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网络资源获取与运用能力模型建构及实证研究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b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资源获取与运用能力是信息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首先将其分解为三个维度:信息检索能力、信息选择能力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能力,并建构了定量的评价指标。然后基于Google的网络历史记录功能对华东师大师范生开展实证研究,验证其与专业和专业类型的因果关联。最后笔者就提高网络资源获取与运用能力提出三点建议。
  [关键词] 网络资源获取能力;信息素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0008(2009)03-0048-03
  
  一 、信息素养和资源的获取与应用能力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初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信息技术主席委员会最终报告中指出:“要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目前很多学者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开展了研究,桑新民教授从三个层次、六个方面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荣曼生认为师范生信息素养是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素养[2]。杜芳在她研究中指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应该多渠道渗透, 强化师范生的信息意识;多层面培训, 完善师范生的信息知识;多途径实施, 提高师范生的信息能力[3]。郭朝明提出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如何通过学习与培训以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践和锻炼来不断地提升人们的信息素养[4]。
  网络资源的获取与应用能力是师范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规定的基本技能[5]。Kuhlthau(1993)认为,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应用是想法、行动、感觉的互动建造程序中的经验的整合[6]。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技能,信息获取的过程也包括信息处理的过程。专业素养、思维方式、对所要搜索的知识的了解程度都会影响到网络信息获取与运用的结果。
  
  二 、网络资源获取与运用能力模型的建构
  
  研究者对信息检索和获取过程建立了不同的模型,主要有三类:①以匹配为基础的查询模式。Robertson提出一个简化的信息搜索过程模型[7],其认为检索者依据自己需要的信息输入一个查询,检索出匹配的结果。这种模型不考虑用户需求、行为、情境和知识之间的关系。②用户和检索系统的协商。Peter借用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搜寻(foraging)理论去分析包括信息访问技术在内的人类活动,提出了信息搜寻理论[8]。Bates讨论了布莱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和检索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指出浏览和检索并不是相互抵触,而是互补的[9]。③面向问题解决过程。这类模型把信息检索活动放入问题解决的情境中。Kuhlthau提出一个六阶段的过程模型[10],包括初步概念、选择主题、探索、观点的形成、搜集资料、表达 。其中前四个任务和检索者的信息需求相关,后两个和问题解决相关。Marchionini将其扩展成为八阶段模型[11]:识别和接受信息问题、理解和界定问题、选择合适的搜索系统、精确表达出查询、执行检索、检查结果、提炼信息、反思迭代或停止。这些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理解、计划和执行、评价和使用。Sutcliffe和Ennis也提出相对应的四种活动[12]:问题界定、需求结合、查询阐述、结果评价。
  从这些模型中可以看出网络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包含一些共同的要素:信息检索、信息选择和问题解决。为了跟踪与测量学生网络信息获取与运用的过程,笔者按照这三个基本维度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设计参照Lin and Tsai所给出的学生网络搜索和应用策略的六个指标[13],对信息搜索能力而言,记录学生总搜索时间、总搜索网页数、搜索网页速度以及搜索采用的关键词;对信息选择能力而言,记录学生回答问题浏览网页数和采用网页数;对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言,记录回答问题相应的得分(设计模型见图1)。
  
  三、研究设计
  
  学生的网络资源获取与运用能力与专业、专业类型关系密切,不同专业、专业类型的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不同。笔者从专业、专业类别(理科、文科、艺术)两个角度入手来分析网络信息收集与运用能力,同时从三个维度测量这种能力。为了便于定量分析,笔者利用Google网络历史记录功能来保留参与实验者的全部网络历史记录。
  


  (一)研究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华东师大师范生公共课。研究随机抽取了两个实验班级(大三年级),在课程的一个模块“网络教育资源的搜集与评价”开展实验,分析师范生利用网络获取与评价资源的能力。在实验课之前让学生熟悉Google历史记录的使用方法,实验的学生首先进入Google的历史记录的环境,然后对于实验课的布置的作业进行信息的收集。
  (二)实验设计
  实验进行的时间是四个课时(两个班级共八个课时),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资源的网址。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精品课程资源网址。③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或定义。对于每道题,给出了三个评判等级(5,3,1)来评判学生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上面的实验设计模型所描述的能力指标进行统计,统计表项目如表1所示。
  


  对于问题回答的评判,为了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对数据进行统计的时候中采用了合作评判制。由两个研究者先分别对相同的数据进行评判;如果评判的结果相同,就确定为有效;对于有争议的由第三个研究者再进行判定,直至无异议。对于网络资源的获取与运用能力,我们将回答问题所用的搜索时间、总共搜索的网页、搜索的速度三个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一个综合的变量用来表示网络资源的获取与运用能力。
  
  四 、数据分析
  
  (一)基本情况
  实验班共90人(两个班),有效的人数是85人,有效率94.4%。统计表明其中男生占到48%,女生52%。实验班的学生包括13个专业的学生,其中历史学占15%、美术12%、生命科学10%、体育14%、心理学14%、汉语言文学12%,其它专业的学生都不到10%。专业类型分布文科36%、理科33%、艺术31%,各种专业类型分布均匀。
  (二)网络资源的收集与运用能力
  笔者关注下面的问题:专业、专业类别对于每项能力是否影响以及对于整体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的影响;信息搜索能力、信息的选择能力和运用信息解答问题能力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专业对于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F=4.780,P<0.05)、信息的选择能力(F=3.040,P<0.05)、运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F=3.121,P<0.05)影响都很大;专业类别只影响师范生运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F=5.394,P<0.05);理科生的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艺术生和理科生、文科生有很大的差距,专业类型对于信息搜索能力与信息选择能力基本上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性别对于师范生的网络信息的获取与运用能力三个方面都没有影响,不同的专业间网络信息的获取与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差异。
  (三)网络资源的收集与运用能力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探究学生的网络资源的收集与运用能力,笔者对它的三个维度:信息搜索能力、信息的选择能力、运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
  


  计算发现:信息搜索能力与信息选择能力的相关系数是0.761,搜索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系数是0.635,信息选择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系数是0.899,并且P值都小于0.05。根据这三个元素的相关程度,可以看出信息搜索能力、信息的选择能力、运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三者显著正相关(如表2所示)。
  
  五、提高网络获取与运用能力的策略
  
  从实证分析的数据中,我们提出从下面四方面提高师范生网络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
  (一)加强不同专业类型学习者间的交流
  实验数据显示,专业类别和运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和信息获取能力和选择能力无关。这说明在师范生能力培养中需要在不同层次上组织跨专业类型的信息交流活动。陈海强认为在网络学习中,应该打破界限,建立“共生圈”[14],学习者之间通过交流,组成一个拥有各种专业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在课程的层次上可以让文科和理科学生组成一组完成网络搜索任务;在班级的层次上可以安排集体问题解决任务促进全班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在学校的层次上可以通过开设跨系的选修课和开放实验弥补由于专业和学校办学方向的侧重引起的问题解决能力差异。对于华东师大的师范生而言,教务处采用随机组成班级进行选课,很好地加强了不同专业类型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二)加强信息搜索技巧的训练
  数据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影响信息选择能力、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信息搜索技巧的训练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Konstantina[15]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新手和专家在网络信息寻求有着显著的不同,专家更加精通网络搜索的技巧。笔者对实验班级关键词使用策略的统计也发展信息检索能力强的学生,其运用关键词的技巧要强于一般学生。因此,除了开设具体课程与专题讲座,还需要加强信息搜索技巧的训练,通过不同情境下的任务训练提高其网络资源获取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问题情境下的任务解决训练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到,提高网络资源检索与运用能力的关键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不同专业、不同专业类型的学习者会遇到不同问题情境中的任务,通过开展合适的问题解决活动,能够训练学习者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判断能力。
  (四)关注教学活动的差异性
  注重不同专业教学活动的差异,根据专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实验数据显示理科类型的学习者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这和其专业性质和思维方式有关。因而对于艺术类型和文科类型学生居多的小组或者班级,应加大逻辑性问题解决活动的比例,促进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1989 Final Report[DB/OL]. 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cfm.
  [2]荣曼生.论网络时代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2):171-172.
  [3]杜芳.略论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7,(3):72-74.
  [4]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6-19.
  [5]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DB/OL]. 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93/info13493.htm.
  [6]Kuhlthau, C.C. A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for information seeking[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3,49(4), 339-355.
  [7]Robertson, I.T. An investigation of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D].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1977.
  [8]Pirolli P., Card S. Information Foraging in Information Access Environments[A]. Proceedings of ACM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C]. Denver:ACM Press: 51-58.
  [9]Bates, M J. Indexing and access for digital libraries and the internet: Human, database, and domain factors[J]. J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77,49(13):1185-1205.
  [10]Kuhlthau, C. 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 of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of users in libraries[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88,10(3): 257-304.
  [11]Marchionini, 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electronic environment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Sutcliffe A., & Ennis M. Towar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J].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1998, 10(3): 321-351.
  [13]Lin, C.-C., & Tsai, C.-C. A ‘‘navigation flow map’’ method of representing students’ searching behaviors and strategies on the Web, with relations to searching outcomes[J].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07,10(5),689-695.
  [14]陈海强.关于有效引导学习者参与网络学习的实践思考[J]. 远程教育杂志,2008,(6):69-70.
  [15]Konstantina Mar tzoukou, 杨玉芹译. 网络信息寻求行为研究新进展-研究方法与研究关注点[J]. 远程教育杂志,2008,(2):10-16.
  
  [作者简介]
  李文昊,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讲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教科技教育技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whenhowlee@gmail.com);刘银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An Empirical Study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Competence Model of Obtaining
  and Analyzing Network Resources
  Li Wenhao1 & Liu Yinhuan2
  (1. ECNU-TCL Joint Workstation for Postdoctoral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he competence of obtaining and analyzing network resources, which is divided in three dimensions: information retrieval skills, information selection skill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s a key par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 empir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Google’s web history tools for students in normal colleges after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established. Th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to improve the competence after the relationship was examined among major, major types and the competence.
  【Key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retrieval skills;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ers’ competence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本文责编:陈 媛
其他文献
网络农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兴起时间不长,但发展迅猛。当前,它面临着来自教师、学生和教学等三个层面的挑战。而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动向来看,网络农业教育将侧重于农业管理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作的重点。早在本世纪初,浙江省就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使省内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得非常好。本文将针对浙江省"千村示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