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an415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教师;公开课;意外;反思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可是在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的教学中,我们却拒绝这种“预料不到的成果”,因为我们害怕这些“意外”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影响”到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我的一节公开课(情绪管理),精心设计,我期待着它能如预料的那般顺畅、完美,可惜天不遂人愿:
  意外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刚好学生放假回来,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课:调查学生当下、放假期间的心情,以期得出一些情绪词汇,从而引出主题——情绪管理。开心、烦、郁闷等等这些形容心情的词汇都是非常简单且常见的;而且一提及放假,学生的情绪通常都非常激动,因而,畅谈“五一”,畅谈“心情”,由此得出一些情绪词汇进行引导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谁想,事与愿违,我的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岔子。对于“今天心情怎么样”这一问题,学生始终答不到点上:还行、一般、不错……就是没有出现一个情绪词汇。最后,我只好自己将这些词一个个转化成类似的情绪词汇,如平和、开心等。
  我思前想后,原以为这样既联系实际,又能顺利引题,自以为是的“神来一笔”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情况。试问,能有多少学生会文绉绉地回答“我今天很开心、很愉快”?心情如何?当然是心情很好、一般。再好的设想,脱离了现实,也就只能成为一个空谈。
  意外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书到用时方恨少
  导课后紧接着的是小品表演《半杯水的故事》,引出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同一件事可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并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表演的能力不错,在之前的课堂情景扮演中有着出色的表现。可是,公开课时,学生的表演战战兢兢,且没有很好地表现主题,我意识到了他们的紧张。怎么办?我心里开始犯嘀咕。我选择的班级,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所以当提出“平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消极情绪,除了刚才讲到的气愤、郁闷外,还有哪些?”这一非常简单的问题时,我可以预料得到学生的反应,可是,当本该出现的大片喧哗声被微弱的、零零散散的声音所代替时,我想我应该深刻反省。
  学生紧张,显得很内向,不再能随意地表现自我。之前,每次有人来听课时,都是自己有点紧张,学生其实都比较放松,而且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也都比较高,所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比我更紧张,高估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没能及时应对学生的紧张。该如何调节,我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却仍茫然不知所措,只恨平时积累太少。
  意外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解却在欢声笑语中
  在我忧虑地进入场景分析环节,思考着该怎么办时,突然发现学生的紧张感慢慢消退了。小组讨论“考试考砸了”“被同学取绰号”时,怎样想会感到不快乐,而换一个角度想就没有那么难过了。在阐述讨论的注意事项时,我列举了几个例子:有些同学说,考试考砸了,我不难过,为什么?我同桌考得比我还砸呗;再有些同学说,被取绰号,没关系,习惯了就不难过了;还有些说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人家给我起个难听的绰号,我就给他起个更难听的呗……学生被这几个例子逗乐了,开始逐渐放松下来,课堂氛围也开始回转、恢复了往常的轻松活跃。
  预料到了自己的感受,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紧张,所以当课堂一开始就意外重重时,慌张、不知所措,只能说相当欠缺应变能力。可当学生慢慢卸下心理负担、渐渐放松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的紧张,可以通过一些幽默的语言、语调来缓解。
  整节课“意外”层出不穷,令人措手不及。却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意外”,促使我们在教学的路上,有更多的思考与提升,得到更多的收获:
  1. 以学定教,充分了解学情
  导课的失败使我意识到: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常有意无意地作出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假设,认为学生会这样那样做,可是,我们忘了课堂不是一部电影,学生不是演员,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绪,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演着我们的设想;我们也不是导演,无法要求学生出演我们的剧本,无法扼杀他们最真实的反应。
  所以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既要分析整体状况,也考虑个体差异,使设想不再成为空谈,而是有现实依据的事实。
  2. 源于教案,更要超越教案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是我们都渴望的教学场面,可却也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最大的无奈。虽然大学期间掌握了本学科的一些系统理论知识,了解了教法与学法,但这些与教学实践之间毕竟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的。我们希望可以有灵动的课堂,可是我们却把握不了课堂的灵动。我们习惯精心备课,越详细越舒心,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常畏首畏尾、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死咬着教案不放,从而陷入了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网,就像这节课我所遇到的这些“意外”:明知学生紧张,却不作处理,仍一味地照本宣科。
  这堂课结束之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可以早意识到学生的紧张,直接就“紧张”这个情绪进行导课,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也可以由“坐着这么多听课老师,上课的心情如何”引出“紧张”这一情绪,之后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放松训练:深呼吸、冥想式放松都可以,结束后再进行情绪的重新调查并引出主题,既放松了学生的心情,又能顺利导入课堂,一举两得。
  备课,固然越细越好,只是我们不应局限于详案,要能学会在纸上设计详案,在心中简化详案,在课堂上自如驾驭详案。
  3. 随机应变,提高教学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课堂应变能力是我们处理教学中意外事件的能力,这与我们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密切相关。若处理得当,可使课堂熠熠生辉,但若处理不当,也可使这节课陷入瘫痪。本节课中,我深刻体会了这句话。
  如何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我想我们可以慢慢积累经验,从不同的课堂活动中取经,在碰到这些事件时将它们记录下来,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就像本节课,尽管意外颇多,但我们也能从意外中发现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进行放松;同时,我们也可以向老教师、优秀教师请教,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捷径”。当然,我们还要努力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审时度势,即时洞察学生的状态: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随机应变,将意外转成预设,使其成为更有效的教学资源。
  如果当时我们这么做,那该有多好:我们常常这样想。只是生活没有如果,我们始终无法更改过去;但幸运的是,我们还有以后,我们可以对自己说:如果再有类似的情况,我可以这样做。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意外、有缺陷才能累积经验,有遗憾、有反思才能促进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黄岩宁溪中学,台州,318023)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
其他文献
2010“生命之旅”台湾教育考察团于5月27日参加了周大观文教基金会2010“全球热爱生命”现场颁奖典礼。  将周大观储蓄新台币四十九万五千元捐出作为第一笔基金,并将大观遗作《我还有一只脚》《大观——一位癌症小孩的心声》以及大观的故事《生命之光——周大观》《小星星的愿望——周大观的故事》等生命四书著作权点滴所得于1997年成立了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基金会为完成抗癌小诗人周大观“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
期刊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行为;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    一、案例描述    (一)学生基本情况及自述   小于,男,11周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根据历任班主任以及各任课老师普遍反映,他脾气暴躁偏激,好斗,具有强烈攻击性。表现为时常在校与本班甚至别班、其他年级段的孩子发生冲突,一言不合就一副捋袖子干架的架势,而且往往下手很重,冲动而不计后果。班里大部分学生敢怒不敢言,不愿意招惹他,不与其多话或接近。
期刊
〔关键词〕自卑;负面情绪;信任  一、案例简介  小辉,男,10岁,我校四(2)班的一名学生,平时表现为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强,不爱学习,不愿吃苦,做事丢三落四,在班中少有玩伴,在家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电视或玩游戏。上课不爱举手发言,偶尔会很兴奋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有时会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等教师催要作业时才会拿出尚未完成的作业本,因而引起同学的“另眼相
期刊
〔摘要〕青春期的初中生和父母的关系常常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裂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与父母的沟通不畅,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至造成很多误解和冲突。内观疗法是一种通过对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以“我所得到的、我所付出的、我给别人添了麻烦”这三个提问的形式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通过内观,以上述三个提问的形式使初中生得到反思,理解自己的父母,缓解亲子
期刊
〔摘要〕家庭教育的错位、学校德育的不足、多元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发生了偏移。内观疗法通过内省,让青少年产生感恩意识和对父母及他人的责任感,对青少年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内观疗法;感恩意识;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4-0012-03    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过于溺爱、学校道
期刊
〔摘要〕青少年偏差行为被认为是偏离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系列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中引入内观疗法,使其在内观过程中体会爱与恩惠,接受生命意义的拷问,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内观疗法;青少年;偏差行为;教育矫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
期刊
〔关键词〕初中生;人际交往;倾听;团体辅导  【设计意图】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一特殊时期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是阻碍初中生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倾听又是一项最为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此次团体辅导旨在协助初中生掌握正确的倾听技巧,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活动重点】在各种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倾听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
期刊
〔关键词〕评语;评价实验;心理实验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传统的做法往往是对做错的作业打上“×”,正确的打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对作业的评价方式改进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作业评价不同于成绩评定,一方面,它应鼓励孩子的积极性,而不应让他们看到一个个鲜红的“×”而感到失落,而且应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批改符号中明白应该如何订正,如何做得更好。
期刊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教育  一、生活教育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活教育的理论最早由陶行知先生提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收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期刊
〔关键词〕小学生;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  可爱天使的“怪异”举动  翻翻,三年级小学生。第一眼看到他,一定会觉得这孩子真可爱:大大的脑袋,圆溜溜的大眼睛忽闪忽闪,说话的时候,小嘴巴一抿一抿的,十分惹人喜爱。  难以想象,以下事件的主人公也会是同一个孩子:  出操铃一响,全班学生迅速在门口走廊排队。队伍中的他一会儿调皮地拉前面同学的衣领,一会儿又朝人家的头颈吹气……总之是使出浑身解数要引起同学的注意
期刊