选择、术前斜视度数测量、手术目标角度及术后过矫与欠矫的处理等多种因素有关。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治疗中应注意的热点问题,对于提高手术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
期刊
目的采用MRI技术研究健康人各条眼外肌的厚度及宽度。方法横断面研究。健康受试者68例,男女各34例,年龄2.0~50.0岁,平均(21.2±2.1)岁。眼眶部自旋回波序列T2WI冠状及垂直视神经的斜冠状扫描,层厚1.5 mm。于斜冠状面上眼外肌最大径线层面测量各条眼外肌的厚度及宽度,内、外直肌的垂直径代表其宽度,水平径代表其厚度,而上、下直肌的垂直径代表其厚度,水平径代表其宽度。垂直径测量肌腹最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上斜肌折叠术对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因单眼上斜肌麻痹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上斜肌折叠术的患者25例,其中12例患者曾有下斜肌或下直肌减弱术史。术前详细检查并记录患者的眼球运动、垂直斜视角、代偿头位、Bielschowsky征等,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 d及30 d行眼底照相检查,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与视乳头的夹角(FDA)
期刊
N-甲基-D-天冬氨酸型谷氨酸受体(NMDAR)参与生成多种形式的突触可塑性。该异四聚体通常由两个必需亚基NR1和两个调控亚基组成,通常为NR2A、NR2B亚基。新生大脑视皮层中,NR2B型NMDA受体占主导,随后的视觉经验促使NR2A出现相对性增加的发育性转换。本文着重阐述NR2亚基发育性变化及其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并就其调控机制进行深入讨论。(中华眼科杂志,2015,51:47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